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明,赵文超,王宏栋,杨秀凤,张东楼,董灵艳,李凤瑞,韩冰,史加亮
(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德州 253015)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集纤维、油料、饲料于一身的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资源,既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又是轻工、化工等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德州地区种植棉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位于北纬36°24′~38°00′、东经115°45′~117°24′,黄河下游北岸,属于黄河流域棉区。虽然德州市是我国的重点产棉区和优质棉基地,特别是在1984年植棉面积曾占到全省的1/3、全国的1/10,但是近年来常年重茬种植和病虫害的发生严重,且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得不到扭转,棉花产量得不到提升。为提高棉花种植水平,确保棉花产量,应当加强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作者介绍德州地区棉花常见病虫害诊断及其防治方法,以供植保工作者参考。
1.1.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立枯病发生在棉苗出土前,易造成烂种、烂芽。主要侵染幼茎,茎基部出现纵褐条纹,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使幼苗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导致棉苗较快失水而萎蔫,一般不倒伏。
1.1.2防治方法
(1)与禾谷类轮作,可减轻病状;(2)选用抗病品种,保证棉种质量;(3)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的地块;(4)适期播种,保证苗齐苗壮,可减轻病害发生;(5)遇到连续阴天或者在棉苗发病初期喷药防治,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2.00 g/L喷洒,或者70%托布津(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25 g/L 喷洒,隔7天喷1次,喷2~3次即可。
1.2.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红腐病在棉苗出土前发生,导致幼芽变红褐色腐烂;在棉苗出土后发生,先从根尖开始变黄,后蔓延全根,严重时变黑褐色腐烂[1],幼根、幼茎肿胀,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其上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棉苗死亡。
1.2.2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性好、种子质量优的品种;(2)运用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棉苗快速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3)及时清理棉田,清除田间枯枝、落叶、烂铃;(4)种子脱绒后,每100 kg棉种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kg。
1.3.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苗黑斑病一般在降温、刮大风的阴雨天气易发生,主要发生在1~2片真叶期,受害子叶或真叶病斑初为褐色与圆形,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呈暗褐色。
1.3.2防治方法
(1)种子使用硫酸脱绒,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除去干瘪、劣质种子,保证种子质量;(2)适时播种,最好在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播种深度保持在2.5~3.0 cm;(3)出苗后及时中耕划锄,以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4)如遇寒潮天气,撒施暖苗肥,促棉苗早发。
1.4.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7月,适应温度较低的环境,日平均气温高于27℃时繁殖受到抑制。伏蚜适应偏高的温度,日平均气温在28℃左右大量繁殖,日均温高于30℃时,虫口数量减退。大雨对棉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4.2防治方法
(1)冬春两季铲除田边、地头杂草;(2)用10%吡虫啉60 g拌棉种100 kg,可防治棉蚜和棉卷叶螟;(3)用400 g/L氧化乐果乳油150~200倍液,用药液量为15.0~22.5 kg/hm2,用喷雾器滴棉苗顶心。
棉叶螨又称棉花红蜘蛛,从棉花苗期到棉花生长中后期均可发生[2],气候干旱少雨时为害重,且主要为害叶片。棉叶螨常聚集在叶片背面,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出现黄白斑点,导致叶片干枯脱落。棉叶螨达到一定数量时,在叶片背面可见蛛丝。
1.5.2防治方法
(1)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败叶以及棉田周边杂草;(2)实行冬耕冬灌;(3)种植抗棉叶螨品种;(4)喷施杀螨剂,如730 g/L 克螨特乳油(或200 g/L 螨死净乳油)2000倍液。
2.1.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轮纹斑病主要侵染棉花的子叶和真叶、茎秆、棉铃和花芽,其中对叶部的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我国北方植棉区,在阴湿多雨的年份极易发生大流行,严重时棉叶脱落、棉株光秆、枯死[3]。
2.1.2防治方法
(1)深翻土地,把带病的植株残体和浅层带菌土壤翻到深处以减少初侵染来源;(2)用20%敌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3)注重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早中耕、勤松土,以提高土温,保持棉田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4)如已发生病害,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0 g/L 溶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1.67 g/L 溶液,喷治2~3次。
