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曦阳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0)
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围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开展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两大重点。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所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受多种因素的掣肘,高职播音主持人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弊端,据此,高职院校要坚持瞄准职业发展教育的趋势,坚持以就业导向为主,全面谋划,整体设计,通过瞄准靶心、狠发力、有规划,改革高职播音主持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一种普及教育,但在播音主持人才输出供过于求的形势下,业界依旧大张旗鼓传来招贤纳士的声音。追本溯源因为播音主持人人才输出与业界需求不对等,另外,由于考生盲目报考和院校办学的功利化出现了人才过剩,缺乏能够胜任融媒体时代业态环境的播音主持人才。
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一个分支,边缘性和交叉性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显著特征,其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广播电视学、社会学、语言学、艺术学、新闻学、传播学等[1]。一直以来,学界对播音主持专业发展方向都未有一个统一标准,既有在语言培养定位的,还有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定位的,还有在影视艺术定位的,上述混乱的专业发展方向让人才培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无法与时代接轨,自然播音主持人专业发展后劲就差强人意了。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环境复杂,信息来源碎片化,繁杂,对于受众而言,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进行梳理、分析的信息,在融媒体时代有思想有鲜明特色特征的主播是标配,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当前有少部分高职院校还在延续传统模式,培养“播讲机”“传声筒”。“报幕员”自然“重播音,轻主持”的模式,无法满足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亟待改革。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发展较为滞后,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如,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 AI 合成主播”是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开创了AI 真人形象和实时音视频的先河,震动着传媒业界,又如,李佳琪、薇娅为代表的直播带货也开始走红,颠覆着大众的购物模式,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尚未因势而立,因时而为优化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需求格格不入[2]。
随着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社会大众品位的多元化,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口头表达清晰流畅,吐字发音具有美感,还要播音主持人具有良好临场反应掌控能力、深厚的知识底蕴,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基于就业导向下的形势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审时度势,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3]。因此,以就业导向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需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正本清源,更新理念,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办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传统播音主持教学中主要侧重学生的单向表达形象,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语言能力、语言形式、表达技巧以及拟态交互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只适用于“我播你听”单向性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在互联网+的态势的催生下,直播平台、APP 和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因此,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双向即时互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模式的变革中,教师要固本培元,基于学生今后就业需求为主,重视交互性人才的培养,在保持学生朴实状态下以内容取向为主,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个性化能力,结合智媒时代的需求,构建开放性,交互式的语言生成场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第二,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入手,帮助学生分析专业特点,科学理性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定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同时构建职业规划专类档案,动态跟踪,有序推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符合业态需求的播音主持人才。第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支撑,据此,高职院校要教师的培养力度,从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入手,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专业研究方案,引导其进行实践探索,丰富专业知识,制定符合时代发展和今后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才。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要求播音主持人才能力的多元化,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导向为主,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第一,构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要思考在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的价值意义。对此,高职院校构建播音主持人才课程体系中要积极融入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为今后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构建专业素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变化和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基于专业课程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辅助课程,增加学生见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匹配能力。第三,构建技术素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播音主持在人才培养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多元化元素,依托新媒体技术课程,让学生了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方式、受众基本特征,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工作质效。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培养出于时代接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打破教学模式的藩篱,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制定化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其专业就业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在“网络直播小组”的培养方案中,需根据时代发展需求,重点加强辩论和即兴演讲,依托这种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第二,在学生初步形成职业岗位单项技能后,教师需借助“声音工厂”的校内外实训平台,承接播音、主持等项目,进而依托现场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岗位轮岗训练,提升专业综合技能,如节目主持、新闻播音、主题讲解、采访编辑、影视动画配音,节目策划创新等,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生产出真实的声音产品。另外,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还可以采用“拟制片人制”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走进“声音工厂”的电视、广播等岗位上,打下普通话基础,培养学生朗诵、即兴表达、演播等单项技能,同时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新闻敏感度,采访能力、写作能力,编辑制作能力。第三,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高职院校要着重巩固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定期安排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提升其社交能力、专业能力,同时还能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岗直通、零距离就业。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要加强能力考核的“证书化”,播音主持专业要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监督和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学习。
在传统播音主持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地停留在对学生单项技能训练方面,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据此,高职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真知真行”的实践平台,培养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第一,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需构建“线上+线下”的校内专业平台,线上利用短视频、微信、抖音等平台,将实践课堂延伸到课后,让社会大众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线下教师可利用课程展演、汇报演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效。第二,积极融合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建立“学校+媒体”的综合实践平台,让更多具备丰富经验的媒体人,能够借助课堂传经送宝,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向媒体实践平台靠拢,真正感受播音主持岗位的氛围,在此过程中掌握播音主持的关键点和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最佳的锻炼契机,更让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学前沿,优化后续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实现反哺课堂。当然,在融媒体环境中,媒体平台并非特指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平台,同时也包括了传媒公司、影视公司、配音工作室及自媒体工作室等。通过多元化的播音平台实践,让学生领略融媒体的魅力和趋势,实现综合能力的快速形成。第三,应注重全新技术的融入,建立“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平台,即依托智媒体时代的特征,积极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注重在教育教学中的转型,建立更加独特的教学模式,保证专业人才的高效培育。基于目前传媒专业的实际需求,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积极借助平台优势促进培养转型,才能够真正在技术推动下完成创新,切实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播音人才的需求与愈发多元化、专业化和综合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下,应当加强人才的综合培育,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调动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融合,打造具备现代化特征的人才培育体系,适应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对于专业性的高职院校,更应当做好人才培养领域的前瞻,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切实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