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梦礼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田径运动训练目的在于提升运动员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能素养,加强竞技水平。但田径运动训练属于耗时长、高强度与高标准的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极易导致运动员发生损伤。而导致运动员训练损伤的成因包括主观因素与客观不可控因素。具体来说,运动员缺乏安全预防意识以及预防措施缺失属于主观因素,而天气原因、突发事件与运动场地则属于客观因素,具有突发性,可预防性较弱。因此,对于田径运动训练损伤预防工作,应将一般性损伤原因作为着眼点,使运动员和教练明确运动损伤主要成因,从而采取针对性与科学性预防措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事件发生概率。
关节扭伤是田径运动训练中较为常见的损伤类型。例如,在田径运动和训练当中运动员膝关节与踝关节等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伤,若扭伤严重则会对运动员日常训练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在田径训练的跳跃与跑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运动员动作未达到标准要求或因外界环境等影响产生关节扭伤问题。如果运动员关节扭伤,则会形成关节疼痛与肿胀等病症,若扭伤严重则会形成皮下血液淤积问题,需要及时采用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肌肉拉伤作为田径运动训练中十分常见,其主要是指田径运动员肌肉与韧带由于过度拉伸或过分收紧而产生的损伤[1]。在运动员肌肉拉伤后,其拉伤部位通常会发生剧烈疼痛且伴有肌肉肿胀病症。若肌肉拉伤较为严重,则会导致拉伤部位相应功能受到制约,进而对运动员日常运动与训练造成消极影响。整体来说,诸多因素均可导致运动员发生肌肉拉伤的损伤现象,如未重视训练前期热身运动或训练方式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等。
在田径训练过程当中,如果运动员身体接触、碰撞外界物质,会产生较为激烈的肌肉摩擦现象,导致运动员身体发生擦伤损伤。如在跑步训练过程当中,若摔倒则会与地面产生剧烈摩擦,从而产生擦伤运动员,此类擦伤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血点且伴有脱皮情况,若擦伤严重则会发生出血症状。而所谓刺伤则是指在运动员参与田径运动训练时,因为意外状况,其身体被某些尖锐实物所伤,创口面积相对较小,但伤口较深,隶属严重的身体损伤。因此,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实践中发生刺伤状况,必须进行及时处理。在日常训练当中,教练与运动员均应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田径训练所产生的损伤往往具有恢复难的特点。一方面,因为田径运动员普遍全天性参与田径运动或训练,由于高强度与高频率的竞争机制,使得运动员对个体提出较高要求与标准,此过程中若发生训练损伤问题,难以快速恢复。另一方面,因为田径训练开展目的在于持续突破运动员个体心理与生理极限,因此训练频率与强度较高,加之训练手段的不合理,一旦造成运动损伤,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从而对运动员们持续训练产生不利影响[2]。
田径运动训练所产生的身体损伤有着突发性特点,即在具体运动训练当中,发生突然性的身体损伤情况。而产生突发性损伤成因具有多样性,例如韧带急性拉伤、关节脱臼等所引起的损伤,将削减身体的韧性功能,令身体产生一定的肌肉损伤记忆,加大运动训练的负荷。训练损伤并非突然发生,通常是因为运动员个体长时间在运动训练中保持不良习惯,从而导致意外突发性训练损伤,这将对运动员常规训练和日常运动带来消极影响。
热身运动作为开展体育项目训练前必须进行的活动,其具备诸多优势与作用。包括加强运动员血流量,促进氧气扩散,为肌肉组织供养打下基础;提高运动员协调性与神经兴奋度,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使其快速顺应当下运动环境,快速投身到具体运动当中等等。如果运动员在参与正式田径训练之前,并没有进行热身运动,则不管在生理系统还是在心理方面,均难以有效支撑相对强烈的田径运动,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现象发生。在热身活动过程中,教练与运动员应适当进行,如果过度热身则会致使运动员肌肉组织与机体疲劳、神经系统反应缓慢等问题。另外,热身活动是否全面也会对运动员运动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若热身活动存在局限性,则无法有效调动运动员机体活性,无法有效改善其肌肉协调性,最终在训练实践中造成损伤[3]。
在田径运动训练时,运动员损伤问题的发生与运动量及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息息相关。在机体超负荷运动的状态下,需给予运动主体适应时间,反之则会对运动员四肢与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若运动员长期处在超负荷运动环境当中,会导致肌肉损伤在并未完全恢复前继续添加新的损伤。所以,运动员在田径训练实践中,必须以自身实际能力为基准,设计适度、适量的训练项目,逐渐提高运动量,防止身体突然承受较大运动量而导致经常性训练运动损伤问题发生。
