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信君 吴祖尧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有承前启后作战的第二个大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在战场兵力对比上敌占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战役。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硬是“吞下了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二野战史编委会和南京军区分别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这两部《战史》的编写非常重视史实的客观性与表述的严谨性,以《三野战史》为例,在初稿完成后“曾向原三野老部队、老同志和一些党史军史研究机构征求意见。许多在三野工作过的老同志认真审阅了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宋时轮、叶飞等一批亲历者作为顾问,军事科学院军史部和一些三野老部队提出了详尽的意见”①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559 页。。《战史》编辑部门参考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进行了统筹与修改,其真实性和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历史学家无法完全地还原历史,但历史研究必须尽可能地去探究其真实面貌。然而两部《战史》中有关国民党军宿县指挥官张绩武的姓名及职务、“冯治安部起义”脚注中“何基沣”的姓名、宿县之战的结束时间等三个问题,实有探讨之必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论证,不足之处,尚求教于大方。
淮海战役之初,由于淮河以北的国民党军已丧失了连云港及海州这一海上补给线,整个徐州及周边地区只有津浦铁路——徐蚌段,这唯一的陆上补给线路。宿县的地理位置正处于铁路联结枢纽,是国民党军事集团在淮河南北的中转基地,宿县若失,补给则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国民政府专设津浦南段护路司令部驻防于此。另一方面,在淮海战役早期的战场局势下,黄百韬兵团被围,国民政府踌躇犹豫,企图引入美国势力直接武装干涉国共内战。此时美国对国民政府已丧失信心,认为尽管蒋介石从济南战役中对军事战略及战术问题有所认识——“不惜代价坚守据点的做法必须放弃”②《中国问题白皮书》第1 卷,第332 页。转引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78 页。,但是为时已晚。“蒋显然终于领悟了他的军事问题的实质,可是这种理解来的太迟了”①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第778 页。,“面对200 多万人的共产党军队的进攻,政府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将军具有处理全面后勤问题的军事素养和专门技能”②《蒲立特给对外经济合作(中国)联合委员会的报告》,美国第80 届国会第二会期(1948年12月24日),第12 页。。因而仰人鼻息的国民政府朝令夕改,盘踞徐州的刘峙集团出现退出淮北的迹象。对此,毛泽东致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要求他们高度重视战局整体,“以中原野战军主力迅速攻占徐州以南的战略要地宿县(今宿州),控制徐州至蚌埠间铁路线”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 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790 页。,截断其退路。
1948年11月12日起,中野主力开始从宿县外围发起进攻,宿县守敌恃其据有坚实高厚的城墙,负隅顽抗。15日17 时许,在战场统一指挥下,中野第3 纵队及第9 纵队一部联合开始最后攻坚,经过不间断的爆破,最终冲进城中与宿县守军展开激烈巷战。夺取宿县时“计歼敌第二十五军之第一四八师、交警第十六总队和第二总队三大队、装甲第七营等,俘津浦路护路司令张绩武中将、参谋长韦编少将以下官兵1.2 万余人”④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243 页。。这里《二野战史》对宿县指挥官“张绩武”的姓名描述为“绩武”。然而至《二野战史》附录一(第408页):第二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大事记,在1948年11月15日这一目下⑤攻占宿县时间尚存争议,后文会专门进行讨论,这里因二野《战史》附录所对应,暂依其说。,记载了“第三纵队及第九纵队一部攻克宿县城,全歼守敌第二十五军之第一四八师及交警第十六总队和地方部队共1.29 万人,俘津浦护路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续武等”⑥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408 页。。同为《二野战史》的记载,第243 页中为“张绩武”,职务为“津浦路护路司令”;而在该书的第408 页,张绩武的“绩”变成“继续”的“续”,职务也有所下降,为“津浦路护路副司令”。张绩武是宿县之战国民党军方面的最高指挥官,对于他的姓名和基本信息应当予以厘清。
(一)张绩武姓名问题。宿县之战中,张绩武作为宿县城防司令指挥了国民党军的守城作战。宿县城破后,张绩武被俘,直至1991年9月10日去世,期间一直在大陆生活,故而对张绩武的姓名本不存有争议。在解放军攻克宿县后,张绩武确曾化名伪装逃跑,虽逃跑未果,但所化之名相传不一。张绩武曾自称“商丘兵营管理所中尉书记”,并化妆易名潜在俘虏中企图逃跑。据时任第3 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回忆,张绩武“化名方晓兮”⑦陈锡联:《陈锡联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第293 页。,而时任第3 纵队副司令员的郑国仲则回忆张绩武化名为“方晓号”⑧邹徐文:《淮海大战亲历记》上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90 页。。然而,陈锡联在《淮海战役·回忆史料》中,又将张绩武化名认为是“方兮”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淮海战役·回忆史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86 页。。时任宿县突击营营长的毛效义对张绩武亦有所回忆。⑩《亲历血战宿县》,由淮海战役中时任第3 纵队第9 旅第25 团第3 营营长、宿县突击营营长毛效义口述,王生平记录,《皖北晨刊》2010年8月5日。如果说张绩武的“化名”曾有分歧,这在上述的几份回忆史料中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姓名”是否有“张续武”一说,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简要梳理。
