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及其在中东的实践

2021-11-28 08:24李伟建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东国家中阿中东

李伟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方面,国际力量此消彼长,权力转移引发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空前调整变化,导致大国博弈加剧,并可能将世界带入“冲突、混乱的时代”。(1)强世功:《中美“关键十年” ——“新罗马帝国”与“新的伟大斗争”》,载《东方学刊》2020年第3期,第21页。另一方面,影响人类发展及对人类发展进程构成重大挑战的全球性议题和难题增多,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对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合作有了更多需求。国际秩序的变化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郭树勇等:《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全球观念变迁的主要规律》,载《国际观察》2021年第1期,第21页。尽管美国为应对中国的崛起,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主要力量转向亚洲并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局势,但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国际体系朝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型,也有利于中国通过更积极主动的外交渠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基于这一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3)参见《王毅部长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6月27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_673089/zyjh_673099/t1053901.shtml,上网时间:2021年3月20日。这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大国外交日趋成熟,外交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总体外交思想和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在中东的实践为基本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观、综合安全观以及全球治理观在中东外交中的实践及其对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的影响。

一、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有不少学者从政党外交的视角来阐述党和外交的关系,认为政党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主体参与外交决策过程,并影响国家外交的基本走向。如有学者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的概念,政党外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4)杨扬:《21 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三重维度》,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 年第 1 期,第172页。也有学者指出,“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是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把政党外交和政府外交区分开来摆正两者位置,使政党外交服从于国家外交的总目标。”(5)杨扬、祝黄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成就与经验》,载《社会主义研究》2019 年第 5 期,第58页。本文重点在于阐述党的外交理念在中国中东外交中的实践,论文所指的外交实践包含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等多种外交形式。本文认为,党的外交理念与党的政党外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政党外交无疑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党外交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与其他主权国家的政党或国际政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仅从政党外交视角阐述党的理念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从更深层面看,一般学理上的政党外交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那种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学界有一些论述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研究成果,在概念界定上试图将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做明确区分,突出政党作为行为主体的一面在总体外交中的作用,但在案例分析上却都无可避免地将两者并为一谈,这恰好说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有着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当代中国外交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外交的全面领导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灵魂。”(6)王毅:《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华章》,载《人民日报》2019年9月23日,第7版。同时,党还是外交制度、外交思想和理念的创立者以及外交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和外交政策的指导者。因为党的领导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政府决策的过程也是党的领导决策的过程。因此,党的外交意志与国家的外交意志完全统一。(7)郭树勇等:《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全球观念变迁的主要规律》,第3页。2021年3月7日,王毅部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该如何理解党领导外交的深刻含义”时明确表示,中国外交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当然也是中国外交的定盘星。他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这一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外交要履行的责任与担当。珍视独立自主、弘扬公平正义,党的这些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外交要秉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党章和宪法的规定,也是中国外交要努力的道路和方向。外交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成就,都得益于党中央的统揽全局、运筹帷幄。”(8)《全文来了!100分钟答27个问题,王毅详解“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环球网,2021年1月7日,https://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42D4jKFsMtN,上网时间:2021年3月19日。王毅部长的这些表述精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的内在关系。

中国共产党外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坚持实事求是和实践本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历史、辩证地认识国情、世情,科学、理性地分析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之上。(9)杨洁勉:《中国共产党外交理论建设的百年探索和创新》,载《国际展望》2021年第1期,第2页。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国家定位及外交布局的数次演变都体现了党对不同阶段国内发展现实的深刻认识及对世界局势及其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有学者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以对国际格局和时代主题的认识转型为依据,将建国后的中国外交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0)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这一历史划分以外交战略从“革命外交”到“和平、发展与合作外交”的转型为标志,表明中国的时代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革命外交”基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这一时期的外交重点和目标在于团结第三世界力量,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打破西方的封锁和遏制;“和平、发展与合作外交”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这一时期的外交主导思想开始由强调斗争转向寻求合作,外交目标从求生存转向求发展,重点在于“配合国内的经济建设并为此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11)杨洁勉等:《对外关系与国际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本文认为,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开启了又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2013年6月27日,王毅部长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中国要探索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12)参见《王毅部长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中国的外交风格和布局随之发生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从“政策思维”转向“战略思维”,从“经济外交”为主转向“全方位外交”的明显变化,意味着中国开始以全球大国的身份和视野规划总体外交。

