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坤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近年来,随着排球竞技运动的发展,国际排联为了提高比赛攻防的对抗激烈程度,增加胜负悬念,使得比赛更具精彩性和观赏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则调整和变化,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规则进一步放宽了触球尺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防守水平的提高。强烈的后排防守意识,是相应动作产生的根本,对比赛取胜至关重要。而进攻和防守作为排球技战术的两大核心部分,严密的防守则是现代排球的突出特点,对运动员的意识及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日臻激烈的排球运动对抗,意识成了衡量运动员品质的重要方面,加以过硬的技术,才能有效瓦解对方强烈的攻势。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对排球运动员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后排防守意识训练,以输出高品质的运动人才,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在排球实战中会涉及许多技术性动作,这种动作形式并非固定的,就算是相同的一些动作,在不同时间点上、不同位置上,都会有一定的区别。而在实战过程中,要想将这些动作完美地展现出来,则必须从战术角度对动作相关形态、意识进行分析,由此才能够保障动作的规范性与适宜性。使学生的排球战术意识得到充分的培育。[1]在竞技排球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提升其观赏性,竞赛规则不断修改并完善,相关战术安排日渐朝着高快结合、灵活多变的方向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进攻明显优于防守的现状,尤其是后排防守的难度较大,直接关系到比赛胜负。事实上,据相关调研资料显示,一旦球队的进攻成功率达到了55%,那么其胜率将会提升到90%,防守质量成了获胜的关键所在,并且80%的防守任务都依赖后排完成。
因此,提高后排防守质量成为高校排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科目。作为防御对手进攻的第二道防线,后排防守是反攻的基础,反之反攻是后排防守的延续,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某种维度意义上讲,没有后排防守就没有反攻,得分的机会势必会随之降低。另外,后排防守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球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战斗作风,勇猛顽强的抢救险球,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是转败为胜的动力因子。
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取得傲人的成绩,高质量的后排防守功不可没。中国女排遵循排球时代发展趋势和制胜规律,强化战术进攻的同时,苦练防守技术,在原有技术动作基础上,又创新性增加了向空中腾跃的防守技术,有的腾跃后继续向前滑行防守技术,有的则采取高难度动作腾跃后的垂直轴向滚翻防守技术。这些技术动作最大特点在于初级速度快、控制范围广,大大提高了防守的成功率。[2]
排球后排防守的技术体系结构包括判断、反应、移动以及各种击球动作,并且后者是前者的诱发条件。因此,良好的判断力是后排防守成功的关键,可有效争取时间组织反应,准确地预测排球的落点,进而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接球。综合来讲,影响排球运动员判断的因素有注意范围、分配能力、思维速度、记忆水平、技术知识、情感品质等等。
其中,注意范围是指一定时间内意识到的对象数量,其大小代表着后排防守队员的视野开阔程度,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基础。[3];分配能力指排球运动员在瞬时间内能够处理对象的数目。在对抗激烈的排球运动赛场上,运动员需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把握好情势变化,继而做出相应的推理判断,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反应速度,是排球运动员训练的主要项目之一;思维速度作为人对现实发展变化的预见性反应,在排球运动中主要指战术意识,是通过抽象、概括、综合、比较、分析的复杂过程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记忆水平作为影响思维速度的关键因子,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水平,包括记忆速度、记忆数量、记忆牢固程度等;技术知识作为决定智力能否适应时空变化的前提条件,其水平高低,影响着判断力的强弱;情感品质作为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现象,是准确做出反应动作,最大限度发挥技术能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排球运动中后排防守是以球为中心的盯人防守,在比赛中运用技术动作时应根据临场不同情况做到动作的幅度、速率、节奏、方向、路线的变化,通过对比赛过程中的“时间差”“空间差”“位置差”的掌握,来有效应对对手的进攻[4]。
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包括接发球、接扣球以及后排防守的主要动作,是组织反攻战术的基础,环环相扣,醇熟的技术动作对比赛取胜至关重要。排球比赛场上瞬息万变,运动员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之后,需要根据场上形势,提前预判,立即进入相应的位置,为下一步的动作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良好的连贯动作习惯是精准预见的前提,更是积极主动动作的先决条件,保证战术配合落实到位,对提升运动员的后排防守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排球运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对运动员防守技术动作的规范,并开展连贯性技术训练,根据问题导向不断总结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后排防守意识。具体而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多组织排球运动员参与高水平的对抗性比赛,全面深入了解队员的特点及打法习惯,强化他们的记忆点,并寓于真实的场景环境当中,使之在激烈的对抗中增强主观体验,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后排防守意识,实现量到质的飞跃。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教练员要紧密关注排球运动员的行为动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及个性差异,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主导优势,以专业视角切入指导,制定可行性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在整个排球运动体系中,自由人扮演着独特的身份角色,作为专职专位运动员,他们的判断能力是制约后排防守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也是造成比赛攻防不平衡矛盾的重要原因。对此,高校排球运动教练员要深入对“自由人”这一比赛规则的分析,重视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培养。在此过程中,观察能力培养是先决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动作的完成度及效果,在日常训练中予以必要支持。事实上,根据以往的比赛经验,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运用及应变,都取决于瞬时间精密的观察和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高校排球运动员的后排防守意识培养,还需重视对运动员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方面的能力素质建设可以采取观摩比赛的方式展开,搜集相关典型案例素材,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角色进入,针对其中的每种情况变化启示运动员进行思考分析,并作出一个假设性的思维反应,鼓励他们列举出各类有效处理方案,继而对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处理方式,探究富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升其后排防守技术应用水平。在此过程中,营造高度开放、自由的交互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能动性和思维活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后排防守意识。
综合来讲,防守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经验与能力的结晶,唯有在长期训练中才能形成。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释义,广义上讲所谓意识是指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察觉与关注程度,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的三大作用特性。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经验累积决定了意识能力的高度,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其中,直接经验获取上,可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实现。对此,高校排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以后排防守意识为中轴,组织展开多样化的对抗活动,将运动员分成两队,保持他们的紧张感,使之在不断地身体能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激发他们的潜在意识,提高后排防守水平。对于间接经验的累积,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观赏相关竞赛,深入对赛场上运动员的行为分析,总结和借鉴前人已取得的经验,并通过与同伴、教练员的讨论交互,内化为自身的能动意识,提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可有效增强运动员的后排防守意识,并且有利于其少走弯路、早日成熟,从而延长他们的运动寿命。
在现代高校排球训练课程中,心理训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解决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情绪波动、技战术发挥不稳定等系列问题的有效路径。意识本身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集中体现。面对复杂多变的赛场环境,运动员要想对各种后排防守动作做出及时、精准、有效的反应,强大的心理素质必不可缺,对防守意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心理建设是高校排球运动员后排防守意识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以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参赛能力、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具体而言,以高校排球运动员的兴趣爱好、成长个性为切入点,通过专项训练,改善他们的知觉,尤其是专门化知觉即球感,包括注意力稳定性、专业分配能力、心理定向能力等,锤炼其顽强、勇敢、果断、镇静等优良意志品质,使之在必胜信念的带动下,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比赛。在高校排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实践中,结合运动员的动态表现,有效切入心理辅导,丰富他们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教会其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队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养成良好后排防守意识的同时,利于其技术水平再攀新高。
综上所述,高校排球运动员的后排防守意识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防守动作和心理现象的结合,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养成其用智慧打球的良好习惯。在具体的工作组织践行中,高校排球运动员训练,把后排方式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强化技术训练、提升能力素质、丰富间接经验、重视心理建设,从而提升其整体水平。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善于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提出更多有效高校排球运动员的后排防守意识培养建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