1948年11月4日,新华社《书报快讯》曾报道过国民政府在宿县设立津浦南段护路司令部,其中对张绩武姓名及职位有简短介绍。⑪新华社:《匪南线军情》,《书报快讯》1948年第15 期。然而因该报年代久远,印刷不清,难以辨认。张绩武也不曾留有自传和纪念文章等。不过在特赦释放后,他曾当选家乡罗田县政协副主席,故笔者在罗田县政协的官方资料中找到一些佐证。据《一代儒将张绩武》一文记载:“张绩武,乳名九龄,原名继武,号振端”,无“续武”之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张绩武欲再次从军,当地乡绅叶绥铭老先生写了一首《挽留爱生张绩武》的诗,亦证明其名为“张绩武”;“1948年任国防部津浦铁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交警二总队队长,辖148 师”①秦厚义、张开来:《一代儒将张绩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罗田县委员会官网,方鸢宇录入,2014年9月17日。。罗田县公安局徐津泉撰写的纪念文章《抗战时期的张绩武》提到,张绩武原名“张振武”,2005年被授予“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一枚。②徐津泉:《抗战时期的张绩武》,《黄冈日报》2015年9月2日。
综合上述史料可知,张绩武,乳名九龄,原名继武、振武,号振端。这些可从张绩武本人不同时期的诗作③1983年3月,张绩武当选为政协罗田县委员会第一任副主席,曾回忆、收集整理了不同时期的诗作。以及对其次子张开来④2015年6月10日,罗田县公安局徐津泉等在刘自然的陪同下采访了张开来,收集了张绩武的生前事迹。的访谈中得到佐证,但无“张续武”之说。笔者在台湾的《近现代人物资讯整合系统》《人名权威检索系统》两个民国时期重要人物数据库中也未检索到张绩武的相关信息。因“张绩武”原名有“振武”一说,国内的相关著作亦只能找到张振武,但此“张振武”非“张绩武”。此张振武系民国初年的共和元勋,“湖北三武”之一。笔者在台湾的两个历史人物检索系统中检索到的张振武亦为此人。故而《二野战史》对于张绩武姓名表述前后不一,前为“张绩武”,后为“张续武”,笔者以为“继武”尚可,张绩武曾用名有“继武”一说。而“张续武”,因“继”与“续”组成常见词“继续”,当为在文本书写或文字录入时之误。
(二)张绩武在淮海战役中的职务问题。《二野战史》第243 页记载有“俘津浦路护路司令张绩武中将”⑤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243 页。,此处张绩武为“津浦路护路司令”。而在本书附录中记载:“俘津浦护路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续武等”⑥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408 页。,除“张绩武”变为“张续武”外,其职务也下降为“津浦护路副司令”。“张绩武”与“张续武”姓名及职务皆有不同,读者会认为这是两个历史人物,因而需要考证与厘清。
目前涉及张绩武在淮海战役中职务具体信息的书籍和回忆史料并不多见,诸如李新、陈铁健主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最后的决战》,只说“全歼守敌第二十五军之一部一四八师等部1.2 万余人”⑦李新、陈铁建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最后的决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3 页。,未提及宿县指挥主官的相关内容;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对宿县之战的叙述也相对简略;郭卿友主编的《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记录了“第七兵团黄百韬部之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及师长刘清昶,并备注该师被歼于宿县之战”⑧郭卿友主编:《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4 页。,却未提及宿县城防司令部、宿县最高指挥官以及津浦护路司令部等相关内容。另据戚原杰、刘顺发、王楠编著的《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亦仅见:“第二十五军,1948年9月由整编第二十五师恢复原军番号,军长黄百韬,其第一四八师师长廖敬安,后以刘清昶任师长。”⑨戚原杰、刘顺发、王楠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76 页。宿县之战,张绩武作为城防司令,节制并指挥宿县驻防国民党军各部队,然遍观这些史著未曾找到张绩武及津浦护路司令部信息,殊为可憾。而1960年陈士榘在一文中曾提及:“宿县的‘津浦路护路司令部’所属张绩武部”⑩陈士榘:《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技术思想的胜利》,《中国青年》1960年第23 期。,但未有更多具体信息。
