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带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北京 100013)
1955 年9 月6 日,二〇九队在北京西苑大旅社成立,直属于三局,下辖13 个小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铀矿普查、检查工作。9 月9 日,中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命名该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第三局二〇九队”。1956 年初,二〇九队将13个小队调整为云南分队、河南分队、青海分队和西藏分队。1957 年1 月,三局决定将二〇九队扩建为西南地区铀矿地质工作的管理机构。同年3 月,二〇九队队部机关迁驻重庆市,后又迁至成都市,高炣任党委书记,程平任队长,杨勋亭、李野光、李玉峨任副队长。二〇九队下辖5 个分队:第一分队为普查勘探队,驻昆明;第二、三、四分队为普查队,分别驻重庆、达县和贵阳;三〇九队第六分队划归二〇九队,改称第5分队(为勘探队),驻贵州开阳白马洞,1958 年10 月改称贵州省第三地质队,1964 年1 月改称二〇九队第六队。1958年10 月,二〇九队组建航测分队,1961 年3 月改称综合方法研究队。
1964年1月,二〇九队队部迁至广东韶关,改为中南二〇九队,除在贵州的第六队外,在西南地区所属铀矿地质队都调往广东。三〇九队在广东工作的广东省第三地质队和第十一队划归中南二〇九队,分别改称中南二〇九队第三队、第十一队;新疆五一九队第二十七分队调入广东改称中南二〇九队第七队。四川省第一队、第二队、云南省第三地质队和在贵州的综合方法研究队分别改称中南二〇九队第一队、第二队、第四队、第五队,其中第五队于1969 年2 月调往云南,1979 年3 月调往江西,划归华东地勘局。1965 年7 月,在广东佛冈组建第八队,1966 年6 月调往陕西,划归一八二队。与此同时,1964 年9 月,调六〇八队第九队入川,改称中南二〇九队四川第一队;1966 年,组建中南二〇九队第九队,即云南九队;1968 年10 月,调六〇八队第十队进川,改称中南二〇九队四川第二队;1970 年2 月由东北四〇六队内蒙古七队分建中南二〇九队四川第三队。1971 年,位于广东省和四川省的铀矿地质单位实行“工改兵”,分别组建为基建工程兵二〇三师(含铀矿山单位)和二〇五师。1984 年1 月,实行“兵改工”,组建核工业部华南地质勘探局和西南地质勘探局(以下简称华南地勘局、西南地勘局),局机关分别驻广东韶关和四川广汉。
华南地勘局的工作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海南3省,铀矿地质单位有:二九一大队(原第三队)、二九二大队(原第七队、第一队合并)、二九三大队(原第十一队)、二九四大队(原二机指挥部直属的六〇九团)、二九五大队(原第四队)、二九六大队(原第二队)、海南地质大队和二九〇研究所等(图1)。
图1 二〇九队(华南地勘局)历史沿革图
西南地勘局的工作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4 省(自治区),铀矿地质单位有:二〇六大队(原第六队)、二〇九大队(原第九队)、二八一大队(原四川第一队)、二八二大队(原四川第三队)、二八三大队(原四川第二队)、二八〇研究所和腾冲地质队等(图2)。
图2 二〇九队(西南地勘局)历史沿革图
1988年10月,核工业部华南地勘局改称核工业华南地勘局,核工业部西南地勘局改称核工业西南地勘局;1994 年12 月,分别改称核工业华南地质局和核工业西南地质局;1999 年6 月,分别改称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和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
华南地勘局所属队伍发现和探明了下庄、东坑、城口、南雄、河源、仁差、毛洋头、龙源坝等著名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矿床),西南地勘局所属队伍发现和探明了腾冲、临沧、白马洞、华台寺等著名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矿床)。其中下庄矿田大帽峰矿床是我国最早提交并建矿开采的花岗岩型铀矿床。1991 年,华南地勘局二九三大队被中核总授予“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被地质矿产部、人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西南地勘局二〇九大队被中核总授予“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1955年11月26日,中苏委员会第7次会议决定1956 年第一季度在山西省太原市组建一八二队。徐嘉楷任队长,宋岐、鱼波任副队长,И.Д.托尔卡乔夫任总工程师,A.A.普列道夫斯基任总地质师,E.K.米克塞维奇任总物探师。一八二队下辖5 个分队:第一、七、九分队为普查队,分别驻河北承德市、山西五台县和山西中阳县;第四分队为航测队,驻山西榆次市;第十一分队为检查队,驻山西太原市,后迁垣曲县胡家峪。1957年至1959年,先后在河北、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区)新建或改建了省(自治区)“第三地质队”。一八二队机关于1967年11月迁至陕西咸阳,1974 年9 月迁至西安。
1958年10月,河南省第三地质队划归三〇九队;1960 年3 月,五一九队第三分队调入内蒙古,改称一八二队第五分队,最后归属于六五二队;1965 年1 月,五一九队第二队、第二十四队、第二十九队分别改称一八二队第二队、第二十四队、第二十九队,其中第二十九队于1969 年10 月改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矿务局勘查设计队;1958年3 月,第四分队调往内蒙古海拉尔,划归四〇六队;1961 年1 月,第十五分队划归华东六〇八队;1961年10月,宁夏第三地质队并入第五分队;1962年2 月,河北第三地质队并入第九分队;1964 年5月,内蒙古第三地质队调往湖南,1968 年4 月又调回青海,改称一八二队第五队;1965 年5 月,华东六〇八队第十一队调入青海,改称一八二队第一队;1966 年6 月,中南二〇九队第八队调入陕西,改称一八二队第八队;1967 年5 月,东北四〇六队直属队调入甘肃,改称一八二队第六队,1984 年12 月迁驻新疆;1968 年4 月,华东六〇八队第四队调入青海,改称一八二队第三队。1971 年8 月,在甘肃天水市成立二〇七指挥部,一八二队在甘肃的地质队划归二〇七指挥部。1975 年10 月,第二十九队调往山东,改称三七五队(三局直属)。1979 年10 月,二〇七指挥部撤销,所属地质队重新划归一八二队。1971 年10 月,在青海的第一、三、五队合并,组建青海六五二队,1973 年1 月,分建出六五三队调往浙江。1974 年9 月,组建二〇三研究所。1980 年9 月,组建二一三大队。
1974 年9 月,一八二队改为陕西省二机局,1980 年9 月改为二机部西北地质勘探局(以下简称西北地勘局),所辖铀矿地质单位有:二〇八大队(原第八队)、二一一大队(原第十一队)、二一二大队(原第二队)、二一三大队、二一四大队(原山西队,亦称第十四队)、二一六大队(原第六队)、二一七大队(原第七队)、二一九大队(原第九队)、二二四大队(原第二十四队)、六五二大队和二〇三研究所等(图3)。
图3 一八二队历史沿革图
1982 年8 月,二机部西北地勘局改称核工业部西北地勘局;1988 年10 月,改称核工业西北地勘局;1994 年12 月,改称核工业西北地质局;1999年6 月,改称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
1991 年,二一二大队被中核总授予“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一八二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所属队伍发现和探明了蒙其古尔(煤岩型)、中川、龙首山、蓝田、测老庙、扁都口、光石沟、店头、库捷尔泰、十红滩、努和廷等著名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矿床),其中二一六大队探明的库捷尔泰铀矿床是我国第一个地浸砂岩型大型铀矿床。2000 年后,直属于中核集团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队伍发现和探明了伊犁、吐哈、东胜、巴-赛-齐、塔木素、卡姆斯特、乔尔古、宁东、惠安堡等著名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