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艺术歌曲研究现状整理

2021-11-27 04:56:31葛爱新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悲情歌唱家肖邦

葛爱新

“钢琴诗人”肖邦以织体丰富多彩、民族风格鲜明的钢琴作品广为世人熟知,他创作的其他体裁仅有《钢琴三重奏》Op.8、《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65、一首未完成的小提琴奏鸣曲以及二十首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中有十七首被肖邦的好友丰塔纳(Fontana)整理收录于Op.74,另三首为编号外作品出版。艺术歌曲贯穿肖邦创作生涯的始终,伴随他踏上异国乡土,直至生命的尽头。

一、肖邦艺术歌曲概述

肖邦艺术歌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波兰的自然风光、战争的残酷、流亡生活的无奈、爱情的甜蜜与忧伤以及对民族英雄的崇拜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歌词的作者都是肖邦同时代的诗人兼好友,如阿达姆·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斯特凡·维特维茨基(Stefan Witwicki)、博丹·扎列斯基(Bohdan Zaleski)、文森蒂·波尔(Wincenty Pol)、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Zygmunt Krasiński)……。以维特维茨基的诗歌创作的歌曲有九首,分别是《少女的愿望》、《春天》、《忧伤的河流》、《寻欢作乐》、《究竟喜欢》、《信使》、《战士》、《戒指》、《未婚夫》,歌与诗、诗与乐融为一体,在具有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特征的同时,运用了马祖尔和库亚维克等舞曲,波兰的民族风格在浪漫主义歌曲中得以彰显。密茨凯维奇作词的《我的爱人》音乐柔美、色调温暖,表达了对爱人无尽的爱恋,是肖邦艺术歌曲中难得的佳作之一。肖邦在晚年创作的《我无所求》(扎列斯基作词)和《旋律》(克拉辛斯基作词)里,也渗透了深切的孤独感和思乡的情愫,悲情肖邦在此两首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关于肖邦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在薛强华的《肖邦艺术歌曲理论研究综述》(发表于《艺术百家》,2012年第7期,页325-327)一文中已有介绍,作者对《愿望》、《请离开我》、《新郎》、《旋律》等歌曲的和声进行、作曲手法、调式调性布局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故本文不再赘述。

二、肖邦艺术歌曲研究意义

波兰当代著名音乐学家托马索夫斯基(Mieczysław Tomaszewski)在其《欧洲抒情声乐作品背景下的肖邦艺术歌曲》一文中认为:“艺术歌曲是肖邦最亲密的日记”(Stały się więc rodzajem jego dziennika intymnego)。①足以可见,肖邦艺术歌曲是肖邦流亡国外、潜心创作、命运多舛、怀念故土的内心独白。

研究肖邦艺术歌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肖邦在其艺术歌曲中,融入了爱情、亲情、家国情、民族情怀等多种感情,肖邦艺术歌曲贯穿肖邦创作生涯始终,是肖邦一生内心的真实写照,肖邦艺术歌曲的研究将会补充国内对肖邦音乐的研究文献,丰富国内对肖邦音乐作品体裁的研究,推动对肖邦创作的意图与作品深层精神内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拓展我国声乐作品曲库,为我国学者对肖邦的研究添砖加瓦。

研究肖邦艺术歌曲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肖邦艺术歌曲的研究将为我国各大音乐院校的师生表演和分析肖邦艺术歌曲提供理论依据,在表演中实践与把握肖邦作品最本质、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对于我国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研究肖邦艺术歌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促进中波文化交流。肖邦的钢琴作品为我国音乐大众所熟知,而了解贯穿肖邦整个创作生涯的艺术歌曲,也扩充了大众欣赏肖邦作品的范围,提升音乐素养。在民族文化自信的视阈下,肖邦艺术歌曲中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必然与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共鸣,它们的本质都是本民族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推动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肖邦的生命极其短暂,但总以赤子之心热切地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家人朋友的安危,渴望和朋友们一起加入战争,实现波兰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波兰音乐文化在肖邦身上得以集中体现,我国学者对肖邦及其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的研究为推动肖邦音乐的研究、“一带一路”的深入建设、文化交流的蓬勃开展,做出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肖邦艺术歌曲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肖邦及其钢琴作品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音乐学者们对其波罗乃兹、马祖卡、前奏曲、夜曲等多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全面研究。

国外学者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对肖邦艺术歌曲进行研究,波兰学者塞维日娜·芭芭格(Seweryna Barbag)于1927年著有《肖邦艺术歌曲研究》(“Studjum o pieśniach Chopina”),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对肖邦艺术歌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为肖邦艺术歌曲做了奠基性的研究。在芭芭格研究的基础上,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两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德国学者理查德·普利策(Richard Prilisauer)的《弗里德里克·肖邦的 波 兰 艺 术 歌 曲》(Frederic Chopin’s “Polnische Lieder”,1963)和波兰学者阿利雅·马特莱茨卡-科勤日娜(Alieja Matracka-Koscielny)的《肖邦艺术歌曲的音乐语言》(Związki Słowno-muzyczne w pieśniach Chopina,1981),这两篇文章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肖邦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创作的艺术歌曲,科勤日娜主要研究了文字节奏和旋律节奏的相似性,普利策则研究了肖邦的导师埃斯奈尔对肖邦创作的重要影响。美国学者安娜·施瓦茨(Anne Swartz)的《肖邦作品74号》(Chopin’s op.74: The Vernacular in the Art Song)对肖邦艺术歌曲的乡土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肖邦的导师约瑟夫·厄斯奈尔(Józef Elsner)对肖邦创作中的民族风格的重要影响。肖邦在其艺术歌曲中运用了诸如马祖卡和库亚维克舞曲元素、马佐夫省方言等波兰民族元素,在上述三篇论文中均有体现,这也是肖邦艺术歌曲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2005年波兰女高音歌唱家艾娃·伊仁考夫斯卡(Ewa Iżykowska)撰写《肖邦和帕德列夫斯基艺术歌曲中的波兰悲情》,作者对每一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演唱艺术处理作了分析,但缺乏对艺术歌曲悲情内涵的深入挖掘。马切伊·葛朗博(Maciej Gołąb)于2014年撰写的《肖邦十二研究》(Twelve Studies in Chopin Style,Aesthetics and Reception)是目前研究肖邦的前沿成果,几乎囊括了肖邦所有作品的研究,对肖邦的音乐语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美学等等方面,其中关于肖邦艺术歌曲的最新研究包含有中古调式特性音程的使用和旋律中的十字架象征主义研究。