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对张绩武职务共有三种说法。其一为“津浦护路少将副司令”。持这种观点的有《淮海战役资料选》,该书由淮海战役纪念馆编纂,专列《攻克宿县城》一节,有战地通讯七篇,其中一篇题为《六个人解决两个连,活捉了少将张绩武》⑪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资料选》,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01 页。。该书出版于1978年,参考大量当事者的意见,通讯内容亦为战场中的战地通讯。该文原系刊载于《人民战士》1949年第12 期,其中提到:“缴完枪,从俘虏嘴里,才知道是敌人两个中队(连)由蒋匪少将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旅长张绩武亲自率领,从福音堂指挥部逃出来,企图向南门突围,在这里除被打死打伤外,一百五十多人都乖乖地缴了枪。俘虏堆里一个满脸抹了锅黑又瘦又矮鬼脸子的家伙总是在絮絮叨叨的追问孟连长:你们对俘虏官杀不杀?原来他就是张绩武。”①李宝奇:《六个人解决两个连,活捉了少将张绩武》,《人民战士》1949年第12 期,第38 页。而1978年及1983年徐州组织编写的《淮海战役》及《淮海战役史》虽然都对宿县之战着墨颇多,却都不曾提及宿县最高指挥官及津浦护路司令部信息。另据时任第3 纵队第9 旅第25团第3 营营长、宿县突击营营长的毛效义回忆:“全歼宿县守敌一万二千余人,击毙敌148 师副师长钱卓严,活捉敌少将护路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旅长张绩武。”②毛效义口述、王生平记录:《亲历宿县血战》,《皖北晨刊》2010年8月5日。
其二为“津浦护路中将司令”。除《二野战史》持这种观点(但前后不一)外,刘统编著的《中原解放战争纪实》记载“敌军指挥官津浦路护路司令、中将张绩武及其司令部人员300 余人困守城西南角的福音堂”③刘统:《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2 页。,亦持此观点。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记载:“俘津浦路护路中将司令官张绩武。”④《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中),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94 页。这两本著作均认为张绩武在宿县之战中任“津浦护路中将司令”。
其三为“津浦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这种观点最为普遍,张绩武家人也认同。具有代表性的是张绩武次子张开来与秦厚义合著的《一代儒将张绩武》记载:“1948年任国防部津浦铁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交警二总队队长”。另据罗田县公安局徐津泉记述,并得张开来认证,张绩武“1948年任国防部津浦铁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宿县城防最高指挥官”。据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的李达回忆,“计歼敌第二十五军之一四八师、交警十六总队等一万二千余人,俘敌津浦护路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淮海战役》第2 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8 页。。另有时任攻占宿县主力的中野第3 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回忆:宿县之战“除毙伤外,计俘敌津浦路护路中将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以下官兵一万余人”⑥《陈锡联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第293 页。。其他诸如《解放军纪事》⑦姚夫、李维民、伊增埙、孙志渊、孙璞方、姚仁隽编写:《解放战争纪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323 页。,马齐彬、陈文斌、邵维正、汪其来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⑧马齐彬、陈文斌、邵维正、汪其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658 页。,张树军、史言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事件实录》⑨张树军、史言主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事件实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9 页。,军史资料图集编辑组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第5 册⑩军史资料图集编辑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资料图集:解放战争时期》第5 册,北京:长城出版社,1985年,第251 页。及南京军区政治部夏继诚著的《淮海:国共百万大对决》,对张绩武的职位描述基本一致,为“津浦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旅长张绩武”。
笔者认为张绩武为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副司令或较为可信,这不仅得到张绩武家属的认可,而且有当事者毛效义及战地报告等一手史料可为佐证。另外,在宿州之战中张绩武作为最高指挥官当无异议,而宿县之战被歼的国民党军第7 兵团第25 军第148 师师长刘清昶作为师长受张绩武节制,可见张绩武的军衔应不低于少将。而护路司令之说除刘统持有外,《二野战史》亦前后不一,不知其依据为何;同时张绩武并非中央军嫡系,又未在黄埔军校就读,担任至关重要的津浦护路司令部司令亦不甚可能,据其子张开来述张绩武在大革命失败后再次从军,时年22岁,而同期黄埔一期生早已开始军旅生涯。淮海战役时,黄百韬、李弥等兵团司令甚至杜聿明等尚只是中将军衔,而张绩武1948年9月仅任交通警察第一旅旅长,据新华社《书报快讯》1948年11月4日报道:“匪南线军情/匪在宿县设津浦南段护路司令部。”⑪新华社:《匪南线军情》,《书报快讯》1948年第15 期。可知11月初国民党始设津浦南段护路司令部,张氏兼副司令一职,似不会迅速擢拔为中将军衔。另据徐永昌在其日记中曾记载宿县失陷原因,因“宿县仅一交警总队数千人⑫《徐永昌日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1990年全文影像:48253003。”,其并未提及津浦护路司令部及主官张绩武。故笔者认为,《淮海战役资料选》编入当时的战地通讯及宿县攻坚营营长毛效义的回忆更为可靠,张绩武在宿县之战中任津浦护路少将副司令兼宿县城防最高指挥官较为客观。
