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710105)
2016年国家首次提出新工科的概念,2017-02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号召,在中国工科类院校和工科类专业中,掀起了一股进行新工科研究实践和工科教育改革的浪潮,这是对新工科这一新形势的积极应对。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培养新人才,这是新工科建设的目的。所以,新工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领域的热门专业,它依托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建设,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而工程造价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造价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如何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索出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应对更高的挑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工程造价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横向上满足建设领域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纵向上具备统领整个建设过程的专业能力。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更侧重于培养“造价员”,而对管理层面人员的培养较薄弱,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工程计量计价知识的讲授,而在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较少,使得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另外,课程关联度不够,知识点零散,导致学生虽掌握了专项技能,但在面对综合性复杂的工程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首先,课程体系不完善,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工程造价传统课程体系中体现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课程较少,另外,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如考研、考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的课程较少;其次,基于造价过程和环节设置的课程联系不够紧密,部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符合实际工程过程,课程杂而不精,繁多的工程类课程,反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混淆了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实践性较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设置了较多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条件受限,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更青睐能够在教室完成的任务,对于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由于缺乏有效可靠的监督管理机制,教师对其不够重视,实践趋于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普遍存在,难以真正达到实践目的。另外,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标准,不同的工程实践环节,都较独立和分散,难以进行有效整合。实践中,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缺乏实效沟通,各类实际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实习生。这些都有悖于新工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也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和要求。
以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目前,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削弱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堂灌的模式更让学生丧失思考和反思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师不知道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点,学生对于自己未掌握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得不到反馈和解决,甚至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盛行,也会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不再进行改革和创兴,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会抑制他们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展示某些新型的技术方法时效果不佳。
由于对信息的不敏感,导致高校教育与国内外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脱节。在工程造价行业中,如计量规则、平法图集的更新、BIM技术的兴起,但相关教材、资料、设备未及时更新,教师虽能在课堂上穿插部分新技术,但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实训器材进行实地操作,没有真正获得新技术,与行业脱节,最终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受到极大阻碍。
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确定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基于CDIO理念,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支撑工程造价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CDIO理念,根据行业、企业和毕业生调研,参考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国标和工程教育认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确定西安翻译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陕西,面向一线,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和内容,并根据全过程、全要素造价管理的要求,确定各课程的开设学期,明确各课程授课内容,保证课程联系紧密,且不重叠。
首先应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积极解答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各项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引入多种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考验。学生需要在课下时间进行预习和思考,需要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等到老师告诉解决方法,学生有了更灵活的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样的考核方式,不容偷懒。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功课,除了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外,需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怎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所面对的问题是未知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同时,教师必须去学习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工具,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将树立创新思维和获得工程意识,逐渐形成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和平台,首先,应建立系统的实践基地,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根据专业实际对实践考核标准进行创新,应让企业参与到实践活动设计中,如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的实践是真正与岗位接口的,而不再是以往的走马观花;其次,在传统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形式,除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企业实习外,对于校园内的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成立造价工作坊、专业社团、辩论赛等多样形式,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成长;另外,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投入到真正的工程活动中,只有掌握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实际的工程问题有哪些,才有利于教师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新工科背景下,想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得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师。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能够获得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应注重“双师型”高级人才的引入,可从企业挖掘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纳入教师队伍,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此外,可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作为工程领域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应该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进一步促进改革,需要学校给与大力支持,如从学校层面建立相关保障制度,给与适当经费支持,灵活考核和奖惩,此外,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也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