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2021-11-27 23:47:06樊英波
魅力中国 2021年45期
关键词:交际语言英语

樊英波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我校针对硕博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程群是由美国历史与文化、美国文化解读、文化社会与交际、西中文明对照等紧密相连又相辅相成的四门研究生高阶英语必修选修课构成。该人文通识类课程群的建立宗旨都是通过课堂内外的文化教学加强硕博研究生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美国及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及渊源,同时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提供跨文化学习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具体客观地了解西方文化与历史,并通过对比分析来凸现我国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加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这些高水平人才才能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的长处与缺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所长,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与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课程群的四门课程各有所长,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例如美国历史与文化侧重从历史进程中来探讨美国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剖析美国历史的演变来解析美国价值观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美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逻辑,这将十分有利于未来的国际沟通与学术合作的顺利开展。第二门课程美国文化解读更侧重现代美国社会部分,提供跨文化学习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学生具备对文化文本如小说、媒体及美国时事的基础分析能力。不会无故受到西方媒体的不良影响,会针对其文化及思维意识客观分析后作出自己的正确判断。第三门课程文化社会与交际注重从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中加入大量的交际实践教学,从日常生活到学术会议的各类场景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帮助学生明晰必要的西方礼节与沟通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而从有利于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第四门课西中文明对照从更宽广的角度阐释两种文化的同性与不同,旨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明在教育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对人体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社会规范体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和深入探讨。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对中西方在教育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对人体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社会规范体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具体方面的异同有相当的了解,并对西中文明形成差异的原因有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增强跨文化敏感性。这四门通识课程虽然各有所长,该人文通识课程群的宗旨实一致的,即以文化促理解,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后续的国际学术活动做好前期的英语准备工作。现以其中的一门课程即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课程构建思路和课程教学反思。

美国历史与文化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英语类必修选修课,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内的八次大讲座,并辅助于课外的配合课堂主题的一系列线上微课视频,来引领硕博同学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并思考美国何以成为现在的美国及美国的社会价值观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本课程的八大讲座主要以批判地眼光讨论了下面几个方面:美国概况介绍、美国殖民地时期、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治制度、美国两党制及政权组织形式、美国内战、美国西进运动、美国教育等。同学们在每个章节的讲座前都要进行大量的相关英语文献阅读;课堂上除了老师讲座外,同学们要根据课前的微课视频学习进入到问题讨论环节并进一步进行东西方文化对比。除此之外,老师会在课后布置学生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电影或纪实视频,以加强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直观理解,并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配合本课程的进行,老师会邀请美国驻北京使馆教育部的专家来到课堂给同学们做相关讲座,或者带同学们参加美国使馆教育本的活动,这两项活动要根据课程进行时的状况而进行,不是每次都有。因此,本课着力于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学期末,最后学生要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等几个环节来获得最终成绩。本课程的授课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线上学习,本课程线上资源包括三种形式的内容:文字材料+视频+课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进行前期输入,了解相关主题的背景,之后观看视频,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课件学习进一步了解课程即将学习的内容。

第二阶段:线下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线下讨论,除师生互动外,积极开展生生互动和小组学习。

第三阶段:课后学习与后续服务,课程结束后,学生就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反馈,形成文字。并及时完成课程布置的拓展阅读和推荐视频,完成影评或者书评。在微信群和课程群与同学积极互动,进一步讨论所学内容。

从上述案例实践可知,该课程群属于学术型高阶研究生课程,目的是帮助硕博学生了解西方语言与文化,提升学生们的国际视界,以适应国际化学术环境的需求,本课程群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了如下创新点:

一、在教授课程时把自己博士期间的政治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分析美国政府的政治话语来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

二、本课程群虽然以英语语言学习为主要目的,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度和对不同文化的欣赏能力。主要是增强对英语国家历史及文化的了解;学习其他民族与群体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四、促使学生形成了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们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加可观和求实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本课程加入了大量的一手视频材料,让同学们有对历史的直观了解,并通过阅读而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件,同时根据自己的调研求证历史对现在社会的影响。

总之,本课程群进行了四轮实践后,已日趋成熟。但在前期授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滞后于本课程的要求,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和不能很好地理解文课程。鉴于此,在后期授课时,任课教师做了很多修正,降低了阅读及听力难度,但加大了阅读的量和听力的总量。同时提前两周就把下次讲座需要用的材料布置下去。例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起因,学生们需要提前阅读Thomas Paine的“Common Sense”,并带领学生挖掘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反馈是什么以及这部作品对美国殖民者的心灵影响力等。因此,经过几轮授课实践和不断地改进,本课程得到不断地提升,受到学生们的好评。本课程群的授课教材也正在进一步修正,改进后将推荐给更多的老师做参考。在此基础上,该通识课程群老师将进行下一步合作,推进云课堂的实用,强化线上教学的力度。计划再进行几轮实践后,将根据教学进行下一步的反馈与探索。

综上所述,本课程群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以英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教学为主导,强化了通识教育在整体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中只重视文化而轻视了语言基本规则的学习。对于任何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有在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都很好掌握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拥有语言交际能力,从而避免在未来的学术实践中语言交际失败现象的发生。总之,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与研究环境下,在课堂上适时准确地进行文化导入并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分析确实是对英语教师自身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挑战。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在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完善当前的理论体系。基于此,本课程群的建设与探索有利于强化我国高校的优秀人才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未来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大学英语通识类课程教学的科学研究。也只有经过这样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而从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实用型国际人才。

猜你喜欢
交际语言英语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酷酷英语林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