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2021-11-27 16:46李雪阳广东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竞争力民办高校核心

文/李雪阳(广东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一、引言

Prahalad和Hamel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文中所阐述的"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这一划时代的理念也逐渐成为管理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通过提升效率与整合自身所拥有资源进行生产的核心要素[1]。

类似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平移至高等教育领域。国内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且是可以支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目前高校普遍认可的四大核心要素[2]。我国知名教育管理学家毛亚庆及夏仕武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具体阐述[3]从三个方面展开:大学竞争、大学核心能力、大学竞争力,并深入阐述了两两之间的关系:从大学竞争本质来看,大学拥有在各能力基础上的整体竞争力和最终获益能力可以认为具有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对共同竞争对象的整体吸引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相比其他大学一定有着某种得天独厚的能力。从大学核心能力来看,大学核心能力是依存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活动中的,大学核心能力可以是某个方面的竞争能力,也可以是大学整体的竞争能力。从大学竞争力出发,竞争的渠道主要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单个或多个方面有较强能力的大学,可以称之为大学竞争力,当高出同行中平均竞争力水平时,我们称该大学具有核心竞争力。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深植于竞争主体各种资源之中的,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职能活动中所形成的自身独有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所产生的整体竞争能力[3]。所以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总结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依托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学科、校园文化和社会声誉来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用的能力。数字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逐步转变,高等教育因此逐步普及化,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抓住高校的最本质功能,也就是新形势下高校要全面依附隐性资源(校园文化、社会声誉)和显性资源(人力资源、学科资源、财务资源)来提升这三种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当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破解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进入普及化的转型阶段,我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在137所双一流大学(其中包括39所“985”和116所“211”院校)的压力下,民办高校如何立足生存,并打破社会的低认可度,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转型过程中,民办高校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学校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导致教学上,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信心不足,又加上生源不足、学生的整体低素质导致教学工作开展困难;科学研究上,一方面行政事务分散了教师的科研精力,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受限;社会服务上,校企合作形式化、利益化,缺乏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国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对办学模式进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并鼓励企业举办优质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国家虽然在发展空间、资源配置方面对地方性民办高校有一定的支持,但是民办高校如何利用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民办高校的教学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有限

民办高校引进优秀人才,但人才大多来源于公办兼职教师或退休教师的返聘,专任教师大多来自刚毕业的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学校只考虑学历,而忽视专业需求、学历结构及学缘构成,使得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4]。民办高校过度强调控制性管理,学术氛围受到限制,教学团队自身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民办高校的人员构成比例失衡[5],一线教师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倒置。且民办高校不断扩招,存在大量引进人才的现象,又加上民办高校的流动率高,出现中年骨干教师较少,年龄大的和年纪小的占比大,有经验的比例小,缺乏经验的比例大,有中级职称的中年教师较少,其他职称的教师比较多,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2.师资流动率高,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民办高校师资流动率高,以及高校对教师的培训后劲不足,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学体系的建设,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信心不足。民办高校的人员流动率高的原因:(1)制度保障不完善,与公办院校相比,经费缺乏,且福利待遇有差距[6];(2)民办高校的学术氛围相较公办来说不浓厚;(3)一方面管理者缺乏对教师成长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办学经费有限,财务资源缺乏等多重因素,导致民办高校不愿意对教师进行过多的培训投入,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得不到长足提升[5]。

3.教学对象生源不足,且素质偏低

民办高校采取自筹资金、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模式,在办学中自负盈亏,在招揽人才中通过“高薪”吸引人才。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营,学费远远高于公办院校,很多学生家庭因为高额的学费而止步,导致民办高校生源不足。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学校的招生批次还是限定于第三批次、第四批次,且民办学校的认可度较公办院校低,导致学生的生源水平整体偏低,形成“教师教得深,学生听不懂;教学内容太浅,不符合高校的教学目标”的现象,因此加大了教师教学水平质量提高的难度。

(二)科学研究

1.行政事务过多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分散了教师的科研精力

一方面,民办高校职工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一旦出现中层人员流失或岗位的晋升,没有合适的人选对空缺岗位进行补充,这会进一步导致人员结构的失衡,以致于教师把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精力分散于行政事务上,学术氛围降低,科研成果薄弱。另一方面,学校的人员激励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民办高校的薪酬制度以职务和职称为标准,使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2.科研项目申请受限,青年教师尤为明显

民办高校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申请上有种种限制,且需要与公办院校开展竞争,同时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机制也较为落后,导致很难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支持[7-8]。再加上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缺乏激励机制,科研项目的申请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所以挫伤了年轻教师对科研的积极性。

