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英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
精神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对患者认知功能、思维情感等产生严重影响;若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对患者个人造成危害,甚至还会危害社会。精神病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自制力,因此在日常治疗中往往拒绝服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且复发率较高;而随着患者社会及生活功能的逐渐衰退,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伴有抑郁症状出现,进而对其生活治疗产生严重影响。可见,在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治疗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是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精神病患者预后的关键。
精神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以“对他人存在敌意、精神状态不稳定、抑郁”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极易对其病情恢复、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情况较严重者甚至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危及。精神病患者一旦合并抑郁等其他症状存在,极易导致其情感、感知以及认知功能出现障碍,所以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以抗精神药物治疗最为常见。(1)齐拉西酮治疗精神病:齐拉西酮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新型抗精神药物,用药后可有效阻断5-HT2A受体,进而有效改善患者激越、抑郁及焦躁等症状。临床药理研究指出,齐拉西酮具有较强的药物亲和力,所以药物适应性较广。(2)奎硫平治疗精神病:奎硫平是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后会对中枢边缘系统多巴胺D2受体进行阻断,进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进行治疗,同时该药还会阻断5-HT2A受体而增加多巴胺释放,进而改善患者认知障碍,同时该药的使用还可有效阻断H1以及a1受体,所以抗躁狂作用较好。
研究发现,对康复期精神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实际的心理需要,同时还可帮助患者适当地调整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从而促使其更好地适应自身的新角色并融入生活。而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还可有效舒缓患者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负性情绪,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促使患者更好地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借助有效的方式对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疏泄,平复急躁情绪从而避免由于情绪失控而产生的一系列冲动和不顾自身以及他人安全的行为。
精神病人一旦发病会对自己以及周围的其他人员造成严重性的损害,从而提升社会危险度。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明确数据,指出国外精神病人的发病率一般在38%-84%之间,而患者主要以“情感冷漠、功能缺陷、精神衰退”等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且该病进行性和复发性居高不下。而临床研究指出,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以及个人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对症药物治疗和精神科的对症护理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会有显著提升,但是就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认知方面来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众多科研人员及医务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以往的单纯生物学模式已经逐渐演变成为集心理、社会、生物学为一体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其中教育措施和内容备受临床关注。对精神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病人心理状态并利于其后期康复。
首先,从护理人员来说,做好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医院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实际护理现状为基准,结合实际情况后完善自身的心理建设,充分调动工作责任心,确保自身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日常护理中自觉规范自身护理行为。疾病宣教:将精神病疾病知识详细讲解给患者,包括精神病发病原因等,促使患者充分认识精神病病理知识,有效消除其内心恐惧的同时促使其配合治疗。根据患者患病原因、具体病情等信息制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案,确保方案的详细性,将所用药物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充分给患者讲解,避免其由于错误用药而引发医疗事故;定期对患者展开集中培训,将精神病机制、常规治疗方式展开普及,发放提起录制好的光盘和纸质宣传资料,进一步宣传疾病发病原因及危害,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饮食宣教:严格以精神病人康复期身体营养情况为依据,并充分结合其饮食习惯制订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定期对其展开饮食宣教工作,指导其进食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若精神病人病情较重可给予流食,但需注意切忌暴饮暴食,日常饮食遵循少量多食原则,指导精神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量饮酒。心理宣教: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后期康复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而在治疗期间精神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和心理情绪,加之精神病人极易复发,所以在疾病的长期困扰下患者频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治疗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开展心理宣教至关重要。借助前期沟通对精神病人内心状态进行评估,后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释放其内心压力,认真倾听其主诉,鼓励与安抚患者并对其错误的思维进行纠正。生活指导:康复期间要对精神病人的生活习惯展开督促,促使其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对日间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一定不要过度劳累和熬夜,也可以根据精神病人身体恢复情况开展功能性锻炼,例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借助有氧运动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时促使疾病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