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3)参见《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 上网时间:2021年3月20日。习总书记的讲话突出了两点:一是正式明确了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定位;二是提出要丰富和发展中国外交理念。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及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14)裴广江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刻阐释》,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第2版。此后,中国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一系列外交理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综上,“革命外交”和“和平、发展与合作外交”的理论强调以斗争求生存和以合作求发展。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大国外交理念,则将重点放在“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之上。(15)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1版。中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与世界各国交流分享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二是以自身成功的发展实践“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2日。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大国外交方面更趋成熟、更加活跃,“逐渐显示出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积极应对跨区域问题的新思路”。(17)《外媒观察:中国外交积极进取 十九大后将更加有为》,转引自中国网新闻2017年10月16日讯,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7-10/16/content_41739228.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3日。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也让中国更有信心主动塑造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有能力参与全球和地区治理,通过务实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利用多边外交为发展中国家主持公道,与发展中国家携手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公正合理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外交理念在实践中经受住了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大势的考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二、 中国大国外交理念在中东的实践

长久以来,中东一直被视为多难之地,“战争”“冲突”“博弈”“恐怖主义”等等都是中东叙事语境中最常见的词语。中东秩序脆弱不稳,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与本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国中东战略的影响。中东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多次出现内部变动,很多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海湾战争后,美国以维护地区安全的名义得以在中东保持军事存在,并以美国的政治和安全逻辑向地区国家提供安全类公共产品,造成中东国家在安全上对美国的普遍依赖。但事实证明,美国的存在并没有使地区更安全。这些年来,地区传统安全问题悬而未决,新的热点不断出现。美国常常在“保护”某个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在制造另一个国家的不安全。很多时候,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引发地区不安全的变量。美国主导中东事务的这些年里,冲突、博弈乃至战争成为地缘政治主旋律,发展议题往往被动荡局势所掩盖或被当权者忽视,发展不足及“重安全、轻发展”成为本地区普遍现象,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地区安全困境。

发端于2010年末的中东变局本质上反映的是地区国家急于走出困境的强烈愿望。正是由于美国和西方的误导及介入导致地区局势全面失控,并引发了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内战,也再次拉大中东与世界发展的距离。近年来,中东国家内部暴露出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治理不善和发展不足带来的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各国都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压力。虽然外部势力的干预及地区内地缘政治冲突仍有很强的惯性,脆弱的地区安全局势仍对中东的治理和发展议题形成强大制约,但从中东变局的发展轨迹看,其内涵正在发生明显变化,由变局之初的波及整个地区的激进政治运动转入各国内部以社会治理及经济、民生发展为核心诉求的新阶段。(18)李伟建: 《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基础、现状与趋势》,载《西亚非洲》2018年第4期,第16页。这一时期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民众示威活动,其诉求基本上与这些国家的内部发展治理问题密切相关,即促使当权者更多地关注国内的治理和发展。如何走出安全困境成为地区各国当权者急切求解的“中东之问”。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发展观、综合安全观以及全球治理观等治理发展理念基于自身成功的发展实践,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也契合中东国家现实发展的需求,引起了中东国家的广泛关注。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对破解中东难题提出了中国的视角和智慧。他指出,“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安全;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9)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6年1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22/c_1117855467.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5日。习主席的演讲观点鲜明、态度中肯,既切中地区时弊,又指出破解之道。让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观、安全观以及治理观有了全面的了解。中国认为,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把更多关注和行动聚焦到中东的治理和发展上,是消除中东安全困境的最有效途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帮助地区国家通过治理和发展来促进地区安全及国家内部的稳定,正成为中国发展与中东国家合作关系的重点和中东外交发力点。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即“1+2+3”合作格局的战略目标以及争取中阿贸易额在未来10年增至6,000亿美元、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未来10年增至600亿美元以上、今后3年为阿拉伯国家再培训6,000名各类人才等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5/c_1111003387.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6日。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明确要充实和深化中阿在经济、投资贸易、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及和平与安全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合作。(21)新华社:《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 新华网,2016年1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13/c_1117766388.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6日。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阿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指出,中东面临消除和平之殇、破解发展之困的紧迫任务,中国的中东政策要顺应中东人民追求和平、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国际上为阿拉伯国家合理诉求代言,愿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发挥更大作用。中方将设立“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重建专项计划”、支持建立产能合作金融平台、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与阿拉伯国家一起推动中东地区走出一条全面振兴的新路。(22)参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7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10/c_1123105156.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6日。2020年7月6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召开。会上,中阿双方通过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安曼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0年至2022年行动执行计划》,中阿在“行动执行计划”中规划了双方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前进路径。双方在政治、经济、能源、产能、科技、卫生等20大领域总共达成107项合作举措。(23)《2020年7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20年7月7日,http://newyork.fmprc.gov.cn/web/fyrbt_673021/t1795693.shtml,上网时间:2021年3月26日。从习主席的讲话及近几届中阿合作论坛达成的合作意向和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可以看出,中国正在以积极务实的外交行动践行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通过帮助地区国家发展繁荣,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

