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伟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镇江 212013)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信心缺乏等问题,这就更需要班主任掌握合理的教育策略,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调查显示,在高职阶段,学生具有明显的团体特征,融入团体中的高职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道德素养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以团体为单位,积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改善整个团体的心理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高职班主任在教育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策略。
班主任工作是近年来国家教育的重点内容,尽管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和班主任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目前的教学工作进行进一步优化。从教育实际来看,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近年来,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并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政策落实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比如,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配套机构,但是在使用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有些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只是徒有其表,几乎很少开展相关活动。而且,在许多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只是由相关机构负责,庞大的学生群体与低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将班主任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来,积极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让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以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许多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的教育内容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觉悟的提高来进行改善。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尤为复杂,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从道德素养的角度进行理解,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现状的改善来说都很难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许多班主任教师往往选择喊口号的形式,让学生去“追求更高理想”,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由于理想不够清晰造成的。[1]尽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教育工作的范畴,但是班主任还是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之间的区别进行明晰,以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从而更好地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班主任觉得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是很难改善的,但是,如果教师掌握了合理的培养策略,就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行针对性的提高,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就应该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所谓团体心理辅导,与一对一的个人辅导不同,更多的是将一整个团体视作被辅导的对象,或者将被辅导对象置于某一个团体中,运用团体的力量来实现更佳的心理辅导效果。在我国,许多学校都会开展一些团体素质拓展活动,这就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基础运用和表现形式。与个人心理辅导不同的是,团体辅导更加考验一个团体的组织成员之间的配合和默契程度,需要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融入团体实践中,并且在素质拓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提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更加适合处于班集体之中的高职学生。高职学生都会面临着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以及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班主任只是对学生进行个人辅导,那么不仅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而且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人际交往的困扰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很难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方法和重要性。如果教师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某一个团体中,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且完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实践,既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又增强了整个团体的凝聚力。[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设置不同的规模,比如以一个班级为一个小团体,也就是几十个人的规模,也方便班主任更清晰地把握团体中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心理辅导的时候,班主任也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更加喜欢的辅导方式,比如团队素拓等,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一些素质拓展性活动,既丰富了心理辅导的内容,也促进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同。当然,教师在进行辅导的时候也需要更多地考虑组成团体的各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从实际情况入手,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以促进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要更好地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相融合,教师必然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来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只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策略,从短期来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素养的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团体心理辅导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上是为了改善学生的道德现状,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3]所以,教师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如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以发挥好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
所以,从第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开始,班主任就应该更加重视对班风的建设。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班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班风能够展示出一个团体的真实风貌,并且对处于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班级风气能够引导整个集体中的学生都积极向善,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中,班主任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外,更要在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比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应该让团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民主、公平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自身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认同感,增强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许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在团体中得不到重视,或者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以至于自身很难融入团体中去。如果班主任能够对整个班级的风气进行引导,就能够利用团体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战胜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高职教育的体系中,班主任的作用更加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与之相对的,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其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关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与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这两者都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如果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那么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无根浮萍,很难真正起到作用,甚至会由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而陷入困局。反之,如果教师只重视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学生只是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不具备高职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不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抓住两者之间的共性,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紧密联系到一起,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班主任能够对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和调整,与学生形成一种更加和谐的关系,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团体中的积极作用。[5]甚至,教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养,又可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了高效的班级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述,高职班主任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并且在教育工作中进行良好的运用,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但是,目前工作的开展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合理的策略,开展高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