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薇薇,佟 倩,沈 洋,刘 圆,王 紫,魏晓敏,刘 冰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 盘锦 124010)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也增加了研究、治理的难度。
现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主要涉及化肥的污染、农药的污染、农膜的污染、养殖业畜禽粪便的污染、秸秆燃烧的污染、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营养流失等等。
目前,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尿素、复合肥等化肥用量大,肥料配比不合理,过量施肥导致肥料流失、 土壤易板结; 农药的施用种类繁多且很少限制,但利用率不高;水稻生产用水量大,化肥中部分的氮、磷会随水分流失,农药残留有毒物质也会通过地表径流渗透影响到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1]。
农膜被大量使用, 其中很多是采用了不可降解的塑料材质, 产生的不易腐烂废弃物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渗透功能降低、板结等严重污染,使得农作物减产; 农业类废弃物如化肥包装袋和农药瓶等有毒垃圾的随意堆放、 废旧农膜和包装的利用率不高等等,都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
大部分农民仍是习惯将秸秆或者一些没有综合利用的农作物残留等进行焚烧处理, 造成有机物质的浪费和严重的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空气质量和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农村畜禽业粪便废弃物的随意排放的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了对土壤、水质的严重危害。
这些都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土壤养分流失、水源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 影响了水稻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可持续水稻生产模式研究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治理工作,这对改善提高农业农村生活生产的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非常重要[2]。
2.1.1 测土配方施肥 引导农民施肥行为, 因地制宜地合理运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微量元素的含量,了解水稻种植土壤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水稻种植习惯、生长需肥规律、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补充水稻种植过程的肥料。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水稻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保护区域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滥用化肥、浪费化肥的问题,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保障水稻的质量安全,实现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3]。
2.1.2 生物肥、 有机肥的增施和配施 研究试验表明配施、 增施生物有机肥可以增加水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空秕率,促进水稻植株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同时可以增强化肥对水稻的肥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社会效益[4]。
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等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 以水稻秸秆为例,水稻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秸秆翻压、粉碎腐熟、捣浆还田等方式,能改善土壤物化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作用,增强土壤通透性、渗透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耕层蓄水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抑制杂草滋长,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对农村生活环境来说还可以很好地解决稻草存放问题、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环境污染问题, 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起很大作用[5]。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农业的经济条件和现有的种植结构、农民利益,在源头上控制污染。 推广间歇灌溉, 相关研究表明间歇灌溉方式较传统的淹水灌溉方式更有利于水稻的水分利用, 可以减少水稻的耗水量、灌水量和排水量,排出流失的氮肥等化肥含量较少,保障化肥利用率,产量高于淹水灌溉处理。可以进行对水稻种植的水、肥两因素的调和研究,减少因灌溉导致的化肥污染,找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法。
农药、塑料农膜等化学物质减少使用,使用绿色生态、有机、可降解材料,不能随意掩埋、焚烧、弃置农膜。 推行水稻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实行国家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环保并重的环保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鼓励规模种植,通过调整耕地面积、种植类型等方式来影响农户施肥行为,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进而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有些地区已经推广示范稻田养蟹等新的模式和技术, 进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6]。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取决于农民的配合、参与,积极广泛地传播相关的重要信息,加强对农民参与意愿和行为的激励, 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提高其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增加对从事农业人员的技术和教育水平的培训, 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结合起来,改变农民生产行为和防治意识,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减少。
探索适宜的肥料登记行政审批制度, 把好肥料产品的市场准入和存储的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保障农业生产用肥安全、维护农民群众和合法企业权益。
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普及宣传农业生态环境知识,加强对农民的环境知识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 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对社会的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建立完善监测体系, 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良好监测,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管控,对农业生产链进行追溯、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加强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的宣传普及,提高农资生产企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和农村生活人群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觉减少、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觉悟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