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银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定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信息科技影响下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我国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迅猛,银行系统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上成为银行系统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在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小额信贷业务,在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其凸显出来的内部风险管控问题整体上处于局部或分散的形态。文章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进而推动银行贷款业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银行;小额信贷;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近年来,国家为了进一步稳定现有金融市场秩序,我国银保监会对银行系统,尤其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不断强化监管力度,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的发生。这一强有力的介入,也对各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制约了行业的多元化业务探索发展。面对政策的监管,商业银行也着重依托政策及市场的需求,向社会及市场推出小额贷款业务。小额贷款是以个人或企业为核心的综合消费贷款,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万元以上。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各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种类繁多,如农业银行的“网捷贷”、民生银行“商贷通”、招商银行“生意贷”、中信银行“信用贷”等,在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下,小额信贷业务的规模始终呈现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680家,从业人员数量83 099人,贷款余额9288亿元。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减少453家,同比减少652家。其中,山东省共有300家小额贷款机构,贷款余额达452.75亿元。小额贷款业务具有服务模式多样性、多元化、市场潜力巨大的业务特点,对于短时期内出现的业务量巨增,其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鉴于小额信贷业务自身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其系统性、完善性的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内部管控风险、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随着小额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强化内部管理控制手段及方式的建设、提升自身风险的防范能力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构建,已经成为银行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小额贷款业务主要是服务于三农、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目前也有针对上班族提供的个人小额贷款,数额一般在1~20万元不等。伴随着金融系统及市场的强力需求,小额信贷业务已成为目前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原有的银行信贷业务而言,小额信贷业务具有额度低、数量大、行业覆盖广等优势业务发展特点,同时也具备业务开展时操作流程复杂、业务办理流程长、涉及人员多、关键控制点多等执行特点。基于小额信贷业务执行特点而伴生的内部风险控制、内部审计难等问题也大量出现。商业银行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时,其贷后管理及风险控制还处于较为原始的贷后走访、贷后检查的“半手工”管理模式。可以说这种“半手工”式管理模式与市场客戶办理的时限、额度投放等要求产生了直接的矛盾,进而也极大地增加了不可控的风险出现概率。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也在被动地进行较为严格的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但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相关流程的缺失,加上银行业普遍存在“重销售、轻管理”的错误意识形态,造成了小额信贷业务管理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多人工流程控制,少系统应用管理。结合现有商业银行在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快速发展的业务规模,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控、内部审计的管理办法,从对应业务发展的团队、员工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及与相匹配的完善的业务流程管控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因业务规模急剧扩张而带来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审计风险。
二、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管控环境缺失
目前,我国众多的商业银行都在大力推进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小额信贷业务。作为新兴的信贷业务类型,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划地分营”式的初期规模快速积累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商业银行制定的业务发展措施均以拼争客户基数,快速抢占市场为主要经营发展目标。从而忽略了小额信贷业务自身存在的风险约束,从上到下产生重销售、轻管理的共性现象。对于处于快速规模化发展的小额信贷业务而言,大批量的销售业务形成,容易形成群体性的管控及审计风险,其受理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化,在出现规模性经济下行或不可控影响因素下,较为容易发生不可控的违约行为,给银行自身带来较大的资产安全风险。可以说,各商业银行在极力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同时,并没有完成完全可控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直接的、绝对性的环境影响。
(二)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风险评估缺失
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应对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评估工作管理空白。在开展新兴的小额信贷业务过程中,仍采取较为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以联保、互保模式作为常规的风险控制手段,这是无法解决银行在资产管理及资金有效回收上面临的工作困难。联保、互保可以有效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并不能有效解决遇到资金风险时的担保效果。为了解决业务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商业银行采取互助基金的模式,通过采取规模较大的客户群体充分分散资金风险,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有效模式,但在实际的业务发展中,各商业银行并未及时有效的建立分层管理及控制保护机制,无法真正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在保证金、风险金等条款上并未建立差异化区别机制,这就无法实现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导致优质客户不敢进、劣质客户容易进的实际业务发展现状。可以说,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环境的缺失为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内部审计面临实际的环境缺失。
(三)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控制活动缺失
各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属于新兴发展型业务范畴,在日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状态下,在以市场占有为前提的业务布局下,完全或部分忽视了内部控制措施与程序上的控制活动的建设,导致很多控制程序、控制活动标准、控制活动执行层面上的缺失。为了积极促进短时期内批量化、规模化的小额信贷业务快速增长的业务发展要求,各商业银行在经办业务时,仍采取、依靠较为传统的贷后走访和贷后检查手段作为主要控制活动,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风险文化。作为银行,不同层级的分支机构,其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程度。例如风险容忍度较低,风险管控较为严格的银行,其不良及逾期比率肯定较低;而在授信调查不严,客户准入条件宽松的银行,其不良贷款发生的风险必然较高。更甚者,会出现贷前、贷中、贷后“一手清”的特殊情况,在这样的控制活动效果下,很容易形成外部客户与内部人员通过信贷关系行为的建立,构建某种互联、互通的关系,形成一体化利益链条,极易出现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
