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清镇 551499)
引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交通是不能脱离关系的,交通越发达城市经济越繁荣,反之亦然。但随着高铁网络的普遍建立和完善,更多地区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显著。高铁一旦开通,会以高铁区域形成网络中心向外进行扩散,以此为城市发展获得更多资源。因此,高铁在我国普及化具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旅游经济来带动其他行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和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目前相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
高铁开通让原本处于较远距离的城市,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人员、物质、信息等资源的流动,也促使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得到进一步缩小,形成了同城化。这种模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城市间、城乡间的经济合作[1]。一旦可以实现交通的便利性,就可以让不同城市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的城市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上还不健全,但是高铁开通让城市可以不用在投资较大资源在基础设计上,节约了相应的资源,也促使城市间产业得到互补,也逐步让城市产业布局得到个性化发展[2]。不同城市会根据自身优势来加强优势产业,对较弱的产业进行市场淘汰,对不具备的产业可以利用周边城市产业进行互补,以此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在资源拥有上,每个城市发展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在资源上各具差异,会产生较多资源,存在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但是高铁开通后,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资源会随着市场需求而通过高铁进行流转,增强了资源的流动性。这些资源在流动上会带动更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增强,也会让城市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行合理配置,促使产生更多行业[3]。同城化的产生让信息和资源大幅度流动,改善了区域间城市人民的生活习惯,降低了城市生活成本。
交通方式的改变会让城市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上涨,例如京沪高铁的开通让沿线城市经济增幅上涨4%。高铁建设到开通促使沿线经济得到提升,从高铁本身就带动经济增长,这也是高铁投资最为直观的经济效益。高铁优势在于比飞机运输成本更低,相对去其他交通方式也可以节约时间。有高铁站点分布的地区房地产都会进行集聚,会促使增强对城市的开发程度,增强土地价值。也可以带动与高铁相关的产业进行发展,高铁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一般高铁运营时间进行增强[4]。高铁开通后,沿线会迅速集聚更多城市群,更加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让乡村区域加快城市化发展趋势。让沿线的农村区域的人口逐步从农业生产解放出来,走向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也会促使乡村农业新发展趋势不断产生。城市产业在规划上也会应用新的模式,逐步优化投资和融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经济体进行投资,实现更多产业布局。又加上我国地质环境特殊,环境复杂程度高,在交通建设上难度大,如果只通过陆运交通进行各地联系的加强,会造成更多环境的破坏,影响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高铁建设的优势是占地较小,污染程度低,产生的能耗相对其他方式较低,促使高铁被普遍运用。高铁和其他交通方式不同,不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拥有全天候运行的优势,在中长距离中是最为绿色的交通方式,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高铁的建设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经济的理念,也可以有效实现区域间城市的繁荣。
高铁在修建过程和后期运营中对人力都有很大需求,能够为高铁经过的区域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让就业者可以就近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一项研究分析得出7000 人的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壹亿元的铁路投资来实现,而且我国人口的构成部分多数都是农民,迫于生活所需就业岗位。一旦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缓解了生活负担,也可以承担家庭责任。例如在京沪铁路建设阶段,产生了接近60 万的就业岗位。虽然大部分岗位都只能存在短期的时间,但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从战略的角度看,高铁在建成运营过程会产生很多长期性的就业岗位,也满足现实就业的需求,也为当地增加了经济收入,解决了农业过剩劳动力的问题。高铁让不同区域的城市联系性得以加强,使沿线城市形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促使形成经济走廊。在京沪铁路建成后,形成了京沪经济带,有效促使长江下游地区和京津冀的联系,加大了二者经济圈的交流。各区域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去调整布局并改善整个投资环境,增强对外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东部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而产业机构的比例转变,完全依托于高铁建设运营。