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春舞》的音乐特征和技巧分析

2021-11-27 04:56张津宁
黄河之声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作曲家钢琴

张津宁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未来的希冀寄托于歌舞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民族情感深厚的歌舞文化体系。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调性巧妙地结合为有机整体,创作出此部复三部曲式结构的钢琴作品《春舞》。每一部分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将新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广阔草原上人们自由驰骋、放声高歌的欢腾场面。不仅如此,作曲家别出心裁地以钢琴不同音域模拟铮铮马蹄声,体现出高超的钢琴技艺,也丰富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奏此部钢琴曲时,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把握其音乐特征及风格,才能更为完美的诠释此部钢琴作品。

一、钢琴作品《春舞》创作背景

钢琴作品《春舞》由旅美钢琴家、音乐家孙以强创作,作为一名美籍华裔音乐家,孙以强十分重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融会贯通,其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大多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为主,虽然篇幅较短,但旋律优美、节奏个性、曲式结构鲜明、情感炽热且真挚,部分钢琴作品的伴奏织体带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情,体现出作曲家孙以强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及传承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自觉性与强烈意识[1]。《谷粒飞舞》、《春舞》是作曲家孙以强的代表作,其中《春舞》被收录在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的专辑《黄河之声》中。可见《春舞》是一部具有典型性、能够体现中西方音乐融合并符合当代审美语境的钢琴作品。再加上郎朗高超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使得此部钢琴作品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外民众认识、接触中国文化的“窗口”,也让更多人熟悉、接受带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本土钢琴作品。

孙以强创作钢琴作品《春舞》是受到钢琴家刘诗昆邀请到新疆采风,新疆葡萄园宜人的景色,新疆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生活,在葡萄园内的欢声笑语、放声高歌、欢腾雀跃触动了孙以强的心弦,也激发了孙以强的音乐创作灵感。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新疆有着独具魅力的音乐文化,其特色节奏型、曼妙多姿的旋律、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加花变奏手法等都为孙以强带来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再加上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文化观念高度开放,钢琴创作领域新思维、新理念如百花齐放,孙以强在一片繁荣的文化环境下受到新疆人民劳作生活、朴实性格的触动,结合西方音乐创作技巧与中国音乐调性创作出这部代表中西方音乐融合、带有浓烈新疆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春舞》。

二、钢琴作品《春舞》音乐特征

钢琴作品《春舞》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共228小节。作为一部钢琴独奏曲,《春舞》的音响效果层次十分丰富,听众能够感受到在音乐进行内多种乐器乃至自然之声交织融合,仿佛置身于热烈欢腾的新疆葡萄园内观看新疆青年手持着手鼓等乐器放声高歌、翩跹起舞。作曲家孙以强别出心裁地以钢琴不同音域模拟新疆传统乐器与自然之声,铿锵有力的鼓声、铮铮的马蹄声将听众代入到亦真亦幻、奇妙无比的审美空间之内,再加上节奏节拍、旋律走向、伴奏织体、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巧妙变化,使得整部乐曲呈现出轻舞飞扬、清新明快的音乐特征,且不同部分之间在明暗变化、情绪转变、音乐风格及意象上的强烈对比,将新疆人民的性格、载歌载舞的场景以及辛勤劳作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综合来看,钢琴作品《春舞》的音乐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的融会贯通

《春舞》是钢琴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结合的典范,带有民族性、通俗性特点,即在遵循钢琴创作基本程式的基础上不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五声调式,钢琴广阔的音域、富于变化的音色以及强大的表现力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要素融会贯通,使得整部作品带有强烈的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色彩及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气息[2]。以引子部分为例,乐曲起始于D大调,于第5小节开始高声部旋律主音的上行级进与低声部反向进行起到拉开音域的作用,在乐句结尾处加入琶音,体现出西方音乐创作思维及手法。第6至10小节为三连音下行,音乐旋律平稳但动力十足,体现出钢琴音乐的张力与蓬勃动力。第11小节至引子部分结束为第一乐句的重复与再现,但作曲家并非完全保留第一乐句的音乐进行方式,而是以第一乐句的音乐形态为基础,在其中插入了大量的变化音,此种写作手法赋予该乐句以强烈的新疆维吾尔族和声特色,也让整部乐曲体现出中西方音乐融会贯通的特征。