除了对上述理论研究之外,国外的肖邦艺术歌曲音乐文献更多的是以专场音乐会和录制专辑CD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波兰重大节庆纪念日和大型音乐节中,肖邦艺术歌曲也必不可少。在波兰,演唱并录制肖邦艺术歌曲专辑CD的歌唱家有:波兰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施梅特卡(Elżbieta Szmytka)、波兰肖邦音乐大学副校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伊仁考夫斯卡(Ewa Iżykowska)、波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席曼诺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雅努申夫斯卡(Henryna Januszewska)、2021年荣获德国Opus Klassik年度男高音歌唱家的波兰当红世界级歌唱家贝扎拉(Piotr Beczała)、波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索博特卡(Iwona Sobotka,波兰国家出版社2008年最新版肖邦艺术歌曲CD演唱者)等等。甚至乌克兰女高音歌唱家帕西奇尼克(Olga Pasiecznik)等世界著名歌唱家都曾演唱并录制过专辑CD。另外,肖邦艺术歌曲不仅有波兰语版本,歌词还被翻译成德语和英语,在世界各国传唱。

笔者曾于2016年7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举办肖邦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钢琴艺术指导:Ewa Danilewska),这也是我国第一场肖邦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2017年12月中央歌剧院女中音歌唱家金九湝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肖邦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钢琴艺术指导:隋超)。2019年9月中波建交七十周年笔者于波兰驻华大使馆纪念音乐会上演唱了几首肖邦艺术歌曲。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建设,我国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专业的留学生前往波兰留学,肖邦艺术歌曲也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人在中国演唱。

国内学者自上世纪末期就开始对肖邦艺术歌曲有所涉足,如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廖乃雄的著作《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作品简介》。本世纪初,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的著作《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是研究肖邦的重量级成果,著作中对肖邦的《旋律》和《落叶》这两首艺术歌曲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目前已有五篇对肖邦艺术歌曲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艺术特征和表演艺术处理。《肖邦艺术歌曲〈请离开我〉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敖淳,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是国内最早研究肖邦艺术歌曲的学术性论文,薛文综述中已作详细介绍。在《肖邦艺术歌曲〈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郭耀然,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中,作者对三个不同演唱版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突出的是把这首作品表现需要的抒情柔美与戏剧爆发力结合的多元化音色称为智慧的音色。

近年来我国多所音乐院校成立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在艺术歌曲中声乐和钢琴的合作与融合,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把实践真知转化为理论,是这类论文最大的特点之一,另外三篇研究肖邦艺术歌曲的硕士论文则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它们主要围绕声乐与钢琴在艺术歌曲中合作与融合的重要性和声乐的演唱技巧来展开,内容涉及肖邦的六首艺术歌曲,分别是第四首《寻欢作乐》(Hulanka,又译作《狂欢》)、第九首《旋律》(Melodia,又译作《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第十首《战士》(Wojak)、第十二首《我的爱人》(Moja pieszczotka)、第十三首《我无所求》(Nie ma czego trzeba)和第十七首《落叶》(leci liście,又译作《波兰悲歌》)。

《旋律》是肖邦创作的最后一首艺术歌曲,其音乐创作中的悲情内涵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内对这首作品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多,分别从创作背景、旋律和声、悲情内涵、歌词内容等不同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研究,除上述硕士论文中有所涉及之外,还有一些期刊论文也对这首作品进行研究,如《肖邦艺术歌曲〈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肖邦艺术歌曲〈旋律〉的“悲情”表现内容及成因》、《从艺术歌曲〈旋律〉中解读肖邦音乐的悲情内涵》等。

综上所述,肖邦艺术歌曲的理论研究与演唱实践都已经起步,而对肖邦所有艺术歌曲的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肖邦艺术歌曲所体现出的肖邦音乐的精神内涵也是研究肖邦艺术歌曲的重要方面。■

注释:

① Mieczysław Tomaszewski, Pieśni Chopina w kontekście europejskiej liryki wokalnej.Wydawnictwa: Wokalistyka i pedagogika wokalna.-Wrocław: Akademia Muzyczna, 2001:p2.

猜你喜欢
悲情歌唱家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34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 05:50:06
小歌唱家
悲情英雄
肖邦
歌唱家与报晓员
草丛里的歌唱家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27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4期)2014-02-28 21:59:45
陈水扁“悲情奔丧”
环球时报(2012-01-07)2012-01-07 09: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