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坡 刘慧芳 白飞英(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总站)
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核心要素,是畜牧业竞争的焦点、发展的“芯片”。畜禽种业位于畜牧科技创新链的顶端、畜牧产业链前端,对畜牧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高质量发展畜禽种业对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供给安全,增强畜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高水平支撑河北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近年来,河北省畜禽种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构建了以畜禽原种场为核心,以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以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二是持续从品种改良和主推品种发力,建成了奶牛、肉牛和种猪省级性能测定中心,积极开展奶牛、种猪的生产性能测定。三是建立了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四是建立起了以企业为育种主体,大专院校和科研、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高代次种畜禽场为核心育种群的新型育种体系。五是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了畜禽种业的发展。畜禽种业取得的这些成绩有力推动了全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审视河北省畜禽种业的短板,有助于更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每年都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畜禽品种,如白羽肉鸡祖代,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生猪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白,奶牛品种荷斯坦,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鸡配套系AA、罗斯,蛋鸡配套系海兰和罗曼等,基本上处于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循环过程。引进的畜禽品种主要用于杂交改良,生产商品,只有少部分引进的品种与地方品种作为育种素材,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主要畜禽品种对国外的依赖性强,造成大量的外汇外流和随时陷入被“卡脖子”的困境。
当前河北省的畜禽育种已基本构建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用相结合”的体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品种培育工作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多苍白无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尽管有育种愿望,由于育种工作见效慢,投资大,其育种行为受时间和资金的制约,多导致育种工作半途而废;而科研人员受体制机制和经费的影响,很难将全身心长期投向育种工作,导致企业育种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作为用种的生产企业,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当培育的品种适应市场要求时,可高价引种,反之,则培育的新品种则无人问津。畜禽育种工作不协调,制约了新品种的培育。
畜禽育种企业多数是老牌企业,设施陈旧,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疫病防控、粪污治理、病死畜禽处理等生物安全措施上不达标,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治,影响了育种工作的持续开展。
一方面,多数畜禽育种企业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合作意识淡薄,交流观念狭隘,自认为本企业的畜禽品种是最好的,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同时,多数企业也不情愿将优秀的种畜禽推向社会。另一方面,场内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不能开展或开展不规范、测定内容不全面,难以客观正确公正评价本场的种畜禽,从客观上制约了优秀种畜禽的向外推介。最终优秀种畜只能留在本企业,联合育种只停留在口头,不能真正实施。特别是育种企业上、下游联合与横向联合的育种机制不健全,持续选育的能力和意愿不强,企业间育种素材难交流,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用相结合”的育种体系,畜禽种业成果应由企业、科研教学、推广和用种的生产单位共享,企业是享受成果的主体。但现实中,育种的成果全部归育种企业独享,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根本享受不到,特别是新一轮的《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但对于育种成果的享用没有明确规定。而用种单位完全是市场化运作方式引种。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面对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以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新发展格局,提高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必须从根本上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和发展,为此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畜禽种业的动力问题。一是在保种上,在继续采用保种场(保护区)与现代生物技术保种相结合的基础上,一方面创新地方遗传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提升保种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地方畜禽种质特征特性研究挖掘工作,利用地方资源的遗传特性选育新品种,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生产中的优质畜禽新品种。二是对引进的新品种,要在扩繁和利用的基础上,注重选育提高,减少重复引种。三是在育种上,利用现有的育种素材,采用现代基因技术等,加快育种进程,促进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总之,以种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种业科技发展水平,进而提升畜禽种业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畜禽种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品种培育上,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组织育种企业、畜牧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推广和品种应用单位有关人员,站在国际大视野下,充分讨论畜禽品种今后的发展趋势、潮流,确定育种方向,制定支持政策;作为育种企业、科研、教学、推广和应用单位,应成立育种技术攻关小组,明确各自任务、职责,形成育种方案和实施细则,并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同时,协调落实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政策,调动其持之以恒育种的积极性。育种期间,要注意调整各种关系,注重育种的整体效能,杜绝“木桶”效应出现,影响育种进程和效果。在品种生产性能测定和新品种的推广上,创新体制、机制,引进现代技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工作的开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畜禽种业发展与人、自然和谐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作为种畜禽企业,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最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保障从业者安全、种畜禽安全,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处理,创造空气清新、饮水干净、产品安全、环境优美的良好环境。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畜禽种业发展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在国内,做好种畜禽遗传资源对外开放的宣传发动工作,加强种畜禽场的生产性能测定,及时将测定成绩上传省级种畜禽遗传资源信息平台,通过平台推向社会,实现优秀畜禽品种资源对外开放,为提升育种水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引进适应河北省的畜禽新品种资源,并加强选育,提高利用。此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际育种理念、方法和措施,推动畜禽种业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畜禽种业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是在畜禽遗传资源信息平台发布优秀种畜禽信息,或以拍卖的形式将优秀种畜禽推向市场,供育种企业共享。二是实现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推广单位和企业设备、仪器的共享,提高其利用率,为育种工作提供设备保障。三是将国家现有的产业体系、创新团队、产业联盟、科技创新驿站和产业研究等科技平台整合,发挥其技术优势,建成育种团队为畜禽种业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根据贡献大小,正确处理育种企业、教研教学单位、推广单位、产品使用单位间的知识产权分配问题,促进这些企业和单位形成合力为育种争做贡献。五是制定对育种科技人员专项奖励政策,调动其积极性,为畜禽种业的创新发挥聪明才智。总之,通过制度设计,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将我国畜禽种业的“蛋糕”不断做大,妥善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堵塞漏洞,促进畜禽种业工作的持续进行,为现代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不断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调动积极因素,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畜禽种业不断释放增长潜力,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升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