(二)带有浓厚民族气息的音乐节奏

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多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为主,《春舞》也不例外。孙以强以音乐创作要素的灵活变化体现出新疆维吾尔族舞曲的典型风格,使得整部作品在外国人听来带有强烈的异域风情,并成功将此部钢琴作品推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钢琴作品《春舞》在引子之后,进入单三部结构的呈示部,作曲家融合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舞曲典型的切分加二八节奏型进行伴奏,右手则弹奏出全曲的主题音调。切分节奏作为新疆音乐最为常见、典型的节奏型之一,带有舞蹈的跳跃性、欢快性,体现出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爽朗豪迈的性格,展现新疆地区地大物博、广阔辽远的自然风光,作曲家将切分节奏贯穿于全曲的始终,既是对新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照,又是对新疆人民精神风貌、民族性格的细致描绘[3]。

(三)沿用中国民族音乐加花变奏手法

作为旅美美籍华裔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致力于以钢琴表现、诠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钢琴特色体现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因此在创作钢琴作品《春舞》时,孙以强对音乐主旋律、主题音调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决定沿用我国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典型的抛物线型旋律,在反复的尝试与实践中逐渐将短小的音乐语汇串联成连贯、自然且优美灵动的音乐旋律。在钢琴作品《春舞》内,音乐主题音调共出现五次,第一次出现在呈示部的第19至第37小节,是对主题音调较为完整的呈现,其余四次呈现,作曲家沿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最为典型的加花变奏创作手法。如呈示部中主题音调的第三次出现,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加花变奏,主旋律之后的加花装饰改变了原有的音乐形态,加快了音乐的进行,在一次次模进中推动着音乐的发展,虽然加花装饰的使用使得全曲各个部分之间音乐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各个部分的旋律在加花装饰的映衬下都与主题旋律交相辉映,既体现出各个部分的音乐风格特色,又保证的全曲的完整性。

(四)渲染高亢激昂的音乐氛围

钢琴作品《春舞》情感情绪、节奏节拍、意象、和声色彩等绚烂多彩、富于变化,听众在跟随钢琴弹奏旋律感受音乐的优美与动听的同时,仿佛还能听到不同乐器演奏出的声音,在多变的音乐创作要素的支撑下,全曲轻快明朗,新疆青年载歌载舞的画面呼之欲出,并在听众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钢琴作品《春舞》之所以能够将映射在听觉上的听象转化为诉诸头脑的视象,调动多重感官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是因为作曲家十分注重音乐氛围的渲染。新疆人民爽朗豪迈、能歌善舞,作曲家便以此为依托在作品内采用了大量的级进音阶式八度、增二度音程,不仅成功将音乐的情感情绪推向高潮,渲染热烈奔放、高亢激昂的音乐氛围,而且以独特的创作手法体现出新疆维吾尔族舞曲四音音列调式特征,使得整部乐曲氛围浓郁、情感深厚、地域及民族特色鲜明。

三、钢琴作品《春舞》演奏技巧

钢琴作品《春舞》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带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各个部分之间强烈的对比、作曲家巧妙插入的大量变化音使得全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其篇幅短小,但情感、节奏、音域、意象、和声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演奏此部钢琴作品时,演奏者需要在把握作品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情感基调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触键、加花等演奏技巧。

(一)钢琴作品《春舞》引子部分演奏技巧

引子是全曲的开端,具有揭示音乐情感基调、带领听众进入作品的重要作用。因此引子部分的演奏需要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感受,不仅需要彰显引子在全曲中的地位,还需要体现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独有的“意境”之美。

