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上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白菜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IF=8.5)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s ofBrHISN2 provide a genetic basis for growth-flavour trade-off in differentBrassica rapasubspeci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白菜叶片遇冷变黄和品质形成的协同调控新机制。研究者在大白菜育种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叶片遇冷变黄的自然突变体LYH,该突变体能够形成淡黄色叶球和独特的风味,在品质育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利用遗传分离群体进行该性状的QTL精细定位发现,组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基因BrHISN2是叶片遇冷变黄的候选基因。转基因获得了Brhisn2-CRISPR突变体;正常生长条件下,在子叶—幼苗阶段突变体即表现为叶绿体形成缺陷,叶片严重黄化,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进一步研究显示,LYH类型的BrHISN2启动子中插入了两个DRE顺式元件,而DRE通过招募冷诱导的CBF2蛋白调控BrHISN2的表达;在秋白菜生长后期,随着气温降低,CBF2表达下降,BrHISN2表达受到强烈抑制,从而造成叶绿体合成缺陷,并最终导致叶片变黄和生长迟缓,但同时也产生了独特的风味。研究者还通过自然群体的全基因组选择性清除分析发现,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的乌菜里,BrHISN2存在着更广泛的序列变异,而乌菜与突变体LYH在低温下表现出了同样的叶绿体合成缺陷和独特风味等表型特征,推测BrHISN2在乌菜的驯化和风味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