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沈秀红
常年开展公益活动,是嘉报副刊的优良传统。自2005年《嘉兴日报》品牌副刊“江南周末”创办以来,这份传统一直得以赓续并得到弘扬。2021年春传来喜讯,嘉兴公益读书活动品牌“好书有约”在2020年度浙江省新闻奖评比中荣获社会活动奖,这一荣誉获得的背后是嘉报副刊人长达七年的不懈耕耘。“好书有约”始创于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由嘉报副刊借助社会力量——嘉兴市图书馆和嘉兴市新华书店,三方联合发起,合力锻造。7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公益读书活动,在喜欢阅读的人群中做出了影响,既为倡导一座城市的全民阅读起到了引领作用,也成为党报副刊“守正创新”转型路上的开路先锋。
时至今日,因文化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和外延以及定位不断发生变化,但反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使命一直没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报纸掀起创办专刊热,逐渐形成了新闻、专刊和副刊三足鼎立的格局。尤其是以市民阅读为目标的都市报,纷纷办起了各类副刊和专刊,推动着党报副刊再次革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4月,《嘉兴日报》启动了新一轮新闻改革,打造副刊品牌《江南周末》,深挖地方文化底蕴。《江南周末》共八个版,其定位改原来副刊的小文化为大人文,着力把握城市脉搏。这次改版成功吸引了读者的目光。2009年开始触网求变,从开设网络版到开通微博、微信公号,再到营运读嘉人文频道,将“开门办报”的理念扩展至互联网,并走上了报纸副刊的全媒体融合之路,“打造一份有温度有责任的全媒体人文副刊”。不管怎样“变”,有一点却从来没变,那就是坚持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护初心,坚守底线,守望传统,努力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多年来,嘉报《江南周末》坚持以大人文的视野,聚焦嘉兴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以新视角新内涵解读社会文化现象。
以“铁肩担道义”为己任的媒体,向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副刊的价值,从来就不是体现在为报社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社会效益。不管是纸媒还是新媒体,不论生存环境如何,都不应该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一座城市的主流媒体,其副刊的文化高度向来被认为代表了这家媒体的文化品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亮度。在这方面,《羊城晚报》的做法值得业界关注和点赞。2001年改版时,《羊城晚报》副刊开始向新闻化、人文化、活动化转型、突围,将《花地》《晚会》两大名牌副刊同时扩版,坚持每天一期从不间断。从2010年起,更是将周六的《晚会》扩展为八大版的《博闻周刊》。这方面的新闻改革实践,央视《朗读者》的做法值得效仿,即通过企业冠名和赞助公益活动的方式来操作,传统但有效。嘉报副刊前两年尝试做大“好书有约”,派生出子品牌“走读嘉禾”,与县、区和乡镇合作开展走读活动,以期“两条腿走路”,做到公益和创收两不误。通过公益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既做好“守正”文章,又适度创收,这是未来党报副刊融合转型的一个突破方向。
副刊品牌的打造,其内核是对文化的热爱和呵护。创办10多年来,嘉报《江南周末》基本形成了深度人文报道、公益活动和纯文化副刊版“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公益活动,自《江南周末》创办以来就充当了报纸“守正”的开路先锋,吸引了很多读者参与。其中一大类是阅读推广活动,这缘于嘉报副刊人的理念之变,那就是党报副刊要引领一座城市的读书风尚,最生动有效的抓手便是公益活动。2006年,嘉报副刊成功策划了嘉兴市首届十大藏书家评比活动,首次大规模报网互动,引发了全城读书人总动员。2007年,联合嘉兴在线举办了“读书博客博文大赛”。2014年春,“好书有约”公益读书品牌应运而生,每年都推出不同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全城寻找悦读女郎活动,晒书房活动,更有影响的是“名家讲座”和“本土作家沙龙”。孔明珠、林少华、蔡崇达、李辉、陈子善、周立民、骆玉明等人文大咖以及嘉兴籍著名作家都曾做客“好书有约”。七年来,“好书有约”邀请各界行家和读者一共推荐出了300多本好书。2021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好书有约”发起了“捐本书给都兰”公益活动,共募集到3000余本价值10余万元的人文类和儿童类书,捐赠给了嘉兴的对口援青县——青海省都兰县首个智慧书房。
另一类是慈善公益活动。2008年,为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高潮学校的孩子募书募款。2009年,发起了为广西东兰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活动,共为东兰高中13名贫寒学子解决学费5万多元。2010年底,把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嘉兴平民英雄年度评选活动发扬光大,首次面对公众公开表彰,向入选的8名平民英雄每人发放奖金,连同历届平民英雄一共60多人,还每人赠送《嘉兴日报》,有力地弘扬了社会正气。2014年,通过微信公号帮患眼癌的小洛含募款;年尾还推出微公益活动,帮桐乡民间学者郑彭年售书《中国梦的历史解读》,助他过一个暖冬。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策划发起了书画义拍活动,所拍款项7万多元通过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定向资助了湖北15名贫寒学子,为期三年。
此外,更有对重大人文主题的引导和助推活动。2016年,适逢《随想录》面世30周年,作为巴金的祖籍地,嘉报副刊联合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教育局和上海巴金故居举办了《随想录》嘉兴市青少年朗读比赛,4个月中,共发动嘉兴十多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了比赛,网络参与人次20多万。2020年适逢巴金逝世15周年,策划和承办了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等五大系列活动,吸引江浙沪等地不少读者前来参加,人民网、澎湃新闻、文汇报、学习强国、浙江新闻等外埠新媒体和本地媒体给予了多方位融合报道,影响扩散至全国,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