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杰
初春的阳光普照着祥和大地,四月的和静正是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时节,但天山深处仍然还是一片春寒料峭的景象。行走在铁道兵曾战斗过的铁路沿线,走过胡斯台、巴伦台,再到阿拉沟、国光、星源……一直到祖鲁木台、鱼儿沟的20个站点,一排排钢轨默默无闻地静卧在和煦的阳光下,除偶然有一辆货运列车踏着叮叮咚咚步伐,喘着沉闷气息经过后,一切又归于寂静;风沿着铁路线河谷紧一阵、慢一阵地永不停歇,吹得铁轨间及两旁枯草发出呜呜咽咽的声响。
沿途中,铁道兵驻扎的营房、施工场地遗迹不时跃入眼帘,经历40多年风霜雪雨的侵蚀,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墙壁上残留的战斗标语,仍然能体会到当年这里激情澎湃的场景。站在70米高冬德萨拉大桥俯视河床顿时感觉头晕目炫,真为铁道兵在简陋装备下,靠着人挑肩扛在3000多米的高海拔地段建成如此宏伟工程赞叹不已。
2021年3月3日,应和静县党委宣传部邀请,我有幸与来自乌鲁木齐、库尔勒市、和硕及和静县等地,在阿拉沟修建南疆铁路的21名六七十岁的铁道兵面对面座谈交流,聆听他们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
打开地图,在被誉为天山心脏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东部崇山峻岭中,有一条东西向蛇行支脉,名阿拉沟山。阿拉,蒙古语,其意有二:一为罕见的草;二为陡峭的山路,是连接古丝绸之北路与中路的廊道,史称天山道。1974年初春,遵照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建设边疆、搞活天山”的指示,奉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五师、六师带上帐篷自成渝线挥师北上,乘火车、转汽车,走了整整九天九夜,五万多铁道兵部队在和静县阿拉沟安营扎寨。
“当时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夏天温度35摄氏度以上,冬天零下45摄氏度是常有的事。由于气候原因,这里施工连队的弟兄们常年开山凿洞,身上两年一套的工作棉袄等不到换发期,就被石棱磨破、划裂,致使棉絮外露,就像夜幕里数不清的星星在闪耀。但团长、营长和战士们一样,吃住在工地上,连长、排长和战士一同扛风钻、装炸药……”来自库尔勒市铁道兵代表马俊良感概地说。
“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挖隧道,冬季天气严寒,呼出的是白气,鼻脸冻得通红,但丝毫挡不住我们修筑铁路的热情。早晨一个排的战士还生龙活虎地排着队唱着歌迈进隧道,下午就有十多个战友在塌方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场面真叫石破天惊。但是铁道兵并没有被困难或死亡所吓倒,隧道里的排没有完全撤下来,隧道外的另一个排又冒着未散尽的火药味就冲了上去,像打冲锋一样一批一批地往上冲,没有一个后退的。仅铁五师二十三团修建海拔3000米以上的奎先隧道时,隧道每向前掘进125米,就要有一位战友为之而牺牲!6154.16米的隧道前后就牺牲了45名官兵和五名新疆兵团民兵!”现居乌鲁木齐市的铁道兵代表沈万德无比激动地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响亮的誓言就像一枚燃烧弹,投在哪里,哪里就烈焰腾腾热浪滚滚。
历时八年奋战2900余个日日夜夜,铁道兵们在工程设施十分简陋,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铸就了一条穿越自然天堑、贯通天山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在建成从吐鲁番到库尔勒的527.55公里(其中和静段254公里)铁路线中,仅在和静境内就有268名军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平均不到一公里的铁路线上就有一名铁道兵为之牺牲。40多年的时光,长眠于铁路沿线的英烈们与天山为伴,听长风当歌,以忠诚守卫着铁路沿线的和平与安宁。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志们呐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哇,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每年清明,那深情激昂的《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都会在和静县革命烈士陵园响起。
2013年始,和静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50亩203座墓位的和静县革命烈士陵园,筑起了一座17.585米高的人民烈士纪念碑,并调集专门力量将零散在和静县域内的烈士墓迁于新建的革命烈士陵园。
随着2015年1月南疆铁路二线(经和硕县)开通,那段停运的阿拉沟战备铁路旧线似乎已被遗弃,铁轨锈迹斑斑,沿途处处是坍塌的破屋旧房,残垣断壁,瓦砾遍地,鲜有人光顾。
往事并不如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那五万多名为穿越天山而战天斗地、英勇顽强的铁道官兵,并永远长眠于天山深处的286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