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疫情,从拒绝野味开始

2021-11-26 17:00:21刘国信
养猪 2021年1期
关键词:野味陋习野生动物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晋城 048100)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流行,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给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初步研究发现,引起该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蝙蝠,而中间宿主更多地指向了穿山甲等野生动物。2003年的SARS(俗称“非典”),就是因为滥食果子狸而引发,今天世人再次为自己的食野陋习买单,教训极其惨痛,更需要全面认真、深刻的反思。

1 吃野陋习根深蒂固,畸形消费步入误区

曾几何时,由于物质匮乏,在乡野山间,普通的山民们长期存在捕食野生动物的习惯;而如今,虽然物质富足,但吃野食杂之风在一些地方又盛行开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吃。而一些所谓的高端消费人群,更将吃野视为一种“品质”,一种“时尚”。把“物以稀为贵”作为生活信条,一厢情愿地将“罕见”“稀有”与“珍贵”画上等号,觉得把野生动物纳入口中可以彰显地位、标榜身价,甚至四处炫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征服欲。其实,对这些饕餮之徒而言,贪吃野味,吃出的不是品味,而是愚昧。

还有一些人表面注重保健养生,实则步入消费误区。如今,人类的食物来源已经极其丰富,根本没必要靠野生动物来果腹谋生。但问题是,某些传说深入人心,一些人坚信野味具有强大的滋补功效甚至神奇的药用价值,为此一掷千金还乐此不疲。其实,野生动物并不具有营养优势,比如熊掌虽然脂肪丰富,其中含有较多的平滑肌和胶原蛋白,但羊筋、牛筋、鸭掌、鸡腱、猪蹄等食物中,也含有同样成分。营养学家曾将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主要指标上相差无几,所以说通过食用野味来滋补身体大可不必。

2 频繁接触、食用野生动物,存在巨大风险隐患

现在的家养动物是经过长期驯化而来,在饲养过程中给予了良好的管理和防疫,其产品上市还要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而野生动物与其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之中很多来路不明,生存环境恶劣,更谈不上防疫检疫,很可能是隐性带毒者,人们频繁接触、食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因此,无论是猎奇还是求鲜,吃野味都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2003年暴发的SARS源于中华菊头蝠,中华菊头蝠把SARS病毒传染给了果子狸,一些人食用携带病毒的果子狸,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就有了那场人人惊骇的“非典”之灾。事实上,野生动物就是自然疫源地中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是许多疾病的主要来源,目前已知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来源于野生动物。

对于某些野生动物来说,它们有的本身就携带众多的病原体,同时又是许多微生物的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比如蝙蝠、穿山甲、青蛙、蛇、刺猬、蜥蜴、鼠,等等。研究发现,一只蝙蝠身上就有上百种微生物,虽然对其本身不致病,但对其他动物危害极大。事实上,正是人类乱捕滥食野生动物的恶习,导致病毒跨物种传播,成为新型疫病在人间暴发流行的根源,其对人类的攻击可谓“刀刀见血”,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

乱捕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不利于维护自然界食物链的平衡,容易导致其他生物的退化、灭绝或暴发性繁衍,而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就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而我们中间还有很多人,出于无知或愚昧,对野生动物存在的意义不以为然,对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漠不关心,也就觉得对其保护没必要、无所谓。

近年来,虽然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话题近乎妇孺皆知,但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食用是野生动物非法买卖最根本的驱动力。为了牟取暴利,盗猎者想方设法撒网诱捕或下套捕获或残酷虐杀屡见不鲜;在一些地方已形成了猎杀、收购、贩运、滥食等一整套利益链,乱捕滥食成风,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者大有人在。因此,在好食野味的背后,是缺意识、缺常识、缺公德,多陋习也多畸形观念,是不遵守自然规则、藐视自然的表现。这种陋习背离健康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3 全方位治理,拒绝野味上餐桌

长期以来,针对猎杀、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不管是执法还是舆论关注上,焦点大多集中在链条的前几个环节,即捕杀、贩卖及经营,而对整个链条末端的食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治手段,许多人认为贪食野味仅是个人喜好,别人管不着。因此,淡化旧的野生动物资源利用观,弥补与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非法交易与食用野生动物全部纳入刑责,对于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管住贪婪的舌头,减少血腥的杀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世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长期存在的食野陋习,禁食野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共识。据悉,为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源头控制,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出台了《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该《决定》,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食用的野生动物,必须严格禁止;同时,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对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适用畜牧法的规定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决定》规定,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未被列入禁食范围,将继续按照渔业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其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中华鳖、乌龟等不在禁食名录中。

据悉,为了全面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修订后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该《目录》首次明确了家养畜禽种类33种,包括其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配套系。其中,传统畜禽17种,分别为猪、普通牛、瘤牛、水牛、牦牛、大额牛、绵羊、山羊、马、驴、骆驼、兔、鸡、鸭、鹅、鸽、鹌鹑;特种畜禽16种,分别为梅花鹿、马鹿、驯鹿、羊驼、火鸡、珍珠鸡、雉鸡、鹧鸪、番鸭、绿头鸭、鸵鸟、鸸鹋、水貂(非食用)、银狐(非食用)、北极狐(非食用)、貉(非食用)。《目录》属于畜禽养殖的正面清单,列入《目录》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管理,可以继续养殖;《目录》中没有载明的将被裁撤,不能继续养殖,而为了保证养殖户的利益,会有一定的补贴费用,来弥补养殖户由此造成的损失。

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录》所列畜禽遗传资源是城乡居民重要农畜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2019年,我国肉类、禽蛋、牛奶总产量分别达到7 649万吨、3 309万吨、3 201万吨,肉类及禽蛋总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总产值近3万亿元,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目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和畜牧法规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准确把握畜禽范围,规范畜牧业监督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据了解,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在2016年作过一次修订,确立了“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从猎捕、交易、利用、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各个环节作了规范,修改的法律实施后,野生动物的保护状况有所好转,但从各方面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进一步补充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短板和弱项,扩大法律调整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启动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工作。

已有的经验证明,保护野生动物光靠严刑峻法并不够,还需要有效的法律普及、知识教育、意识增强和道德提升,只有形成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社会氛围,才能彻底改变陋习,进而使保护野生动物变为自觉行动。只有多管齐下、全方位出击,才能真正切断利益链,为野生动物构筑起最强大的保护伞,进而杜绝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从源头控制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与危机。

雨果曾言:“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此时此刻,放过野生动物就是放过我们自己,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已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野味陋习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野味留给客人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0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3:12
野味千万不要再吃了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8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7:02
那些年,野味带来的病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炒楼陋习
故事林(2009年17期)2009-11-26 09:17:38
育儿陋习
故事林(2009年19期)2009-05-14 15: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