《三野战史》提及:“华东野战军首长于11月7日得悉徐州之敌有总退却的企图,立即分析形势,认为关键是力争全歼黄百韬兵团,并同时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为此,于7日电示山东兵团并报中共中央军委:一、运西部队应乘冯治安部起义……截断黄百韬兵团至徐州的退路。”其中“冯治安部起义”的页下脚注是:“冯治安部起义,指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其沣、张克侠率部2.3 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的起义。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未参加起义。”①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第276 页。脚注将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写为“何其沣”。
同在《三野战史》,第275 页记述:“11月8日,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第3 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按照华东野战军首长的布置,在敌工干部杨斯德等协助下,适时组织了所属第59 军全部和第77 军大部共2.3 万余人于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该书后记第489 页亦有同样记述,皆作“何基沣”,而非“何其沣”。对此,笔者遍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例选编》《战史简编》《淮海战役资料选》《决战淮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专辑》《决战华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最后的决战》《中华民国史纲》《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事件实录》《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书籍史料,包括《淮海战役》第2 册何基沣的回忆与自述《运河前线起义》和张克侠的自述《第三绥靖区部队起义经过》,皆未见“何其沣”一说。
谨慎起见,笔者又翻阅了《卧底将军——何基沣、张克侠起义纪实》,内容包括何基沣的生平事迹等。在《淮海战役史》中亦有“张克侠、何基沣率部战场起义”②徐州市《淮海战役史》编写组:《淮海战役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 页。章节,对起义部队及何基沣进行了介绍。另据《百战将星——何基沣》《何基沣将军》《配剑将军——张克侠》等传记和回忆录,对此次战场起义及人物生平皆有相关介绍。其中《刘汝明回忆录》记载:“我与张克侠见面很少,他来二十九军很晚;与何基沣倒较熟。”③《刘汝明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73 页。亦未见何基沣姓名有“何其沣”一说。可见,“何其沣”当为文本书写或文字录入之误。
笔者在研究宿县战斗过程中发现,《二野战史》和《三野战史》两书在解放军攻克宿县的时间上表述不一。对此,又查阅相关史著、资料、回忆录等,其表述也是不尽相同。目前关于攻占宿县的最终结束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15日及16日,其中15日又包含15日深夜这一观点。其中持这两种观点的著作又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认为15日及15日深夜最终解放宿县的多为改革开放后撰写的专著;而持有16日解放宿县的基本上是当事人的回忆录及文件与史料选编等一手资料。
据笔者统计,持15日及15日夜这一观点的重要史料及当事者回忆有:1.《二野战史》载:“15日17 时第三纵队在九纵队一部协同下,发起总攻,激战至15日24 时结束战斗。”④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243 页。其后记亦是“15日:第三纵队及第九纵队一部攻克宿县城”⑤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408 页。。2.《三野战史》载:“13日包围宿县。15日攻占该城。”⑥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第281 页。3.《淮海战役》载:“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于十五日,相继攻占了县东、南、西、北四关。黄昏,我军从东西两面开始攻城。十时许,在我军猛烈攻击下,敌人被迫缴械投降。半夜时分,战斗胜利结束。敌军全部被我歼灭,宿县城完全解放。”①徐州市淮海战役编写组:《淮海战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7 页。此处虽说15日肃清宿县城墙外围关口,并于晚间攻城,深夜城陷,却未言明“深夜”是15日还是16日凌晨,这里暂以其15日破关,其余不敢擅测。4.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载:“15日解放军攻占宿县,使徐蚌间交通被遮断,蒋介石急令第六、第八兵团向宿县出击。”②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37 页。5.《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载:“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③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第574 页。6.《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例选编》载:“第三纵队于十二日包围并攻击敌重要交通、补给基地宿县,在第9 纵队一部兵力配合下,于十五日攻克该城。”④政治学院第一军事教研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例选编》(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308 页。