2.2.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47个水功能区中,省级水功能区23个,苏州市级水功能区14个,张家港市水功能区10个,其中列入省级、市级水功能区划的河流纳污能力执行规定的指标值,其余的执行《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纳污能力指标值。
棉花红粉病又称棉铃红粉病。该病主要侵害棉铃,通常在病铃上遍布粉红色绒状物,厚且紧密。在空气潮湿条件下,变成白色绒状物,导致棉铃不能开裂,纤维粘结成僵瓣。
2.2.2防治方法
(1)施足底肥,适量施用苗肥,重视施用蕾肥、花铃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徒长,增强植株抗病力;(2)保持棉田清洁,拔除杂草,减少菌源和中间宿主,发现病铃及时摘除;(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保持棉田排水畅通,防止湿气弥漫,减少发病;(4)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 g/L 溶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1∶200倍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1.25~1.43 g/L 溶液,或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41.6%保铃丰)的3.3 g/L 溶液,用药液量为1500 kg/hm2,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2.3.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铃疫病又称雨湿铃。在多雨潮湿时,棉铃表面有白色霜霉状物,青铃染病菌后,易腐烂脱落或成为僵铃。病菌常随流水传播,田间积水过多时,病情更重。
2.3.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病枝、烂叶,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蔓延;(3)如有发病,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43 g/L 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25 g/L 溶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86~3.33 g/L 溶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67 g/L 溶液,隔10天左右喷施1次,喷施2~3次。
2.4.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花白霉病发病初期在单个叶脉网间有白斑,后成为不规则形,叶片正面的病斑多为浅绿色至黄绿色,叶片背面有白霜状的分生孢子,严重可导致病叶干枯脱落。多雨高湿或气温在25~30℃时有利于发病。
2.4.2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2)清除田间病残体(深埋或沤肥);(3)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0.67 g/L 溶液或360 g/L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700倍液,隔7~10天喷施1次。
2.5.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该病属于维管束病害,为害棉花各个时期。苗期染病导致子叶或真叶叶脉变黄、萎蔫下垂、变褐枯死等。成株期染病导致叶片呈深绿变厚、不平整,棉株自上而下枯萎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2.5.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2)棉花与禾本科植物轮作;(3)棉种用浓硫酸脱绒;(4)及时清除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以减少菌源。
2.6.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铃虫多以幼虫取食嫩叶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棉蕾时,导致后苞叶张开变黄,蕾外有粒状粪便,蕾苞叶张开变成黄褐色,为害2~3天后蕾脱落。
2.6.2防治方法
(1)种植抗虫品种;(2)使用高压汞灯,每hm2安装15盏300 W高压汞灯,在灯正下方放置盛满水的大容器,水里撒适量柴油;(3)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用高度白酒125 g、水250 g、红糖400 g,食醋500 g,混合均匀,制成糖醋诱液,放入盆中,悬于离地1 m高的位置诱杀棉铃虫成虫,每hm2设置45~75个诱杀点;(4)喷施生物性农药,用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1.8 kg/hm2,或8000 IU/μL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3000~4500 mL/hm2,或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750~900 mg/hm2兑水之后进行均匀喷施,可以减少棉铃虫为害[3]。
2.7.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根蚜在棉花主根附近吸取棉花根系汁液,使受害主根及周边须根变细或枯萎、腐烂。植株地上部分叶片打蔫或枯萎下垂、叶色变暗,茎秆变红或嫩顶枯萎。
2.7.2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地边杂草;(2)实行棉田轮作换茬;(3)施药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kg/hm2拌土撒施;(4)灌根,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67 g/L 溶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0.33 g/L 溶液灌根。
2.8.1发生特点与为害症状
棉盲蝽主要为害棉花叶片、花蕾、幼果,刺吸幼嫩组织的汁液,造成叶片枯萎凋落,蕾铃脱落,生长点不再生长等后果。
2.8.2防治方法
(1)清理棉田及周边的杂草、枝叶;(2)使用400 g/L毒死蜱乳油750 m L /hm2、或45 g/L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 mL/hm2、或20%高氯·马乳油1125~1500 mL/hm2兑水600 kg/hm2喷雾防治。
传统的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的成分,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成为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深翻土壤,切断病虫的中间宿主或传播渠道,如条件允许,可以对土地实行轮作,播种前对种子消毒,注重田间管理,不给病虫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