除了政府外交以外,中国还利用既有的和创建新的政党交流平台与中东国家的主要政党及青年政治家开展积极的对话交流,分享治党治国和理政经验。2020年6月22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主题为“携手共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疫情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共产党愿同阿拉伯各国政党一道,发挥好中阿政党对话会的平台作用,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深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相互尊重,互学互鉴,为构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实现中阿两大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阿方主要政党领导人高度赞赏中国党和政府在抗疫斗争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抗疫合作,表示愿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加强战略沟通和理念互鉴,携手共建新时代阿中命运共同体。(24)《习近平向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致贺信》,载《人民日报》2020年6月23日,第1版。阿联酋扎耶德大学伊斯兰世界研究所前所长纳赛尔·阿里夫表示,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的召开非常重要,它向推动共建阿中命运共同体又迈出关键性一步。当前,阿拉伯国家正面临各种挑战,共建阿中命运共同体将为解决一些地区和国际问题带来新方案,也将为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带来共赢。(25)王健等:《综合消息:携手抗疫共建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阿拉伯国家人士积极评价习近平致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特别会议贺信》,新华网,2020年6月23 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6/23/c_1126147345.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8日。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了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视频会议。来自17个阿拉伯国家的6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及青年政治家、青年代表等参加。与会的阿拉伯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成功发展道路,期待与中国共产党加强治党治国经验互鉴,促进青年政治家之间的友好交往,推动阿中关系更好发展。(26)新华社:《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政治家论坛开幕》,新华网,2021年3月3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3/30/c_1127275162.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29日。

综上,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中东外交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其一,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大国外交理念,并取得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为解决阿拉伯世界当前面临的困局和共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伟大构想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27)新华社:《综述:构筑互利共赢的中阿合作伙伴网络——阿拉伯国家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习主席关于发展中阿关系重要讲话》,新华网,2018年7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7/11/c_1123106968.htm, 上网时间:2021年3月29日。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所达成的共识性文件均包含了治理和发展的理念,双方的交往都强调要加强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合作。其二,中国的中东政策更加务实,提出的一系列举措更贴近中东国家的需求。“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体现了中国真诚希望与阿拉伯国家携手发展、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意愿。”(28)同上。其三,更加注重有关中东安全的议题设置和话语引领,聚焦中东安全的根源问题,丰富了安全内涵,将治理和发展理念正式引入中东安全议题。中国不仅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多边机制及双边合作机制,还积极创建“中东安全论坛”并倡议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讨论当前面临的地区安全问题,提出中国的主张和方案,增强了中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的议题设置权和话语权。

三、 促进中东和平发展,实现地区长治久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大国博弈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严重下滑,而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9)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8月24 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24/c_1126407772.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30日。2020年10月29日,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正式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0)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第6版。一些海外专家也认为,中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广阔机遇,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31)孙晓玲等:《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自身利全球——海外热议中国领导人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新华网,2020年8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8/29/c_1126428209.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30日。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地区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更是对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国家内部的稳定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年来,治理和发展议题对地区国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超越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地区局势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全球疫情的爆发以及油价暴跌更是加快了这一过程。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东地区(包括所有阿拉伯国家和伊朗)的经济表现是1978年以来最糟糕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则显示,2020年中东经济的下滑幅度超过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14~2015年的上一次油价大跌。经济整体下滑,使得海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报告显示,2020年海合会成员国(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政府财政赤字预计将超过1,8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32)相关数据转引自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中东面面观:2020年中东经济的韧性与挣扎》,央广网,2020年12月23日,http://news.cnr.cn/native/gd/20201223/t20201223_525371578.shtml,上网时间:2021年3月31日。

