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宁
(长春市绿园区环境监测站,吉林 长春 130000)
作为环保的推动力,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位置。环境监测旨在收集并分析环境质量现状信息和环境变化驱使数据,为环境质量的判断和环境管理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与信息支撑[1]。
信息化建设是指实现对监测数据、工艺流程、工作质量、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成本的全方位、多领域管理的建设工程,利用前沿思维、先进技术和合理管控实现对系统各环节的有效调控与衔接[2]。
环境监测数据纷繁复杂,因而生态环境绩效评价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构建都必须有强大的大数据系统作为技术支撑才可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安全[3]。
环境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部门的下一步部署方案。因而,新时代,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监测类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必须对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源排放现状做出精准判别,并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潜藏的生态环境隐患做出精准预测,真实透析环境现状,为环境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
作为繁复冗杂的系统性工程,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规模庞大。对环境监测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了如指掌是环境监测部门做出贴合实际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石。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机构无法全面掌握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多数环境监测部门没有与其他环境监测部门进行有效衔接,只规划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子系统大都按自身要求配置设备、处理信息,子系统设备差异度很高,无法构建资源共享机制,环境监测子系统相互配合的不协调性是环境监测质量低下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信息化建设若继续忽视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技术规范要求,漠视主管环保局的意见,不注重整体系统的协同合作,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无法真正实现对整体环境保护工作的监控。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流程复杂、过程冗杂、周期漫长。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对环境监测项目的开发一般采用委托的策略,并招标寻找环境监测项目的开发商。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初级阶段(即定位阶段),做好整体环境监测系统的统筹规划工作对加快环境监测信息化步伐、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准有着重大意义。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框架构思阶段,要纵向考虑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业务需求,不仅要将现阶段的环境监测项目要求划为重点,还要将未来的项目要求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在横向上,不仅要立足于本部门的运作状况,还要兼顾宏观层面的工作指标和总体部署。
标准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环境监测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部门应当整合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对编码体系和数据规律进行梳理,建立起基于统一规范的通用型数据管理体系。环境监测工作者借助于完善的通用型数据管理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并归纳,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每一项细节,并兼顾全局,争取达到最好的环境检测效果。
环境监测部门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沟通交流的情况,各部门相互交流、信息共享才能有效衔接起各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工程是由上而下的部署过程,通过科学部署、合理规划,将环境监测通过基层工作人员落实到实处。若不能及时进行基层与管理层的沟通交流工作,基层工作人员的需求得不到管理层的正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便很难顺利完工。由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往往注重规划、思路和框架等宏观层面,而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切身需求重视度不够,极易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发生细节冲突。
环境监测系统工作领域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和数据发布等多个枢纽。任何细节纰漏都会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因此,着眼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细节问题的处理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除了采用仪器校准管控、标准物质管控和库存管控等提高细节管控水平外,更有效的措施是提高环境监测作业的规范度。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落地对治理自然环境、落实环保政策有重大意义。作为环境监测的助推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环境监测面临的诸多难题,需要环境监测部门做好整体规划、科学定位、实施标准化信息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关注信息化建设的细枝末节,大力发展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时俱进,切实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准,打造新时代的环境监测动态新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