多数运动员在参与田径运动训练时,存在缺乏损伤预防意识,致使其在具体运动训练中难以及时采取规范化手段展开训练活动。但在实际运动当中,唯有运动员个体全面认知损伤成因,拥有较强的损伤预防意识,才可最大限度规避田径运动训练损伤问题。多数运动员仅是盲目的把田径运动损伤根本原因归于外部影响因素,如在训练中摔倒等。同时,还有部分运动员于田径运动训练中把损伤认定为正常状况,缺乏强烈的损伤预防意识,无法在运动过程中对个体采用科学化的保护措施。
田径训练实践中,一方面,训练方式对于运动员们身体会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训练场地设施条件、运动器材以及运动员服装等亦会在较大限度上对运动员们训练发挥以及安全状况造成影响。如果训练场地与器材过于陈旧老化,不符合国家要求标准,亦会导致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训练损伤。所以,田径运动员实际训练中,必须按照自身真实水平安排适当训练强度,循序渐进的增加训练负荷量,防止身体产生经常性训练损伤。
兴趣作为引起运动员个体兴奋情绪的主要源动力,是激励运动员积极主动参加运动训练,帮助其进行全面性与科学化热身运动的主要元素。在田径运动训练实践中,为切实降低运动员们训练损伤,教练应在训练开始阶段便以提高运动员参与兴趣为基准,制定运动训练目标。多数运动员表示长时间同质化的热身运动十分枯燥与乏味,在训练过程中不愿参与热身活动,从而导致训练损伤的发生。为有效预防相似问题发生,同时切实提升运动员个体主观能动性,田径队教练应营造训练情境,强化热身运动与训练过程趣味性,激发运动员兴趣和参与训练的兴奋情绪。如,教练可采取猴子跳、蛇形跑、传球触人以及螺旋跑等形式,引导运动员们全面舒展筋骨参与热身活动,从而达到降低训练损伤问题的发生率。
在日常田径训练当中,田径队教练应按照实际状况,设计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训练方案,帮助运动员在持续提升个体能力与挑战自我的基础上保护自身身体,防止训练损伤问题的发生。首先,充分遵守田径运动训练客观规律,从简单逐渐过渡到难度较高的项目训练,循序渐进,为运动员奠定夯实基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田径运动水平与竞技能力。其次,尽管个体运动规律存共同性特点,但也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在部署田径训练项目时,教练应尊重每名运动员个体差异。在设计统一化训练方向与内容时,田径训练部署的人性化,可最大程度为运动员们供给适宜自身机体条件的运动训练方案,从而降低运动训练损伤发生率。
安全保护意识在运动员参与田径运动训练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加强运动员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举措,亦是推动运动员们逐步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以及快乐体育理念的有效方法,更是有效减少运动训练损伤事故发生率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实际训练过程当中,教练应加强正确的安全保护意识宣传,提高运动员群体对于训练损伤预防的思想认知,从意识形态维度矫治田径运动员的认知疲态问题,培养运动员安全保护观念。
由于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训练损伤危险性,如若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即便发生训练损伤,亦会降低损伤问题严重性,并且有利于防止再次损伤。在田径训练中,全面发展运动员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教练还可融合专项项目特征优先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运动员力量素质与控制身体水平正相关,力量素质较强,则具有较强的身体控制水平,同时关节稳定性也较佳,能够有效降低训练损伤事故发生率。此外,在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过程中,教练应重视对抗击肌肉力量和主动肌肌肉力量,以及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力量均衡发展,对于训练损伤预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田径训练运动实践当中,教练与运动员应明确预防训练损伤的意识,在提高运动员们综合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可有效保护其身体安全。教练应激发运动员训练兴趣,开展科学化热身运动,开展运动员安全教育,加强安全保护的意识,合理化部署田径训练,拟定完善的训练方案,坚持运动员全面训练,提升运动员机能水平,最终实现有效降低预防运动员训练损伤发生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