目前持16日凌晨作为攻克宿县最终结束时间的重要史料及主要著作和当事者回忆有:1.时任中野参谋长李达回忆:“激战至十六日凌晨,终克宿县。”⑤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淮海战役》第2 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8 页。2.时任第3 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的回忆文章《截断徐蚌线,会师双堆集》载:“到十六日二时许,在我劝降无效后,十九团向敌发起攻击。到三时,全歼宿县守敌,战斗胜利结束。”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淮海战役》第2 册,第111 页。3.《淮海战役资料选》一书载:“16日凌晨3 时,战斗胜利结束,全歼守敌一万余,缴获大量军需物资。”⑦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资料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01 页。4.《决战淮海》引述:“李达说:16日晨,攻克全城。”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决战淮海》征文组编:《决战淮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 页。5.《第三野战军阵中日记选编》是一部珍贵的一手史料,其中对于宿县城破的描述为:“3 纵15 时攻宿城,20时进入四个团,次日[16日]4 时结束。”⑨《第三野战军阵中日记选编》系解放军档案馆解密档案,公开发表在《冷战国际史研究》2006年第2 期,第474 页。6.1948年报纸《群众文化》第4 期,老民撰稿《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大胜利》:“十六日,二十五军的一四八师也被歼灭,咱当时立刻占领了南宿县,徐州南津浦路被咱控制一百九十多里,卡断了徐州南京的联络线。”⑩老民:《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大胜利》,《群众文化》1948年第4 期,第21 页。7.《宿州市文史资料》记述:“11月16日,宿城解放。中共接受工作组分别派人接受宿县城关的军政、财粮、工商、文教等工作”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宿州市文史资料》第7 辑,宿州:拂晓报社印刷厂(内部发行),1997年,第149 页。。8.《宿县县志》的编年大事记提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六日,解放宿城,歼敌一四八师1 万余人。”⑫安徽省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县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第22 页。9.《宿州市志》第二节《建置》提到:“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宿城解放。”⑬宿州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宿州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 页。10.《中国现代史》:“中原野战军于十一月十六日攻克宿县。”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52 页。11.金冲及所著的《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一书也提到:“十一月十五日,解放军向宿县发起总攻,第二天凌晨结束战斗。”⑮金冲及:《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3 页。其他诸如李新、陈铁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最后的决战》⑯李新、陈铁建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最后的决战》,第493 页。,肖甡、周炳钦合著的《两种命运的决战》⑰肖甡、周炳钦:《两种命运的决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2 页。,卞修跃、贾维、陈民等编写的《中华民国史》⑱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12 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731 页。都以16日为宿县战斗结束之日期。
除此之外,1978年徐州市淮海战役编写组编的《淮海战役》一书记载:“我军于十五日,相继攻占了县城东、南、西、北四关。黄昏,我军从东西两面开始攻城,半夜时分,战斗胜利结束。敌军全部被我歼灭,宿县城完全解放。”那么,“半夜时分”究竟是15日半夜间还是16日凌晨时分呢?1983年,徐州市《淮海战役史》编写组编的《淮海战役史》,详述了宿县之战:“主攻东门的七旅在我军炮火配合下,从小东门一丈宽的缺口处突入城内。我军突破城垣后,随即按预定计划向纵深发展,插入城内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先后攻占了天主堂、电报局、医院等敌人的主要据点,至二十四时,基本上全歼守敌。十六日凌晨三时,战斗胜利结束。”①徐州市《淮海战役史》编写组:《淮海战役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 页。这里可以看到,《淮海战役史》不仅详述了战斗经过的具体细节,并将战斗结束时间从“十五日半夜”改为“十六日凌晨三时”。
以上可见,关于淮海战役前期攻占战略枢纽宿县的具体时间,其分歧主要集中于15日与16日凌晨。笔者认为,解放军彻底肃清顽敌,解放宿县,应在16日凌晨3 时至4 时。一是,淮海战役的参与者基本持16日凌晨3 时许攻占宿县的观点,如作为主攻宿县第3 纵队司令员的陈锡联,以及时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的李达,作为当事人,两位回忆的时间相吻合。二是,《第三野战军阵中日记选编》是此中最权威的史料,明确记载“16日凌晨结束”。三是,徐州市在《淮海战役》付梓5年后,又组织编写了《淮海战役史》一书,该书同样由徐州市组织编写,认为宿县战斗在“十六日凌晨三时,战斗胜利结束”。故两部《战史》以15日及15日夜为宿县战斗结束时间似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