(三)社会服务

1.校企合作形式化、利益化

民办高校普遍把为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偏重于学生的学历文凭,让学生顺利拿到证书成为教育的目的[9]。同时,民办高校对于学生学术交流上的重视不够,学校的学术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提高[6]。且在推荐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把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以支付价格的形式推荐给用人单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与民办高校合作的用人单位多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等,而比较难进入国企与国家事业单位等。目前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招生就业、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且没有打破合作关系不对等、政府作用不突出等阻碍,很多合作是浅层的、短期的、不规范的,并且靠人际关系维持合作,这种合作并不是可持续性强的校企合作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

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与公办院校相比科研实力较弱,在短期内科研资金投入较少,因此民办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四大缺陷:一是缺乏多样性,没有从高等教育本身多样性的专业及复杂的课程结构出发,建立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多样性要求[10]。二是应用性不突出。应用性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很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民办高校大多走应用型培养道路,面向的是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群的现实需求,而现实中民办高校却没有比学科型高校更能凸显出教育的职业性。三是实践性不足。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这是由于民办高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民办高校的实际办学中,专业实践课所占比例明显不足,实验、实习、实训的落实力度也不够。四是缺乏动态性。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动态性,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随着社会的变革及发展不断改变,增加新的内涵[11]。

三、“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改革方向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应以人力资源为主导,以学科为依托,以财务资源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声誉为动力来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作用,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办高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解析新形势下“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内涵,在多样化的办学类型和层次中明确学校的定位和方向,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

(一)民办高校的教学

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构建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开设职业技术和师范专业,创办高等教育和职业学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机制[12]。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选择留住高素质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还要关注教师的发展,降低教师的离职率。

2.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民办高校的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所以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就是一大突破,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教育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十四五”规划方向,要不断提高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实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同时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12]。

同时,也要建设优质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增强高校学科设置的针对性,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适当提高进校门槛,提高生源质量。在此基础上,积极申请硕士学位,再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

3.构建新型教学方式

“十四五”规划强调推动高水平大学教育资源开放,完善注册学习和灵活学习制度,畅通各类学习成果互认和转化渠道。同时,可以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将在线课程资源整合到公共教学体系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让教师在新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科学研究

1.国家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适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投入

国家加大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率。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适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从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和信心。

2.明确教师岗的工作职责,与行政岗区分开来

完善学校的人员激励考核机制,民办高校可以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项目能力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不断激励教师队伍。同时,对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人员结构进行合理分配,教师岗和行政岗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各司其职,并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教师岗和行政岗两条发展路径,使得教师有时间做科研。

3.成立科研机构,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科研机构的建立,不仅对科研人员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整合现有资源,让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产生归属感,成果的相互分享也能有效补充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12]。同时,科研机构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依托本地特色产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

1.校企合作不要流于形式,结合自身人才特点和地方特色来培养地方性人才

“十四五”规划强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引导社会有序参与学校治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举办优质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校企合作并多与地方企业结合,结合自身人才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人才,将为建设一批地方高水平职业技术专业和院校,稳定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奠定基础。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产生高新技术成果做出贡献,从而有利于知识理论走向生产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社会。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领域面临着向普及化转型的挑战,而民办高校需以实践操作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数字媒体的使用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发展,而这也促使高校建设标准和要求的改变。所以,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民办高校要提高技术的应用,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也要对传统的竞争力进行转变和提升,这也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任务,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民办高校要弥补发展差距,树立自身特色,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将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设计、能力设计和学生素质结构,突出社会实践教学,重建教学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质量体系[13]。按照“十四五”规划精神,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需要从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出发,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复合素质的多样性、特定岗位应用型、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实践性、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动态性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人才,为社会发展带来效益。

四、结论

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民办高校不断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领域面临向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整体的竞争力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提出通过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作用,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为提高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在教学方面,民办高校要加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构建新型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经费投入,民办高校要明确教师岗的工作职责,并成立科研机构,从而促进教师的科研进步。在社会服务方面,校企合作不要流于形式,应结合自身人才特点和地方特色来培养地方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要弥补发展差距,树立自身特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解析“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内涵,在多样化的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中明确自身定位、找准方向,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链接

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以全日制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学制通常为三年,在普通高考录取顺序中为统招专科(高职)批次,也是“三校生”(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院校)单考单招的录取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有独立建制和非独立建制之分,非独立建制的职业技术学院通常为本科高校开展专科层次办学的二级学院。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分为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称为“XX大学”或“XX学院”,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称为“XX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或“XX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国家主要负责高职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制订基本统一的质量标准、管理办法,编制年度指导性计划,并进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全日制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视情况而定。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教育部正在着手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指南》,以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职业技术大学、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 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 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猜你喜欢
竞争力民办高校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