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但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全中国人民的努力,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住疫情,而且还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取得的抗疫和发展成就引发全球关注。疫情期间,中国与中东国家守望相助,团结抗疫,得到地区国家的高度评价。中东国家尤为看好中国的增长前景,对后疫情时代深化对华务实合作寄予厚望。在此背景下,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于2021年3月24日至30日出访了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联酋、巴林和阿曼等中东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毅部长的中东六国行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一是提出了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33)五点倡议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倡导相互尊重;二是坚持公平正义;三是实现核不扩散;四是共建集体安全;五是加快发展合作。参见新华社:《王毅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新华网,2021年3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26/c_1127258374.htm,上网时间:2021年4月6日。,二是促进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中东各国重大发展战略对接。王毅部长在沙特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愿与中东国家分享中国市场的机遇,与阿拉伯国家积极筹备中阿峰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高新技术等新增长极并希望早日同海合会达成自贸协定。(34)新华社:《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专访实录》,新华网,2021年3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26/c_1127260452.htm,上网时间:2021年3月31日。王毅部长在结束访问中东六国后接受媒体采访,谈到中国将如何同地区国家深化发展对接、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强调,一是要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六国均高度期待把握中国新发展格局为双方合作带来的新机遇,与中方对接发展战略意愿强烈。中方愿与中东国家一道,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中东作为陆海丝绸之路交汇地带的优势,形成中东国家向东开放,中国向西拓展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大格局。二是要融合两个资源市场。要稳步推进产业投资、园区良港、互联互通等合作,深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合作,同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要加强双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合作,打造后疫情时期合作新增长极。三是要交流执政兴国理念。交流与共享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要义。中国愿结合中东国家特点,加强双方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更多聚焦助力中东国家改善民生,更好实现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35)《中国是中东国家长期可靠的战略伙伴——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结束访问中东六国后接受媒体采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21年3月30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t1865544.shtml,上网时间:2021年4月2日。

王毅部长此次中东六国之行与所到各国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其中包括与伊朗签署了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协议。中伊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固然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只是王毅部长此行取得的累累硕果中的一部分。从王毅部长与各国领导人会晤及对媒体发表的讲话中传递出的信息看,未来中国将与中东国家更高质量地开展全方位、高水平、宽领域的合作。其中,推动落实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以及促进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中东各国重大发展战略对接,将成为中国中东外交的重点以及中国发展同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着力点。中东国家普遍认为,倡议切中当前中东国家的紧迫关切,既反映了中国一以贯之的政策主张,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中东外交的格局理念,将为中东实现安全稳定注入正能量。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则将为中国同地区国家合作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力。(36)《中国是中东国家长期可靠的战略伙伴——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结束访问中东六国后接受媒体采访》。

四、 结语

自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确立了大国外交战略定位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并逐渐构建起以“和平、发展、治理”为核心的中国外交国际话语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外交政策。这些理念基于中国数十年成功的发展实践及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判断之上,为完善全球治理及解决各国面临的安全与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

中东地区长期处于美国的主导之下,加之各国政府管理不善,地区秩序十分脆弱,地区国家长年深陷于地缘政治冲突和博弈之中,导致治理缺失和发展不足,成为地区新的安全隐患。中东变局本质上反映的是地区国家急于走出困境的强烈愿望。经过数年的动荡之后,中东的发展和治理问题愈发突出,对地区国家内部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乱后求治成为地区国家的迫切诉求和本地区地缘政治发展的新趋向。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近十年在中东践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发展和治理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未来,中国将以推动落实王毅部长访问中东六国时提出的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以及促进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中东各国重大发展战略对接为中东外交的重点,并以发展同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为着力点,为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中东国家中阿中东
深化传统友谊共谋安全合作创新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探究
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中阿关系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