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栋,李明丽,王志刚,崔秀峰,蒋富贵,高文胜
(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山东济南 250013)
近年来,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增长以及劳动力、生产成本的变化,苹果产业市场出现区别于传统自产自销经营的新型合作经营模式,其一般通过购买或合作的方式被引入企业、团体或民间组织,开展果园托管、产销电商联合、订单农业与技术指导等服务项目。伴随着苹果现代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日益成熟,规模与覆盖面也越来越大,其通过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销售的苹果收入一般占据苹果销售额的10%~25%左右,有些模式能够达到50%甚至更高。2020年笔者对山东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及特点,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据山东省统计年鉴[1],2019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24.7万 hm2,产量950.23万 t,占园林水果产量的54.62%,产量与面积均居全国第2位。整体看来,全省苹果生产呈现向环渤海湾与鲁中南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烟台市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0%和60%左右。
苹果生产虽然遍及全省16市,但山东省规模化以上苹果园主要分布在栖霞、蓬莱、荣成、沂源等54个县(市、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3.33 hm2以上规模化果园999个,其中3.33~13.3 hm2的455个,接近50%;66.7 hm2以上的果园66个。全省规模化以上苹果园生产面积超过2万 hm2,占苹果生产总面积的近10%。随着苹果现代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推广,规模果园数量不断提高。
产业扶持项目是政府对产业扶持政策导向的直接体现,对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具有十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国家级、省级产业项目一般资金量大、覆盖面广,部分还可以使生产者获得直接补贴。据调研情况来看,2010年以来,全省各市承担国家、省、市县三级苹果产业项目的县市区有54个,项目实施村(居)数量426个,惠及经济实体数量441个,基本呈现1个村(居)1个经济实体的普惠态势。社会化服务提供者对此综合能力的具备正切合产业扶持项目的实施,“1+1>2”的双赢效果也助推了社会化服务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行业信息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成就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其扩大生产的需求,驱使龙头企业本区域、跨区域、跨行业地向外扩张。逐步出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订单”、“龙头企业+项目+技术第三方”等新型经营模式。其发展途径有的通过果园托管、技术承包的方式向外输出技术,如栖霞市金丰公社、莱阳市丰禾植保农资有限公司、烟台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蓬莱市果树医院等;有的通过基地建设与果农展开合作,如龙口市绿杰股份有限公司绿杰苹果种植基地、莱阳市恒润食品有限公司等;有的通过项目承担开展跨行业发展,如菏泽黄河滩区农业发展公司、山东蓬建建工集团仪和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该模式的特点是服务专业性强、成熟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在推广过程中因资金投入巨大,该类型社会化服务在推广过程中可复制性差,且需要加强服务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监管以保障供求双方的合法利益。
以往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有名无实,果农各自为战、松散联合,所生产苹果产品无论外观、还是质量都参差不齐,商品均一性差,销售或批发价格相对较低。随着近年来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倒逼,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开始逐渐学习提升,合作社“总牵头、包服务、保销路”的经营服务模式渐渐成熟。如蓬莱昊林果品专业合作社、烟台市仙阁果品专业合作社等,其不仅形成农资统购、产品统销,而且达到了园内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培训的专业合作水平。产、管、销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合作社自组建服务队开展技术输出向周边辐射,提供包括病虫害防控、套袋采摘、果园托管等社会化服务。该模式推广普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意愿不容易统一,二是运营信息公开需要监管,三是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不易界定等。
随着基层党组织力量的逐步加强,党支部尝试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的行业之中,在基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部分果区出现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园项目公司+农户”、“党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细分模式。如栖霞市官道镇大河崖村、松山街道汉桥村党支部等,其在具体领办过程中,大都依托合作社一并成立社有企业,以协调互补开展相关业务。该模式特点是政策响应、号召动员能力强,在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等服务项目方面具有优势,其在社会化服务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应该会成为主流模式之一,但在其推广普及过程中,亦应加强制度约束与监督监管,不可模糊自身定位。
近年来,销售(物流)平台凭借果农与消费者供求两端信息中介的先天优势,逐渐通过数据分析、短期期货、大单收购等方式逐步扩大对二级批发商市场份额的挤占,并利用自有的成熟销售模式,从果农或合作社手中订购、收购或代为销售果品,直接完成果园地头到消费者的过程。如沂源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邹城市山东妮妮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其早期主营业务为电子商务平台,之后涉足农产品仓储、加工、技术服务以及自有基地建设等,逐步渗透至全产业链,细分模式主要有“销售(物流)平台+订单+X”、“主播带货+X”、“平台+产地仓储”等。该供给模式优势是掌握需求订单及渠道、预售宣传及促销等手段丰富,其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价格波动风险、果品物流储藏技术瓶颈等问题。
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行业中不可忽视的还有互助团体与民间组织,他们基本由掌握果园管理技术相对较好的果农组成,有组织或仅为自发团体,在互助完成各自果园管理的情况下,开展技术服务本地或跨区域的种植大户、基地果园等,其通过计时或计件收费。如济宁市梁山县果树修剪服务队,其特点是互助服务便利、业务熟练与工作高效。该模式推广缺点一是缺乏组织领导者,一般不易形成,二是成员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掌握不全面,服务过程中,原有技术风格痕迹较重,限制了其服务范围与发展壮大。
经营性社会化服务模式因其资金投入巨大、或是发展成功具有偶然性,不可进行简单复制,须做到活学活用。应从政策层面鼓励倡导,扩大以“党支部+”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村级服务机构覆盖面,持续提高农民合作社的专业化水平,巩固其内联果农外联经济技术部门和其他各种服务组织的纽带作用。探索将村级及其以下基层服务主体联系起来,把乡级及乡以上层面的服务关联到每一位果农,可以考虑设立村级服务站点,为果农提供更加便利的一体化服务。同时,必须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加强制度约束与监督监管,避免走向过度商业化逐利;对于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企业组织,应不断完善其与果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责、权、利相一致的共同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助推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与地方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公用品牌越来越多。但是,对公益性品牌的包装、经营、维护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仍然不够深入。对此,部分地区通过开展第三方运营、多部口合作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等措施以优先掌控品牌知识产权,通过出台地方法律法规、二维码溯源等方式健全相关配套保护机制,通过专卖店、特许经营等措施加强生产流通环节执法监管,通过品牌评比、主阵地宣传、传统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培育产业的发展特色,这些行动和举措都是对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保护卓有成效的探索[2]。虽然当前的苹果产业市场上,社会化服务品牌仅有“金丰公社”、“东院头村党支部”等少数几个,但其品牌建设与保护工作亦应当总结经验、靠前谋划,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果树修剪、采摘等果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内容的供求信息已经出现在“58同城”、“赶集网”等网络平台上,但是基于其技术复杂与偏重“本地供应”的特性,其成交量未可知。但是,地区性微信群服务方面,供求信息与广告的发布已经相对成熟。对已经或即将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大数据平台的地区,建议其增加社会化服务内容板块,或将其纳入一体规划;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工商等部门做好供应商广告宣传与服务质量监管的同时,担负起为果农牵线搭桥、共同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职能责任。
2020年3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吹响了山东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可以肯定未来苹果园的建设发展一定是以现代化栽培模式为主,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程度更高,这也就预示着配套的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亦将肩负起更多更重的责任,其必须不断进步升级,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