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1-11-27 02:19
山西青年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余 瑞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2020年疫情的爆发,更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疫情严重时,全国高校纷纷开启“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模式,大学生们纷纷居家学习。恢复开学后,长达一年的居家学习反而使部分学生重回校园后感到不适应,频频出现宿舍矛盾、情感问题、学习退步等情况,重者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轻度抑郁或自闭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高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要培养身心健全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虽然近年来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也要全面清醒地看到,部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各地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差异。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出现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利于各高校从顶层政策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来帮助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治疗帮助或进行有效缓解。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其身心健康、三观形成过程中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正确理性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积极面对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高校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探究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个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适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一)学习方法难适应,学业压力增大

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方法,课堂纪律约束力下降,时间分配较为自由,会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加之宿舍生活很容易受到舍友影响,自控力和自制力下降,出现打游戏、睡懒觉等情况,一旦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便会产生厌学心理,旷课现象及挂科出现,就会加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产生逃避、少言少语、不与老师、家人交流等行为现象,较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或偏激行为。

(二)个性自由度较强,综合抗压能力不足

现在0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的主要群体,其自我个性强、行为自由性强特点尤为突出。随着现在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好,家庭在孩子成长中通常有着过度“保护”。当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自己的家人,开始独自一人面对学业、生活、交际、情感问题的时候,自身往往会陷入无法处理的局面,导致产生逃避、消极的心理现象,重则出现抑郁情绪或行为[1]。这是由于自身在成才过程中被家庭“保护”太好,没有养成较强的抗逆力,一旦遇到问题自己无法处理时,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三)缺乏主动求助性,个人社会支持网络构成单一

在校园生活中,宿舍环境是学生们最重要的生活、学习、交流场所,其同学舍友也是身边最亲密的人。往往许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问题解决不了时会向舍友进行求助,遇到情感、心理等稍微严重的问题时只有部分学生会向自己的家人进行求助,真正选择向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咨询求助的学生少之又少,几乎大部分都不会进行求助。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求助或者缺乏求助的欲望,选择自我处理,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个性的一种突出表现,自我性较强,缺乏现实有效社交。单一或不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不利于大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或缓解问题,也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合源,缺乏寻求多方面的帮助,从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四)对未来职业发展迷茫,毕业就业压力大

部分学生步入大学后,很少对未来职业提前谋划,尤其中西部高校对刚进校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培训,基本都是在学生即将毕业大四时期才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导致许多学生出现迷茫期,不知自己未来离开校园后从事何种职业,对家庭给予的意见往往持反对态度,造成毕业恐慌或不接受即将毕业的事实,从而出现逃避心理或行为[2]。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职场岗位供少于需的局面加剧,少数学生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一旦进入单位实习后,发现与期望相差太大,便会产生一些消极心理。还有学生由于缺乏准备,在屡次求职碰壁后自尊心受挫,会否定自我,出现轻度抑郁或其他消极行为。

(五)学校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基础配套资源

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团队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国只有部分高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部分民办院校和职高院校还未有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由于当前高校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无法满足国家规定的1400比1的师生配比。许多高校还未拥有心理谈话室、心灵按摩室、沙画室等专业的心理咨询设施。同时少数高校均为授课老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并不专业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心理类课程一般均为选修课,以陕西省为例,近三分之一的高校中只有约一半左右的高校开设了心理类的公共课或选修课,其所占比重均不超过该高校开设的所有公共课或选修课数量的10%,专业课就更加的少了。且选修课程大多为理论性的,实践课程较少,学生课堂聆听程度也不够好。因此,增开实践类心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在整个大学生生涯中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增设高校社会工作岗,提供及时的介入性服务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职业而言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形势向好,它的三大工作方法(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都有着较实用的价值。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领域都在呼吁在学校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以缓解高校心理部门缺人的现状。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也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助人体系,针对同质性群体的小组工作和针对个体的个案工作有直接的工作效果,可以有助于解决和缓解高校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心理委员四级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学生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五级预警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无死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网络,辅导员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及早干预,及时介入,及时治疗,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网络宣传,发挥线上媒体平台作用

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平台,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入身入心。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各二级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微博、QQ平台及学生群等线上平台,开展制作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普及、视频讲座、线上知识培训等方式增强网络阵地的科普功能。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线上平台推出师生原创心理网文、绘画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心理剧本征集等活动,为学生充分提供线上交流平台,消除他们在线下交流中的隔阂,增加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兴趣性,减少他们的心理阴暗面,提升网络心理场域的浸润效果,以此达到网络育人的目的[3]。

三、总结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能够正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要能够科学研判,正确处理。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要积极正确的面对,并提供系统科学的办法有效解决和缓解,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2019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是青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成长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妥善处理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身体健康问题,才能使他们未来更好的建设祖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