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1-11-28 09:55刘添添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6期

文/刘添添(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一、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技术的进步,我国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网络,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信息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不同的机遇,但信息化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管理水平,但其管理模式还未能达到完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缺陷。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此也在积极做出改进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也逐渐向利好形势发展,也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服务特点

(一)服务人群范围扩大

我国高校的图书馆位置通常设置在高校教学楼内,或为了扩建而设置在学校周边,但其地理位置通常较为偏僻,并且只对在校师生进行开放,教师和学生只有持图书证才能进入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查阅,而这样的管理形式对图书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表现在,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也会有查阅资料的需求,然而学生毕业后图书借阅证即失效,却无法再进入到学校内对图书资料进行查阅,这给毕业后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带来极大不便,而回到学校查询资料实现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高校图书管理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图书馆对资料随时查阅,社会人员也能利用互联网在高校电子图书馆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其服务的人群范围得到扩展,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转而面向全社会人群,这都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将高校图书馆内资源文献均备份于互联网平台当中,社会人群也可以不进入高校图书馆,就能对所需资料进行查询,这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1]。

(二)能够拓宽馆藏资源格局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通常涵盖了学校的学术性研究,集合了各种学科知识以及多样化的内容特点,这使得高校图书馆文献通常具有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也逐渐在扩充,图书馆的场地规模也逐渐壮大,而高校本身场地具有局限性,这会给高校建设图书馆带来一定压力,而将信息化手段利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能够建立信息化的平台,将书籍资源统一整理到互联网平台上,能够将众多文献进行保存。高校还可以将图书内容、文献资料利用移动硬盘等先进的存储设备进行保存,提高图书馆内书籍的利用率和完整性。高校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图书资料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进行保存,不但拓宽了文献储存空间,还能将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文献资料进行很好地存留,也使得这些文件在查询时更方便,同时也保护了珍贵文献的完整性,相较于纸质资料存放的查询效率已得到大幅提升。

(三)能够提升文献检索以及资料查询效率

传统模式的图书馆在文献整理和查询时均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现存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以便读者能够更快找到需要的资料,这种人工模式的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错误率高,也使得图书管理人员身心俱疲,每次整理图书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随着图书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检索当中,能够对复杂的查询工作进行简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对相关文件资料进行收录编写,并可利用编程技术对图书馆所有文献资料进行程序编写,在读者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查找时,不需再逐一翻阅书架,在计算机程序当中输入关键字进行索引,能够快速查阅需要的相关文献资料。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能够极大地减轻图书管理人员的负担,还能提高图书分类的效率,也能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存放较久的文献资料得以完好地保存,减少了文献资料在查阅过程中的损坏情况发生,也给文献保护做出了贡献。

三、高校图书馆现行管理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部分院校中,领导和管理人员仍将读书管理工作看做是传统的图书借阅过程,并不能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已经得以开展,但由于图书管理人员岗位限制和技术限制,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多来自于不相关的专业,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并没有一定研究,在对网络平台建设上也缺乏专业的技术水平,对学校的资源重点研究上也缺乏重视,导致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使网络平台藏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更新,这也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影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2]。

(二)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对信息化图书馆缺乏一定的认知,也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对高校图书馆的投入较少,使得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软件和硬件设备都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简陋的设施环境直接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很多图书馆缺乏办公常用设备,也缺乏资源存储设备,或者存在设备不能做到专项专用的现象;还有部分院校虽然引进了很多信息化设备,但是缺乏专人进行看管,会导致设备丢失损坏,无人维护的现象发生。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操作量,降低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三)缺乏综合管理专业人员

高校在图书馆建设时,除了软、硬件的必须建设,还应注重管理人员的共建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而当前图书馆管理现况当中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盲点和误区。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管理人员通常是由学校教务人员或后勤部门担任,而该类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图书分类技能,也缺乏相应的网络平台建设管理和维护技能,所以这也是当前我国图书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四、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信息化创新研究

(一)提高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监督下,高校图书馆应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对图书馆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在建设时顺应当前时代要求,以高标准、高要求严格管理体系,以时代发展作为图书馆建立的引导核心,使图书馆建设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3]。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应提高思想意识,转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利用新型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建立崭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将图书馆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时更新,认识到信息化对图书馆管理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探索图书馆新型管理模式,更深层次地对管理方向、管理目标、管理手段进行研究,通过信息整合的方式将先进的管理方式应用到图书馆管理模式当中,要建立起竞争意识,将读者习惯作为图书馆建立目标,通过了解读者实际需求,并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用于服务读者,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管理内涵,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科学、合理地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当中基本包含这几大项:印刷型文献资料、网络型信息资源、电子类文献内容,这几类信息共同组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内容,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在当前图书馆资源当中也占据着较大比重,不但能够为读者提供基本的资料知识,还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读者随时翻阅图书资料,能够使读者提高查询效率。在建设时,管理者应对图书资料进行专业细分与规模扩建,还应对资源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管理者应通过对网络平台的不断优化,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满足自身运营需求还能促进商务合作的图书馆体系。

(三)提升管理人员综合服务水平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服务当中,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运营水平,在信息化环境当中,图书馆管理者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服务读者,通过持续更新工作理念,不断提升网络工具运用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及管理水平,图书管理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图书分类当中,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高校在引入管理人才方面应尽量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图书馆的操作知识,还能够带动原有的图书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以使管理人员能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新时代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四)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图书管理方面,为尽快适应传统高校图书馆管理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高校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以满足高校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借鉴其他学校图书馆管理经验,满足自身图书馆建设需要,做到共同进步。通过汲取其他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升和完善管理办法,对现有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技术转换。此外高校还应加强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的技术性合作,提高文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五、结语

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模式当中能够使高校图书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能够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文化与精神的聚集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对图书馆管理提高重视度,针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管理者应加强信息化水平,积极对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应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成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