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木寿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本研究主要对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做进一步阐述,对民办应用型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解读。现如今,在时代的发展下,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为进一步促进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体育素养与职业能力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明确其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以此推动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职体育教学而言,则是要重视学生体育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快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1]。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品德、思想道德素质等内在修养和理论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今后就业的关键和重要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时需要对体育文化素养进行专业的培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强化学生的基础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2]。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盛行,体育文化素养既是教育部改革的重点内容,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自身职业的了解,更能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综合、体系化的体育能力,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
第一,时代性。体育素养的概念自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以来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变化,尤其是2020 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人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体育可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是呵护人的健康、使人生活幸福、充满激情的一种教育,体育素养研究恰逢其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当前体育教育如何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发挥体育立德树人功能的时代问题。第二,综合性。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终极理念是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体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体育生活化,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文化水平、增强学生体质等短期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康行为且能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百年大计、利在千秋的长期效益。第三,发展性。从体育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素质到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都是体育素养内涵和外延的升华,体现了体育科研要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特色。第四,基础性。体育素养的发展旨在培育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仍需通过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将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靶向与教学重点,这也是学校体育在发展青少年核心素养时应承担的使命[4]。
高职教育实际上也属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尤其是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竞争、输赢等要素是必然存在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时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满足体育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集体竞争与协同,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与协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角色并具有出色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其中在教学当中,体育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体育态度,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方案,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训。此外,在教学当中要从侧面出发,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要让学生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失败,或者在教学当中对人才需求加以考虑,完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合二为一,促使学生在教学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5]。
教师应当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立足新时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摆脱单一教学方式的局面,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热身活动之后,就围绕操场跑步,这种方式显然不是学生喜爱的体育学习方法,也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体育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枯燥的慢跑内容变为热身小游戏,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布置一些弹跳、拉伸、快走的任务,让学生对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在教师进行体育技能教授的时候,也不要呆板地进行示范,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分解动作并对一些经典的动作和一些难以完成的动作进行反复观看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再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体育技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理解之后再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理论认知,从而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认知和体育实践素养,从小具备健康的体育习惯。
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仅靠体育课堂无法实现,必须扩大体育课堂范围,确保学生具有足够体育活动量和强度。从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构筑新时代高校体育“新型体育课堂”。构建大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既要注重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也要加大力度支持线上体育课堂的建设力度。将体育教学与训练课、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校内与校外体育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建立以体育教学为核心、群体活动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引领、需求供给相对平衡的“全方位”的大学生素养与体质健康双提升体育教育教学新格局。
首先,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注重体育课程的改革,强化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身体锻炼相关教学内容都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其次,教师应当不断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通过更加多样、全面、丰富的评价内容来强化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体育文化素养融入职业能力评价当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既是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评价的内容,又是学生今后职业能力提升的基础。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将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作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的关键。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课程改革的内容,细化课程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从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以及体育技巧、职业意识等综合能力出发,构建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最后,教师的课程改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应当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应当体现学生在高职学校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已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补充部分发展为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体育课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些年,民办高校的体育主要是以选修这样的形式存在,近年来,体育课逐步规范化教学,进入必修课行列。鼓励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新思路未来民办高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在身心和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养成,以快乐体育为主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所以民办高校体育在设置体育课程时更加应该以“市场”的需求,即学生的需求为准,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能更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体育教育目标。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校来说,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高校学生激情蓬勃发展,对体育充满热情,也拥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兴趣。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是目前值得探究的内容之一,为发挥其作用与价值,需要从体育素养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做好课程改革和创新,贴合高职院校学生切实需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