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晴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学生队伍日益壮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日渐复杂和突出的趋势。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不利于塑造“理性平和,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应重视发挥班集体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1]。这一标准充分肯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心理社团或心理协会的重要作用。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建设和发展心理协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了解,全国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占到10%左右[2]。在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复杂化的形势下,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推动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在教师指导下,成立并发展心理协会,指导协会开展心理系列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学生的心理援助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途径。
社团是大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重要途径,心理协会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心理调适的平台和机会,有利于理性平和心态的塑造。对部分学生而言,在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通常会首先选择与朋友倾诉的方式来解决,而心理协会可以发挥他们自身的朋辈互助作用,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协会可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帮助形成每位师生都自觉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为心理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受各种因素制约,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协会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如何扩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心理协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协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除了参加活动外,通常有个别协会成员会感觉整天无事可做,对协会其他事务的参与度不高,团队归属感不强。迟到早退、态度散漫等都会分散团队凝聚力,造成不良风气,不良风气的蔓延直接导致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会出现学生自动退会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协会制度建设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够成熟,对协会成员缺乏应有的约束和规范。
一般来讲,大学生社团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组织架构不严密,管理不够规范,对于心理协会而言,这种情况更为明显[3]。心理协会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协会骨干的品格和能力,当前高职院校中,心理协会的学生骨干大多只能任职一年时间,而新成员也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协会相关工作,这可能会使得心理协会的管理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在某段时间内队伍管理不够稳定。
高职院校心理协会的指导教师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相关老师兼任。指导教师在指导协会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行政、教学、咨询、科研等工作。如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比不足,那么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更加有限,更加无法全身心投入指导协会学生开展工作。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学生本身缺乏心理学知识背景,如果再缺乏教师的指导,协会学生在开展工作时可能会失去方向和目标,达不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协会参与开展的活动并不少,如人际关系辅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但这些活动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有些活动开展前缺少广泛调查和精心设计,导致学校师生对心理协会的活动关注度和参与度都较低。心理协会缺乏特色活动,而传统的活动又缺乏深度和吸引力,辐射面不广,效果不明显,使得活动影响力不足,不利于心理协会的持续发展。心理协会的视野和思路也要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多开展一些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并让这些活动带有心理健康的鲜明特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心理协会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可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可通过微视频、微信公众号、QQ、广播站等途径宣传心理协会的发展过程、性质及功能;线下可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制作宣传横幅、印发宣传手册、举行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术沙龙、开展朋辈辅导等,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心理协会组织或承办的活动中,提高心理协会在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心理协会的影响力,促进协会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心理协会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并结合本校实际,设置必要、合理的部门和岗位。高职院校心理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是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接待预约咨询、建设心理协会队伍、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等。根据工作内容,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做好分工与协作,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也可制定完善相关章程和管理制度等,保证协会内部明确责任、细化任务、严格纪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促进协会的良性运转和稳定发展。
心理协会骨干成员对协会的发展与协会内部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培养骨干群体的管理水平和执行水平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群体的潜能。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也应关注心理协会的发展动态,对协会的工作和发展予以适当指导和建议,注重协会发展方向,抓好队伍建设。协会的发展还要重视朋辈辅导小组的积极促进作用,各年级之间要建立传承和带动关系,成熟的朋辈辅导员要积极带动刚加入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让协会规范有效地运行下去[4]。
心理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学生成员整体热情很高,但因缺乏心理学知识背景、相关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导致协会工作缺少引导和传承,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要保证心理协会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教师需要加强对心理协会的专业指导和方向引领。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交流会议,帮助协会成员及时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优化当前工作内容,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也给协会成员提供分享交流和献计献策的机会,提高协会成员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共同为协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心理活动是彰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心理协会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力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成为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活动水平,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特色活动,形成特色品牌,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心理协会可以开展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朋辈心理咨询、心理电影展播、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征文比赛、邀请专家讲座、心理沙龙、参观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广泛开展活动,锻炼心理协会成员的组织、协调和执行能力,从而提高活动水平。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炼活动精华、打造特色活动也是必要的。在互联网时代,心理协会可以借助QQ、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心理健康相关的文章或视频,开展趣味测验、话题讨论、交流互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活动效果[5]。举办特色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心理协会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应给予其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