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谢驰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与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联合出品的六集文献纪录片《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于2021年7月1日起连续三天在浙江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创作团队始终围绕“红船精神”,通过真实记录和文献解析,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生动展现“红船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在呈现历史中传递理想信念。
影片谋篇布局以时间为轴线,建立了严密的叙事结构。《南湖起航》《峥嵘岁月》《燃情年代》《春潮奔涌》《之江新篇》《重要窗口》,从分集名称便可看出前后的衔接以及关联,而每集都有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红船精神”。从第一集的“一师风潮”引出浙江籍先进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的积极贡献,到第二集从8位先后牺牲的浙江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的群像雕塑开始,集中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到第三集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建立、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大陈岛垦荒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业创造,再到第六集讲述在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时,如何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每一集都是各有主题,可以独立成篇,但如果联系起来看,集与集之间又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
与传统的文献纪录片相比,口述历史的运用让《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有了更为丰富的叙事表达。例如在第一集《南湖起航》中,1991年王会悟生前采访录像,再现了当年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议的诸多历史细节,丰富了纪录片的主题表现;在第二集《峥嵘岁月》中,创作团队采用了1978年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录音片段,再配合“挺进师”使用过的老物件画面,生动再现了当年战斗的残酷以及红军战士们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在第三集《燃情年代》中,新安江水电站的老工人从不同角度真实还原了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这些历史见证者的采访资料,为历史真实构筑了坚实的支点,他们身上鲜活的故事也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历史质感,为观众打开了宽阔的情感空间。
在文献纪录片中切入研究者的视角,通过研究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有利于史实准确。在《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中,采访了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如在第一集《南湖起航》中,讲述《共产党宣言》为什么由陈望道翻译时,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曾林平给出了解释:“陈望道不仅精通日语,而且英语也很好。从日本回国以后,他就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中文教员,中国文学的功底也很深厚,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合适人选。对照着《星期评论》社提供给他的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翻译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此外,纪录片还敢于求新求变,将目光投向党史专家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对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陈水林教授的采访,解开了“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到底有多少党员”这一历史谜团。
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文献是创作手段之一,也是还原历史最为重要的基础要素。为此,创作团队除了就相关史实与党史专家进行反复研讨、严格筛选外,还深入各地的档案馆、纪念馆,寻找相对应的一手文献资料,与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印证,力求史实的准确无误。
《红船领航——百年浙江潮》还关注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场景,例如在讲述挺进师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经历时,时任挺进师师长的粟裕回忆说:“每天非行军不可,有时候也困难,敌人放火烧山,几天几晚没有饭吃。在这种情况下,伤病员也没有地方藏,所以有时候把伤病员放在棺材里(养伤),确实是很艰苦。”这些从当事人口中描述的细节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由于很多历史事件距今较为遥远,保存下来的相关资料也非常匮乏,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选择合适的替代性视像资料还原历史,以弥补历史资料不足的缺憾。
如在讲述中共“一大”召开第六次会议、会场突然受到暗探和法租界巡捕搜查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时,如果继续使用“一大”会址的空镜画面,观众则很难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因此创作团队选用了电视剧《大浪淘沙》中的相应片段,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再现,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表达效果。
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如何在表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带来的崭新变化与崭新格局等厚重主题的同时,呈现时代感和艺术性,既是创作的难点,也是创作的亮点。为此,创作团队坚持“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叙事风格,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解构宏大主题。
在第五集《之江新篇》中,发出了这样的时代之问: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如何让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相统一,进而让浙江由富变强?如何突破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的发展陷阱?如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对此,“八八战略”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然后分别从体制机制、区位、生态、人文等方面分别阐释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由新昌县京新药业停产原料药生产线、从事创新药开发引出浙江经济转型新路子;由开化县经贸局当年被否决的200多个投资项目书,展开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讨;浦江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生动诠释了在“红船精神”的映照下,浙江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这些具体层面的事例与实践,将“八八战略”由宏观抽象转化为微观具体,帮助观众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创作团队在关注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注重从当代视角出发,把了解故事的普通人作为表现对象,通过当下现实巧妙地与历史进行勾连,并坚持年轻化表达。
如第一集开篇即讲述了杭州高级中学的同学们选择在五四青年节,用一期特刊致敬革命先辈,呈现出俞秀松创办《浙江新潮》的青春故事,以此展现当代年轻人如何一步步去理解革命英烈的崇高理想,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承红色精神。第二集中讲述了红十三军政委金贯真的孙子金爱伦长期在革命老区进行义诊,如今在尽可能地搜集当年红十三军阵亡将士的名字,将其镌刻在纪念碑上以永久缅怀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祖孙两代人共通的红色基因与精神内核。这些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交替穿插,成功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