(四)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信息交流缺失
在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及管控流程中,业务信息、客户信息的准确及交流对于后期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对新兴小额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管理口径归个贷业务,因此不用进行行业划分,从而致使各商业银行有关小额信贷企业的行业基础信息部分缺失或不实际,造成基本信息积累方面的广泛性薄弱,出现诸多小额信贷行业分类数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可用的严重情形,进而造成各商业银行的信息控制系统的建立失真失实,导致各商业银行无法准确掌控小额信贷的行业集中度,也为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后续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不确定、不准确的工作弊端,造成内部审计的信息交流缺失。
(五)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监督体系缺失
任何形式的管控机制所发生的实际效能均和严密、有效、完善的管控监督体系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管控机制仍以满足于业务体系的自我监督为主要监督方式,缺乏独立、健全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例如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对其内部控制措施有效性的评价、评估,完全基于自身条款的自身评估与评价,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业务的控制缺陷上继续固执己见,无法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形成过程中的实际改进,完全影响了各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与完善。可以说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及缺失,对内部审计效能的影响存在实际的效差。
三、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应对策略
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评估及有效防范,从而实现与小额信贷业务相匹配的应对策略,确保银行实现既定的营业利润目标能良性、持续发展。鉴于小额信贷业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隐蔽性强等业务特点,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分门别类进行专向或定性审计,从审计人才、审计流程、审计监督等方面全面加强,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提升。
(一)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体团队素质有待大力提升。从实际人才构成现状来看,符合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成员组成还存在很大欠缺。广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占比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审计效率偏低、审计效果偏差的实际工作效果。基于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才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加强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专业度建设,定向培养适用于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专业人才;加强现有内部审计人才的业务能力培训。在巩固和提升现有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应最大化拓展专业人才的招聘渠道,充分利用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的机会,广泛吸纳具备专业审计素质的审计人才。在提高审计专业人才有效占比的同时要制定与之岗位相匹配的内审工作考核指标,并将其与岗位薪资有效挂钩,充分调动、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内部审计的专业水平。
(二)明确审计管理职能,实现垂直管理
银行信贷业务的内部审计相对其他部门的职责及运行要求不同,需要具有完整的部门管理独立性,否则审计效果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基于实际审计工作需要,各商业银行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建立独立于整体管理体系之外的审计运行体系,成立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专业审计机构,杜绝口头性汇报,形成专业、可靠的审计报告,可直接向银行管理层进行汇报的垂直管理机制,极大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干扰因素,进一步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银行必须制定严格的审计权限规范,对审计人员的权限进行逐级分层设计,非审计人员无权干涉审计结果。授予审计人员一定的权限,确保其能够顺利获取与审计相关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规范信贷内审流程,提高审计效能
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相比,现在的小额贷款业务所覆盖的业务范围在不断变化和延伸,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量,加大了审计所面临的审计难度。因此,银行管理层应有效规范信贷业务的内审流程,结合小额信贷业务的分门别类进行对应的审计定向分类设定,结合国家审计政策及相关规范进行定向审计流程、审计职责细化,按照业务发展阶段,进行贷前、贷中、贷后不同阶段的审计内容、流程设定,强化风险评估、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实现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优化,让内审方向更为明确、内审目标更为具体,最大限度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审计效能。
(四)构建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杜绝形式化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内部审计不应游离于监督体系之外,一个完善的审计体系建立必须依托严格的内部审计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制约之下才能形成的闭环管理机制。从银行体系内部来讲,内审发现的问题应第一时间形成问题报告,进而要求与之相关的责任部门马上进行相关问题的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并将一定时期内经常出现的共性、个性问题进行集中汇总,形成审计问题资料库。同时为了保证内审的严肃性及完整性,在年度内由第三方审计或监督机构对内审工作进行第三方审计,从而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严肃性、准确性、真实性。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正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为了适应银行信贷业务的适时发展需要,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银行系统应该充分认识到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强化内部审计意识,建设专业审计队伍,建立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審计流程,确保审计效果,从而促进新兴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拓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楠楠.TN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2]蒋炜.NY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3]Root.超越 COSO 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付涛,卢远瞩,黄翠竹,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颜媛媛.农业银行A分行对公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5]何翔鹏.银行信贷类保证金账户风险点及内部审计研究[J].当代会计,2021(10):114-115.
[6]成颖.邮储银行G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