这种建设深刻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因其投资高,需求的资源材料较为丰富,基本都是对第二产业的需求,会促使沿线的建筑业和工业发展。而且高铁建成后,对第二、第三产业也起着推动作用。如果针对第二产业,建成后的高铁对其产生的重要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地政府基本依托高铁来带动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高铁对第三产业起到推动作用。基于时间的变化,高铁对第三产业影响更加深远,会促使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高铁建成后让沿线产业布局得到调整,每个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政府政策不一样,所以最终决定的发展趋势也不一样,导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进一步增强了产业调整的速度。从京沪铁路就可以看出,沿线的产业基本发生的改革,第二产业迁移到更远的郊区或者其他原材料丰富的地区,而第三产业依托高铁发展更好,产值逐步超过其他产业。因此,高铁对旅游经济起到作用的程度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来实现的,这也算目前提升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高铁建设全面覆盖,我国产业布局会受到很大影响,会促使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也逐步实现了现代经济发展。
替代效应不仅仅是交通方式选择上的变化,也包括旅游地点替代效应。旅游地点的替代是基于高铁建立而实现区域旅游的便利性,游客可以利用有限的旅游时间来选择时间最短的旅游地点,以此来避免时间浪费。多数游客考虑到时间和成本因素,都会尽可能选择高铁作为出行方式。高铁的开通让原来一日不返的状况进行了改变。需要较多时间的交通方式会造成旅客在选择目的地的改变,也会减少游客的来访量。而交通方式替代效应可以通过任何一种进行相互替代。例如,轮船、汽车、铁路等都具有替代性。一旦游客的旅游距离在500 公里以内,高铁相比飞机来说更加节约旅游成本,也不会受到天气的制约,可以更加准时到达目的地,也比汽车和轮船更安逸。在相对较短距离的旅游方式选择上,高铁具有其他方式都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高铁逐步成为人类最喜爱的旅游出行方式,对调整交通发展方向有重大意义。
高铁的开通会原本处于较远距离和较长时间的城市联系更加密切,也让区域两地资源实现了共享。城市中原本的资源、人口、信息等只能在周边流动,但是高铁的产生让距离不再是限制因素,让城市间更加紧密联系,各项资源流动性得到大幅度增强,优化了资源配置。高铁快捷性让更多旅游者可以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往返各个城市,让依托高铁形成网格化的城市都在发展。例如,上海到南京在高铁建成后,沿线经过的6 个城市都实现了同城化。基于同城化的出现,优化和调整传统的产业分布,增强了城市合作的可能性。产业分布优化和调整实现了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变革,逐步平衡城市间相互的产业布局。高铁站点的区域一般都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的亮点,会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区域地带,也促使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形成以旅游为主的绿色经济体。
高铁开通具有外部特性,也具有网络中心性的特点。网络中心性是以高铁为中心的城市会促使周边城市进行集中,紧密联系形成整体。结合扩散效应,处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也可以随着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发展,这是高铁开通产生的正效应。但是高铁的开通,导致游客的旅游选择更加会青睐质量较高的旅游地点,这样的选择导致拥有较低旅游能力的城市只会更加落后,逐步失去了旅游经济优势,这是源于高铁开通的负效应。例如,宁城区域高铁的开通促使沿线旅游资源处于激烈竞争中,但是因旅游产业、环境、资源分布等大多具有共性,直接影响到沿线旅游产业进行替换。无锡和苏州也是一样,二者拥有的旅游资源和所属的历史文化都有相同性,一旦选择其中一个就不会在选择另一个。
高铁的开通会促使沿线的产业分布和人口集中产生较大的变化。高铁和其他运输方式都有相同的经济带动作用,也可促使产业实现优化和升级。高铁沿线城市得到大幅度发展,会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也会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铁开通后会促使沿线的旅游景点显著增多,旅游的基础设施也会向其聚居,对旅游产业和游客都有着较强的引导力。
旅途流向情况和流量大小都受到交通方式的影响,当前的游客针对旅游的选择和以往不同,都是在节约时间上进行旅游选择。高铁的开通满足旅客的现实需求,积极促使游客的消费转变。高铁一般都可以让游客可以在2 个小时之内到达目的地,并以停靠地点作为节点向外扩散。例如,沪宁沿线每个站点在旅游资源都有很强的互补性,资源旅游都较为丰富。高铁开通可以将站点作为节点来向外扩散,形成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圈,实现了区域间的旅游流动。例如,杭州和南京,都将上海作为旅客的来源地,但是由于时间上并不能满足上海游客的需求,导致沪宁沿线开通后,南京游客数量明显增多。
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高铁成为城市间重要的交通方式,也以此形成了旅游网络中心化的趋势。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促使各地资源实现了流动,也极大缩短了城市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增强了旅游活动的便捷性,还可以促使当地旅游业获取更多外界的资源。高铁建立后让更多产业实现了布局优化,也吸收了很多产业进入,让更多企业选择到经济落后地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也拉动了旅游产业完善。因此,高铁开通对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要认识高铁对现有旅游的积极影响,也要关注其中的不利因素,要不断促使旅游产业实现新的布局调整,也要结合城市本身产生更优势的旅游经济,从而增强区域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