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艳
(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通俗而言,“互联网+”指传统实体产业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科技,以实现与互联网更深层次的融合。当前,得益于“互联网+”的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几乎每天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仅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了传统实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挽救了实体经济,还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在互联网运用群体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其他群体也更为突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解决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就业问题,而是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互联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的运用,使大学生脱离了传统创业模式的束缚,拓宽了大学生创业的范围,优化了创业结构,创业渠道更加多样化。当前,应依靠互联网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迸发出更具人性化、科技化的创业想法,而不是盲目跟风,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业已经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近年来,中国的创业率也大幅提升,一些优秀创业者的故事被高校拿来当作典型案例,加之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大学生的创业信心更加充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创业队伍。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获得的创业机遇也在不断增多。
创业本身风险较大,虽然门槛不高,但成功率相对较低。如何扫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路上的障碍,尽可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是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在大学生明确创业方向后,如何更快更高效地开展工作,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创业渠道、丰富的创业资源、相对低下的创业成本和便捷的操作模式等,这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创业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浪潮。虽然,“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机遇,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不仅要抓住机遇,也要意识到机遇背后的风险和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较为缺乏。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①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创业的概念,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②部分大学生觉得创业压力太大,缺乏创业激情,也缺乏创业主动性;③部分大学生局限于跟风模仿,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入学以来一直是在校学习、生活,这势必导致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且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专业知识,对于创业方向、风险控制、团队经营、资金利用、营销推广等创业工作没有实战经验,这就导致创业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走了很多弯路,在创业过程中挫折不断,进而逐渐失去了创业的动力,最终被迫选择放弃。
现阶段大学生创业资金能依靠的主要有三种渠道: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国家政策资助。首先,银行贷款方式门槛较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申请相关的创业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虽然对于创业者在筹集资金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中国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给大学生申请银行贷款带来了诸多不便。其次,在国家政策资助方面,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实施方案,更多的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且相关政策在落地环节上没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而扶持力度有限。最后,在政策宣传方面,地方政府和学校也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国家有关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综上,处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在启动资金方面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和家庭的力量。但是对于家庭比较困难而又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来说,家庭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导致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再好的创业点子也很难转化成实际的成果。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都不够重视,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并不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理论知识老旧,也没有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科学化的培训,拥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创业教育的真实性较低,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要承担起较大的学业压力,如果再花时间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势必会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更需要高校与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措施。因此,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对于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高校应当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正向激励机制的刺激,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实施及监督考评工作;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完成具体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接口规划、课程重构、教学实施及评价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转变传统创业模式。在实践中高校可以借助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大学生“双创”项目,在大师工作室、实训室、众创空间等多种环境下,通过教学、沙龙、路演、竞赛培训等模式来进行实操训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包括技术引导和资金支持,高校应向当地政府和校企合作企业申请相关支持,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强化监管,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保驾护航,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帮助他们克服创业初期的困难。这个过程中涉及政策的执行力度问题,所以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成立专门的机构,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的监管力度。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大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根据创新创业的要求优化课程,适当增加课时安排,提高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将社会现状与学生创业充分融合,把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传递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跟上时代步伐。高校还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积极主动地向“互联网+”靠拢,探索新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如开发相关的学习类APP,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最新的创新创业相关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时代影响。
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是可靠的人力保障。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在建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方面,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科专业教师,其次是辅导员。专业教师依靠自身的专业背景,对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比较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规划创业方向,制定创业计划书。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可以从思想和行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除了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也要定期对创业导师进行培训。
高校应不断巩固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以“老带新”“学徒制”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或开展创业培训讲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可能遇到的危机等。帮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需求,探索各专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点,创造新的技术或服务模式。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型社团,给在校大学生传播创业知识,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可以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造空间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基础的硬软件支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社团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创业模拟实训等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常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既面对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政府、高校、社会各方力量都需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支持。大学生更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质,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焕发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才能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