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模
(贵州省锦屏县融媒体中心,贵州 锦屏 556799)
当前,不少基层媒体表示,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阻力之一是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近年来,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平台冲击,经济普遍处于下滑状态。特别是那些日常经费来源为自主营收的媒体,单靠自身能力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无法完成。这种情况在北方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尤为突出。纵观目前国内建设比较成功的融媒体中心,基本上都是以地方党委政府的财力支持为坚强保障。所以,充足的资金投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是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因素。
县级融媒体中心主要的功效就是引导和服务群众,将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同时为群众提供新闻、政务等综合服务,逐步创建起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民众连接的新型媒体平台,继而逐步打造相对科学的现代传播体系。但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资源整合以及多元化运营方面存在问题。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少媒体在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都存在队伍老化、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的情况。以笔者所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例,新闻一线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近5年因考取公务员或因工作需要调离的人员近50 人。此外,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全媒体记者、高端技术人才和产业营销人才严重匮乏,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有平台无人才、有项目无人才支持的窘境。因此培养和引进具有专业能力的全媒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具体主要表现为必要的平台联动以及内容整合不够深入,在此情况下信息共享的效率也会不断降低,影响了传播合力。当前阶段,多数县市的融媒体中心建设都是在传统媒体的改革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以县市广播电视台为重要主体来进行构建的。县级媒体改革的方向及目标缺少共识,另外,经费来源的缺失、设备的老化与人力等资源投入不足等都会影响融媒体中心作用发挥。
人才是媒体最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要支撑。所以,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要努力培养一批统筹大局、把握大势,勇于担当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又掌握新媒体、熟悉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要千方百计激活“人”的因素,实行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让人员流动起来,给予特殊政策,引进高端人才。业务人员要实行全面的业务能力培训计划,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反映群众意愿呼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就要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百姓、关注民生等当作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作群众的行动指南。作为地方媒体,应准确领会并积极传播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并以积极昂扬的姿态,主动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最权威、最准确、最全面、最及时的政治、经济资讯,从而引领受众并被受众喜爱。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以全社会关注支持为前提,要千方百计争取地区优质资源配置,让融媒体中心在运行之初就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不少地区的党委政府都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解决历史债务,捋顺体制机制,支持发展多元产业,“扶上马、送一程”。例如,个别地区将城市户外广告、地铁广告等资源全部无偿交给融媒体中心运营;还有一些城市,要求全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与融媒体中心对接,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户外大屏、路牌广告等公共资源统一交给融媒体中心运营管理。事实上,把优质公共资源配给党媒,不仅是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支持,也会使党的舆论引导力、宣传力进一步增强。
新闻媒体和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无论是节目还是栏目,无论是撰稿还是视频制作,无论是活动策划还是具体执行,集中体现在创新创造上,要有量更要有质,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很难长时期调动积极性。一些成功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案例,基本都制定了绩效奖励制度,引导从业人员多快好地干工作。像南方发达地区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完全突破了地区事业单位工资限制,十分优厚。此外,要优化细化考核评估体系,完善绩效分配体系和奖励政策,坚持业绩导向,薪酬向一线岗位倾斜、向采编岗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解决苦乐不均、薪酬不均等一系列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当代基层媒体人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认识到媒体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并把握媒体融合的本质及规律,从而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切实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好、运行好,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