钢琴作品《春舞》引子部分旋律柔和婉转,演奏时以手腕带动右手指尖触键,弹奏出圆润饱满的声音,并以柔美的旋律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再以连奏形式营造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春之意境。左手动作用以配合右手,需注意谱面规则,把握好音乐强弱力度变化,尤其是在弹奏琶音时,触键需干净利落,以保证声音清脆悦耳,切换踏板时切忌拖泥带水,而是要以连贯的声音体现出春之纯净、质朴与澄澈。在演奏引子结尾部分时,需调整好自己的呼吸与情绪,适度加快演奏速度,在以右手弹奏主旋律的同时保持左手灵动触键,体现出音乐的舞蹈性,从而为呈示部的进入做好铺垫。

(二)钢琴作品《春舞》呈示部演奏技巧

《春舞》呈示部为单三部曲式结构。在演奏乐段A时手臂放松,左手指间在琴键上自由跳动,注意以新疆维吾尔族手鼓舞切分节奏为基本节奏型,把握其跳跃性及舞蹈性特点,手指快速跑动以发出轻巧、曼妙的声音。在演奏颤音时要把握好音符时值,且干净利落;在演奏乐段B时,右手对高声部单音的弹奏适宜采用重量演奏方法,即将手臂重量传到指尖,左手与右手同步,以强化音乐的张力,增强音乐进行的动力,并与音乐形象、音乐氛围相呼应,体现出新疆青年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46小节开始,左手出现二分音符,演奏时应突出右手弹奏的主题旋律,左手演奏时注意把握好力度,由渐强到中强最后到减渐弱,体现出音乐的律动感;在演奏乐段A’时,因该乐段包含大量的变化音,且加花装饰与主旋律节奏密切、距离较远,应保持手臂放松且张弛有度,手指快速移动并准确触键,以此体现乐曲的新疆民族音乐风格特色。

(三)钢琴作品《春舞》展开部演奏技巧

展开部是钢琴作品《春舞》的高潮部分,与呈示部相比音乐速度加快,左手由弱起进入但需要保证弱而不虚,左手四分音符快速转变为八分音符,以钢琴广阔的音域模拟铮铮马蹄之声,体现出广阔草原上新疆青年骑马自由驰骋的欢腾场面。右手在第四拍进入,同样为弱起,在高音区演奏,左手为低音区,二者相互呼应,相互转化。114小节开始,音符开始紧凑密集,音乐速度进一步加快,需采用双手交叉演奏技巧,难度较高。演奏者需保持手臂、肩部放松,以手腕力量自然带动指尖的快速跑动,以快速琶音技巧体现出乐曲的如歌性。至146小节至展开部结尾部分,音乐情绪进一步高涨,出现强度为超强的力度,演奏时需注意重音标记,在超强力度后重新回归手鼓舞节奏型,给人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4]。

(四)钢琴作品《春舞》再现部演奏技巧

钢琴作品《春舞》再现部描绘了歌舞尾声场景,表达了舞者、歌者的不舍之情,在弹奏该部分时需要以左手八度旋律音为核心,右手在高音区与左手交相辉映,预示着歌舞即将结束。演奏者需保证每次弹奏清晰有力但柔美自然。随后,音乐由高音区专向低音区,力度渐渐变弱,至205小节音乐再现喧腾场景,演奏者需要以十分亲和的力度再次体现出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爽朗豪迈的性格特点。之后,音乐渐渐安静,但手鼓节奏并未消散,演奏者需要以极弱的力度进行弹奏,以打造出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进而引人遐想与深思。

结 语

钢琴作品《春舞》是由美籍华人钢琴家、音乐家孙以强于1980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其在新疆葡萄园采风之时受到新疆自然风光、新疆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所触动,再加上新疆维吾尔族手鼓舞的启发,孙以强以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调性融合的思维创作出此部具有时代音响的钢琴作品。该作品体现出中西方音乐的融会贯通,带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气息,沿用中国民族音乐加花变奏手法并善于渲染高亢激昂的音乐氛围。在演奏该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与音乐特征,把握新疆音乐典型节奏型及音乐元素,灵活使用触键、加花演奏等技巧,从而将作品内蕴含的民族情愫展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作曲家钢琴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长大可当作曲家
纸钢琴
钢琴
猫咪成长史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