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是锻炼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朗读方式单一、时间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效果。文章结合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价值;问题;策略
一、 引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对于朗读一直有所认识。小学语文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朗读习惯的好时机,在这一阶段展开朗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锻炼其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价值十分明显,值得我们深思。
二、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朗读上分配的时间少
部分小学教师考虑课程进度,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的朗读时间较少,常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朗读。这样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展现自我,难免会对朗读失去兴趣。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预留的朗读时间很短,学生还没有通过朗读融入课文及角色中,教师已经开始讲解课文,这样朗读的效果并不能充分发挥。
(二)朗读教学方式单一
朗读教学方式单一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朗读作为一个例行环节去执行,并没有认真考虑朗读教学的意义,而且在选取学生朗读时,只是让擅长朗读的学生表现自我,这样其他学生缺少表现机会,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将朗读当作可有可无的任务,不够重视。
三、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策略
(一)适当增加朗读时间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堂语文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基本上是10分钟,难以满足朗读教学的需求。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情况,適当增加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重视朗读。这里说的增加朗读时间,不仅指在课前适当增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课堂后,灵活增加朗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如在《笋芽儿》(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第一个对全文进行朗读,之后对这位同学进行肯定,并且指导同学们一起,对第一位同学的朗读情况进行分析,寻找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部分。教师总结学生意见,并且提出一些在朗读时可以情感更饱满地进行朗读的部分,对其中蕴含的感情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再次邀请学生为大家朗读,第二位学生朗读后,教师先肯定学生朗读的进步,再指导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灵活分配朗读时间。课外,可以为学生布置通读文章的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文讲解和文章朗读结合起来,或者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回答一些问题;课后,可以结合课文要求,画出需要背诵的经典段落,让学生朗读、背诵。这样,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自然会增多,同时学生的语感也会得到锻炼。
(二)适当选取朗读材料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灵活分配朗读时间,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为学生选取适当的朗读材料,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且确保朗读材料符合学生的年龄及情感取向。在选取朗读材料时,还应尽量激发学生热情,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在《亡羊补牢》(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寓言的故事性使之很受欢迎,教师若能把握这一点,就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再去分析养羊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声调、语速等的变化,体现出养羊人情感的变化。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朗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来带读,全班一起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因为对故事感兴趣,因此更能投入其中。有感情的朗读,才是高质量的朗读,而高质量的朗读会增强学生的信心,进一步提升其朗读能力。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
(三)教师做好示范,给予学生引领
模仿是学习的最常用方式之一,也是效果比较明显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小学生最喜欢模仿老师。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很难把握好朗读的语调及语速,而小学朗读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及指引。可以说,教师的示范性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标准”“榜样”,是一种引领,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习这种方式,并且在朗读中投入更多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不断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并且在朗读示范中多加注意,经常性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促使学生逐渐爱上朗读。
如在《小马过河》(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做朗读示范时,需要对各个角色的感情、身份、神态等准确掌握,并且用适当的语速、语调,将这些情感饱满地表达出来。当朗读到“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时,需要表现出老马内心的欣慰,这时应语调平和,语速适中,透露出老马内心的欣慰与高兴。当读到“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时,应当适当提高音量,语速加快,透露出焦急和担忧。学生在听到教师这样声情并茂、感情饱满、情节曲折的朗读之后,对学习会充满期待。在后面的朗读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去模仿教师来进行朗读,身心投入,这样就能逐渐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感情。
(四)设置适当的朗读情境
阅读可以说是对他人的生活感受、经验进行分析,这在成年人的意识中,是清晰明了的。然而小学生并非如此,他们对于阅读,多数认为是一种学习任务,或是凭借自己的兴趣来阅读。当然,不可否认,小学生具备的好奇心,有助于打开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担负起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打开阅读之门,让学生以自身的方式去探索,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之后再用自己的方式来再现文章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兴趣是学生阅读的直接动力。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需要创设一些阅读情境,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好奇心得到满足。
在创设阅读情境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达到目的,其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乡下人家》(四年级下册·部编版)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情境:“假期同学们有出去玩吗?有没有人去乡下或者郊区玩呢?你们有什么感受,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待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打开提前准备好的课文动画朗读短片,并且提出疑问:“同学们可以对比一下,看看课文中讲述的乡下人家,和你们自己所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带着这样的提问,学生们听课文朗读很认真,并且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乡下景色是什么样的。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开提前准备的音乐《故乡的原风景》,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音乐,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到了远离尘嚣的乡下,时间仿佛安静了下来,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上肆意舒卷着身姿,无拘无束;田间的野花肆意地开放着,红色、白色、黄色、蓝色……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大片的绿叶之间,迎着春风微微摇曳,很是温柔;村子里养的鸡、鸭、鹅,成群结伴地在草地间觅食,一会儿低头找着食物,一会和同伴彼此交流几声;村子里的小孩子,在田野上奔跑着,笑着,闹着,充满活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合理、自然地想象,乡下人家都有哪些代表性的景色。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身感受,激发学生对乡下人家生活的想象与向往,加深学生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会,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体会。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可以抓住关键词,带领学生想象情景,和文本来一次“密切接触”,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蕴含的道理。比如在《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把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秋雨,以及文本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如“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在这些语句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句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比喻句的应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像作者一样,用一些比喻句,把别人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地描述出来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表達能力及思维能力。
(五)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仅靠固定的一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够的,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特征和文本特点,灵活应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带领学生准确把握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了解其性格特征。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揣摩书中人物的内心,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它。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学生通过竞赛读的方式,增强其朗读热情。在竞赛读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课文片段,以最能体现自身朗读水平的方式,为同学们朗读。
表演读是一种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可灵活应用这一方式,提高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草船借箭》(五年级下册·部编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讲解基础知识。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为学生制作课本剧,以蜀国为地点,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设置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分别由自告奋勇的学生来表演,并且另外安排一位负责旁白的学生。经过简单的练习后,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们用适当的表情、动作来演绎课本剧的内容。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让学生通力合作,完成一场“演出”,锻炼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情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适当安排课外朗读
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形成朗读的习惯,将会转变被动学习的意识,形成“我要朗读、我爱朗读”的学习态度。为激发学生的意愿,教师需要适当为学生安排课外朗读。如可以布置一些经典诵读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上,通过个别读、集体读、自由读、师范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在朗读中熏陶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在诵读中,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合适经典文章。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小学生喜欢表现的性格,不定期组织故事朗读活动。在这一类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让他们自由朗读一些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之后评选“最优朗读者”,给予学生鼓励。另外,教师还可借助家庭的力量,通过亲子朗读精神的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朗读,这样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兴趣会更浓。
四、 结束语
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学生个人成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思维的培养均有重要价值。教师应当重视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工作,在课堂中灵活增加朗读时间,为学生选择适当的朗读文本,做好示范,给予学生正确引领,打造朗读环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课外朗读拓展,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一个个突破。
参考文献:
[1]庄锦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国际教育论坛,2020(11):131.
[2]王振书.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教育界,2020(2):89-90.
[3]王露.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小品文选刊,2020(3):191.
[4]朱建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培养策略分析[J].信息周刊,2020(3):1.
作者简介:
郑惠妮,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