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波
在我国新闻行业中,广播电视新闻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水平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名优秀的广电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应保证所报道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地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记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宣传水平,提升工作效率。记者还应对当前新闻传播形势加以分析,确保新闻宣传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在工作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党性原则,这也是广电记者必备的素质。记者要站在人民的角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新闻传播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覆盖的范围也在逐渐增加,网络新闻繁杂,一些虚假新闻容易导致负面舆论,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广电记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更好地传播真实新闻,保证新闻导向的正确。
广电记者在撰写新闻的过程中,也应该适当融入情感,以丰富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打动人、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没有真情实感的新闻稿件,特别是人物新闻,算不得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作品,甚至称不上合格产品。新闻表达要想直达目标受众、裂变式再传播,必须有真正吸引受众、打动受众的东西,且能与受众产生强烈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情感和情绪并不同,情感要自然融入。新闻作品应该有感情因子,也应该有作者情感的适度、合理表达或流露。但是,如果任由感情表达发展为情绪宣泄,新闻表达就容易错位、走极端,成为宣泄个人情绪的垃圾场。
如今思维方式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创新思维是指区别于常规思维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传播效果,是新闻竞争中获胜的“法宝”之一。
同题新闻想要出彩,逆向思维是胜人一筹的关键所在。面对同一题材,只有你的报道有特殊的地方,有好的立意,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才会有看点、有热点,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独家新闻,才能在同一新闻源中占有制高点。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创新思维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出新出彩。
当前,一些广电记者新闻报道的角度并不丰富。如果想要提升新闻报道水平,就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让新闻更有深意。由于全媒体技术的支持,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新闻资料,充足的资料为我们呈现更多的报道角度提供了可能性。
记者要对多个新闻要素加以分析,将最真实的内容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样才能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为受众提供立体的全方位的新闻感受。
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要树立“大传播、全媒体”意识,新闻记者要有全界面、全流程的协作思维,具备愿意与他人工作的意愿,愿意共享新闻信息,形成团队意识。记者深入到事件现场采访,获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然后发给后方的编辑。后方编辑再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重组,然后交由各个部门对材料再次进行编辑,并依据各个媒介平台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在多种媒介上呈现。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序,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典型宣传具有示范意义。记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典型,对典型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及时发现最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报道。提高典型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坚持“三贴近”,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才能增强贴近时代的在场感,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脚底板下出新闻”“与群众心连心”“用群众语言、讲生动故事”,是广电人应一直坚守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记者蹲下去,新闻立起来。走基层的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宣传报道的效果和质量,要想让宣传报道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就必须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挑山工”,走得深入、写得动情、转得彻底。
在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从“相加”到“相融”的进程中,要使重大典型宣传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努力提高宣传艺术,运用丰富的新闻手段、形式、方法,深化媒体融合,积极重构新型话语体系,用群众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才能有效扩大重大典型的传播力、影响力。
总而言之,当前时代,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广电记者的工作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广电记者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进而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弘扬正能量,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