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南通市通州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江苏 南通 226300)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力基础,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16年3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吹响了“十三五”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冲锋号,为农机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为全面了解通州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情况,针对实施过程进行了认真调研,就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通州区以创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为契机,紧紧围绕“优结构、补短板、齐技术、强组织、促整体、提水平”的工作思路,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机具装备为支撑、技术服务为保障,强攻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着力补齐建设短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推动了全区农机化快速发展。
截至2019年底,通州区共有在役36.77 kW及以上大中型拖拉机1 004台、36.77 kW以下拖拉机2 872台、播种机2 991台、插秧机965台、秧盘播种设备225台、高效植保机械1 194台、联合收割机1 018台、秸秆处理装备3 470台、烘干机511台(总吨位6 868 t),建成标准农机库64个,总建筑面积2.85万m2。其中36.77 kW及以上拖拉机、高效植保机械、秸秆机械化处理机械数量和产地烘干能力较2017年分别增长25%、164.2%、176.1%、88.4%。
经过2018—2019年2年时间的建设,通州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5.3%,比创建示范区前上升了22.52个百分点。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99.5%、稻麦种植机械化水平98.6%(水稻机插秧水平80.3%)、植保机械化能力100%、收获机械化水平99%、秸秆机械化处理率87.7%(秸秆机械化还田率87.4%)、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90.7%。2020年12月,如期通过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验收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通州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建设工作专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明确了实现建设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通州区政府与12个示范镇(街道)签订了建设“责任状”,压紧压实属地主体责任,狠抓关键环节,强化督查考核,注重齐步并进,召开建设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对乡镇开展指导服务,组织人员赴张家港、太仓等市县交流学习。紧扣时间节点,有机融合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工作落实落细。
多次组织召开区、镇两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邀请区、镇各级领导、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业主、种粮大户等观摩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电视、网站、报纸等全媒体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公布扶持政策和补贴流程,让建设活动在农民群众中家喻户晓。制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宣传片,打造通州农业发展新名片,提高知晓率,营造良好氛围。
通州区连续3年投入农机购置补贴、作业奖励等6 000万余元,引进并利用社会资本 1.2亿元购置高性能农机装备,提升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全覆盖,着力补齐建设短板。
2.4.1 提升水稻插秧机械化水平
充分利用农机作业奖补政策,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械化育插秧。连续2年对新增乘坐式插秧机每台补贴5 000元、育秧流水线每套补贴6 000元,通州区机插秧水平由70%提升至80.3%。
2.4.2 提升高效植保机械化服务能力
紧盯高效植保前沿装备和技术,示范推广自走式喷杆式喷雾机和无人植保飞机。以“植保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组织开展机防、飞防服务,为减少农药用量、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4.3 实施粮食烘干能力提升工程
抓好烘干中心布点规划,财政投入2 000余万元建设烘干中心(点)127个,实现了粮食机械化烘干全覆盖,农业镇烘干能力均超50%。同时,实施粮食烘干保险试点工作,为粮食稳产增收构筑了最后保护屏障。
2.4.4 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全覆盖
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1+X”模式,在江苏省创新推行对投产秸秆切碎还田作业联合收割机和大中型拖拉机每台每年定额奖励1 000元,对通州区130个秸秆还田整体推进村每村每年奖励3万元。基本实现了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土地流转,增加连片作业面积,全区共打造了21个示范片或示范方,建设核心区面积533.3 hm2,辐射面积3 400 hm2,带动整村、整镇建设步伐。
在江苏省率先延伸村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选优配强村居农机安全员,差异性发放补助200万元。实施“三同时”备案管理措施,推行“点线面”工作法,破解实地检验“最后一公里”。发挥“平安农机”示范户(社)作用,推动农机安全发展,为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现有农机装备低档次、单项作业机具多,高性能、多功能机具少,智能农机更少。部分超期服役机械仍在使用。
通州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对于建设农机库、烘干中心等用地申请审批非常困难。机具库房小,存放条件差,甚至露天停放。
通州区人多地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合作组织流转的土地很多用于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生产,稻麦种植“一家一户几亩地”的情况仍很多,分散、小田块制约了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利用效率。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收益的老旧农机。推广使用高效植保、精准施肥、绿色清洁粮食烘干等机具,推广使用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鼓励用户新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时同步安装或在现有机具上加装农机远程运维终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作业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推动粮食生产由全程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转型发展。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大力引进智能无人农机的示范推广。以创建“无人”农场为载体,建设一批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加快智能农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力度,辐射带动全区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智能机械化生产。积极使用“互联网+农机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各种智能农机之间的信息及数据共享,有效提高智能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农业装备的深度融合。
农机作业项目多、环节多。要集合农机、作栽、植保、土肥等各领域的专家成立技术专家组,按照现有农机装备和农业生产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要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为农机化作业创造条件。要分工包村入户,深入田头场头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服务,指导机械化生产全过程,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鼓励流转土地、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大中型农机适应性,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优质作业场所。出台相应的土地使用政策,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组织按标准、分类型落实机库、烘干中心用地指标,改善农机具存储条件并扩大再生产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多样化建设、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制度,鼓励发展联耕联种联管联营等全托管、一站式服务。要创新农机化服务业态,鼓励支持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大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大户、农机手和返乡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技能人才。要合理配备区、镇两级农机管理人员,稳定农机工作人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