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颖,段林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世界文明转型的趋势也是中国新型城乡生态建设的背景是以最初的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再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型。这其中的内涵是以自然为中心到以物质为中心再到以文化为中心的最终趋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立足高校,广泛寻求与社会相关单位和各级乡村政府的合作,建立城市需求与乡村需求的快捷有效的链接,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让农民与城市居民深度参与,共创共享,各取所需,以求达到惠及农民,改善农村环境,乡村滋养城市,教育反哺乡村的目的。学生经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后,可以从农业产品的品牌策划,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技术对农村本地人进行的服务培训,可以农村产品进行品牌包装设计,利用互联网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品牌的价值,再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分析将结果反馈给生产商和供应服务链,从而精准地实现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进而提高农产品溢价。驱动进行乡村振兴,实现新型农业生态文明的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高校资源服务乡村建设,艺术学院提出重点打造"一轴两翼"的乡建文创产品开发平台,以"一乡一品"的优质农幅产品的品牌开发为主轴(一轴),以乡村农事体验、乡村民宿旅居及互联网营销推广、乡建课程培训为动能(两翼),助力农村、农民、农产品的增值服务。挖掘农村绿色资源并进行品牌的设计与包装,附予其应有的附加值,通过网络等多渠道,满足城市人对绿色产品的强大消费需求。
从国家战略层次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从观念、机制、参与度与可持续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寻得有效的实施工具和方法积极推动城乡生态建设,彻底突破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状态,做到城市与乡村资源与文化的有机循环,推动城乡一元社会的跨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和城市健康的问题。
其次,在当今时代,更是让我国相对初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面临巨大挑战,出口贸易深受影响,未来可以预见国家经济将被迫转成以国内生产为主的内循环模式,而在这个趋势下又势必造成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循环。
(1)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文化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及信息等资源不断被抽离,造成城乡资源的不平衡,工业化趋势引导下的物质发展主义加剧了城乡一元社会的修复难度,造成城乡融合难度重重。
(2)在乡村,人才贫困是根源。中国现有高等教育中没有乡村建设教育。中国教育中等技术人才全部为企业服务。以村民为对象的农村网络现状为他们普遍缺乏专业技能。缺乏销售策略,缺乏宣传手段,缺乏销售技巧比如通过爆款引流到自己商铺和跟着感觉走,自生自灭两级销售模式分化严重[1,2]。因此对乡村需要高职对其开展人才培育精细化教育服务,重点开展差异化的网络销售技能培训等服务。向农村产业输入人才或者培训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3)农村空心化问题十分突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时代,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解体,农村空心化和农村的衰败呈加剧趋势。农村现在是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村子的时代。而对农村民生问题的调查目前研究成果丰富,现象描述准确,但应对研究多,机制研究少,缺乏社会学中的观察视角,导致农村民生问题的解决缺乏持续性和效率。
(4)农业全产业目前尚没有形成全部数字化,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平台商家为主要在线销售形式的农村地区的农民仍然较少。 它显示出从东到中西部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当前的地区差异是一致的[3]。在整个农业行业的数字化和品牌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品牌在消费者的地位,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以及评估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比,使得政府可以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的效应,从而带动和扶持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它主要表现在两种不同的资源分配系统中,即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建议政府立足于资源平衡的角度,推动职业教育深度参与乡村的建设工作。把智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等用于农村建设,为高校资源下乡谋求城乡共同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教育领域城乡二元结构体现在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上。 要实现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 一方面,有必要改革教育以外的户籍制度,财务制度和责任制。 一方面改革教育以内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评估系统[4]。
农产品不仅要形成区域公用品牌,还要利用数字化实现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链路打通。构建数字化商业生态[5]。其生态模式为最内核为买家、卖家以及电商平台,第二层为以数字技术为主的支付,物流,营销。第三层为政府、高校以及行业协会不断为数字化商业生态进行智力输出。
重点打造"一轴两翼"的乡建文创产品开发平台,以"一乡一品"的优质农幅产品的品牌开发为主轴(一轴),以乡村农事体验、乡村民宿旅居及互联网营销推广、乡建课程培训为动能(两翼),助力农村、农民、农产品的增值服务。挖掘农村绿色资源并进行品牌的设计与包装,附予其应有的附加值,通过网络等多渠道,满足城市人对绿色产品的强大消费需求。利用设计平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挖掘地方文化并融入乡村景观设计及民宿改建,拓展对城市人节假日的农事体验、乡旅、户外、亲子等活动的服务范围。同时对农民及相关人员提供民宿服务、网络营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职业培训,为农民的深度参与提供保障。文创及乡旅服务等是载体,农村环境及农副产品文创的增值是核心。以电子商务作为发展起点,形成品牌效应,为农业增值服务增加提供利润增长点,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2.1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实施新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大量的农村数字化人才和品牌建设人才。 这种自上而下的人才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来源和人才培养方法产生影响。 为了培养农村品牌设计和数字化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基于农村问题的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建立合适的农村规划建设和品牌建设的教学框架,培训了大量的农村规划师和品牌建设者。
5.2.2 构建知识模块、突出能力培养
5.2.2.1 围绕生涯规划,彰显专业就业前景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参加“谈石斋”系列讲座,多次邀请楚天技能名师到校开展“新乡村崛起”系列讲座,从对乡村的认知到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进行分享体会与案例分享。
5.2.2.2 校企深度融合,院企行业三方协同育人
楚天技能名师到武职艺术学院参与教学改革,指导教师骨干编写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课程大纲。建立校企行业深度融合理事会长效机制,发挥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资源,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创新创业过程紧密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融合。
5.2.2.3 构建项目课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生态文明品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利用多年项目教学经验,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完成人才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课程设计:一是让产品附加情感,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立足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优势明显,设计出满足服务农户的社会培训课程,让当地人可以参加服务培训从而提高产品效益;三是让设计直接服务农户的平台,减少中间商,从而使品牌运营成本最大化;四是拥有高校设计团队,最大的创意和设计的人力资源,性价比高。
2018 年 6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2018 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培育新型职业 农民作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民培训理念更新较慢,农民培育平台不够完善,培养保障体系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解决办法为以高校为牵头,搭建多方聚力,共担责任,强化培育平台建设。更新理念,明确目标,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农民的职业培训,广泛打造新的乡村骨干,为新型城乡生态建设“造血”。
在新型城乡生态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需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除了有专业技能还要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应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培养目标,构建基于"一轴两翼″文创平台的新型城乡生态建设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发展主体地位。为促进湖北省内城乡生态建设贡献力量,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快速发展,为省内经济腾飞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