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福,潘晓民
(1.泰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00;2.泰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泰安市作为传统产业、资源性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弄清楚如何利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最优解”。
近年来,泰安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泰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 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4.05%,居全省第7 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2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 位。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6 家,总量达到368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1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 位。具体创新工作情况如下。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立足全市高层次创新资源匮乏和产业发展需求现状,全力推进泰山创新谷建设,建成首家省外双创中心,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54 个,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19 家。启动山东省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聚集首都医科大学、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等37 家单位,加盟企业28 家,开展产业“卡脖子”技术突破攻关项目6 项。成立泰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借助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优质资源,打造“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幅分别达到43.2%、38.8%、35.3%,呈现出快速、有力的增长态势;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个领域拥有的高企数量占据全市前四席,分别为151、72、51、3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势如破竹,去年13 家“创新50 强”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超过50%,其中6 家超过100%。
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级各类平台数量稳步增长。在全省首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了企业反担保额度。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聚焦企业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高精尖缺,不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十三五”以来,全市科技系统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65 人。举办“外国专家泰安行”“牵手才智·助跑泰安”“才入泰安·势如泰山”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产学研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出台《关于培植科技创新型企业50 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泰安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科技成果持续涌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了基础。
泰安市科技工作实现了许多突破,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创新主体数量偏少。2020 年末,泰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虽然达到368 家,但仅占全省总数(1.46 万家)的2.53%,与青岛市的4 396 家、济南市的3 029 家、烟台市的1 120家以及潍坊市的1 003 家有着不小的差距;2020 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6 家,与青岛市的5 000 多家、潍坊市的1 345 家、威海市的1 136 家都有明显的差距。
研发投入增速放缓。多年来,泰安市研发投入强度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GDP 修正等原因,2019 年泰安市研发投入强度比重提高幅度下降了0.74 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2 位。
创新平台层次不高。虽然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0 多家,但仍面临着高层次平台数量少、布局尚欠合理等问题,在平台数量上远低于青岛、济南、烟台等省内先进地市。同时,地域分布也相对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新泰市、肥城市、泰山区、高新区,而东平县、岱岳区、泰山景区、宁阳县等相对偏少。
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969 人,泰安市入选32 人,仅占全省总数的3.3%;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我市虽入选7 人,但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顶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方面,尚没有实现突破。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不强,复合型的技术领军人才引不来,缺乏科技攻关“领头雁”;科研骨干留不住,缺少科技创新“生力军”。
当前,泰安市依旧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必须抓住发展机遇,聚力聚焦打造“科创名地”,借鉴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上求突破、开新局。具体探究方法如下。
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依托泰山创新谷、泰山智慧谷等平台载体,统筹创新要素的布局与建设,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各类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的创新生态体系。泰安市毗邻省会济南,济南对泰安市的虹吸效应日益明显,必须用合作共赢打破这一困局,要抢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济泰一体化、“强省会”战略以及济南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和省会科创联盟、泰安市建设东部新城等战略机遇,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协同创新圈,借助省会城市高校院所、研发平台、人才智力集聚优势,让省会优质创新资源在泰安市“开花结果”。
狠抓创新主体培育,打造科技企业隆起地。遵循科技企业成长规律,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建立全链条式培育体系,健全覆盖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构建科技强企方阵。积极扩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宣传覆盖面,推动政策精准落实,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内生动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强化部门联动,由单向发力转向多方协力,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接续培育工作格局。
狠抓创新平台提升,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发挥创新载体在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加速推进创新载体提质增效,拓展和增强创新载体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泰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加大山东省智慧康养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力度,鼓励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方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山东省正在优化重组实验室布局,要做好主动衔接工作,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输变电、纺织印染、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等领域,规划建设三级实验室体系,新建一批县级实验室、发展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稳定培育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狠抓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洼地。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做大做强泰山科技创业资金,健全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高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加快泰安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银行、保险、创投、担保、中介、政策“六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泰安模式。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价值充分体现,促进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狠抓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打造成果转化主阵地。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探索以企业为牵引、以园区为载体、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的“企业+园区+平台”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富农工程,围绕基层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需求,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与助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促进民生科技发展。
狠抓招才引智工作突破,打造高端要素汇聚地。聚焦企业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完善海内海外并举、创业创新共引、团队个体并重、长期短期衔接的引才体系,不断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写好人才集聚、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三篇文章,积极营造更为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以更优环境集聚人才智力资源;探索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加快构建以信任为前提的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机制,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实践科技合作的方法和路子,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统筹汇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校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