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非遗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

2021-11-26 16:04
民俗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艺资格遗产

何 彬 马 文

2021年3月,中国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更新,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内的37个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此,人们发表了很多看法和意见。笔者常年在日本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也一直担任与非遗相关的民俗学教学及文部省审查认可的“学艺员”(1)“学艺员”(gakugeiin/curator),在日本是一种国家资格,在博物馆系统正式工作时需要有这个资格,要求有资格者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资格获得方式有两个途径:一是参加国家考试考取,二是读大学时履修该大学按照文化厅和文部省要求开设的相关课程和实习后取得学分和资格。资格课程的教学,因此,本文将从概观日本高校非遗教育及反思的角度出发,综述日本有关学科的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近年的变化(2)日本大学的“学科”规模大小不同,有的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系”,有的只是一个“专业”,本文提及的“学科”,多是这两个意思。本文所有课程资料均来自于相关大学及院系的官网,不再一一加注。,以探讨我国高校非遗教育学科和教育课程的构建。

一、《文化财保护法》与《博物馆法》

日语汉字的“文化财”多被翻译成文化遗产,但两个词不能完全等同。以下基本用日语汉字文化财表述。负责制定《文化财保护法》的日本文化厅把文化财定义为:“文化财是在漫长历史中生长、发育,被保存延续至今的贵重的国民财产”。《文化财保护法》于1950年5月颁布,属于世界上较早用法律形式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这部保护法出台的契机,是一年前奈良的法隆寺里金堂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被奉为国宝的绘于7世纪末的12面佛教壁画。《文化财保护法》出台后不断根据世情需要修改和补充,2019年6月10日公布的是最新修改版,共有十三章和附则,各章下面还分设若干“节”、其下设“款”。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的很多细类接近当下的非遗概念,但由于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制订的年代较早,其概念和指代对象并不完全等同于日后形成的世界范围的文化遗产概念和范畴,但仍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值。

根据《文化财保护法》各章节明确指定的对象,可知日本的“文化财”有以下几个类别:有形文化财(建造物、工艺美术品、绘画、雕刻、工艺品、笔迹及典籍、古文书、考古资料、历史资料)、无形文化财(演剧、音乐、工艺技术等)、民俗文化财(包括有形民俗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3)无形民俗文化财指的是与衣食住、生业、信仰、年中行事相关的风俗习惯、民俗艺能、民俗技术,其所使用的服装、器具、家屋等属于有形民俗文化财。两类)、纪念物(遗迹、名胜、动物、植物、地质矿物)、文化性景观(当地人们的生活或生业以及依当地风土而形成的景观地、梯田、里山、水渠等)、传统建筑物群(宿场町、城下町、农村渔村等)、文化财保存技术(保存文化财需要的材料或工具的制作、修理、修复技术等)、埋藏文化财(埋藏在地下的文化财)。

与《文化财保护法》紧密衔接的是《博物馆法》与“学艺员”制度。在《文化财保护法》颁布之前,1947年制订的《教育基本法》把博物馆定位在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机构”。各种形式的博物馆的责任是把受到保护、认定或指定的文化财通过陈列、演示等方式把文化财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讲述或展示给现代人,这是博物馆承担的社会教育的意义所在。为了与《社会教育法》配套,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1951年12月颁布了《博物馆法》以及博物馆职员资格的“学艺员”制度。

《博物馆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博物馆的教育性质,明确博物馆是从事收集并展示历史、艺术、民俗、产业和自然科学的相关资料的机构。博物馆是将这些资料在确认其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提供给一般公众使用的、为提供教养和调查研究等而展开各种事业的机构。《博物馆法》明确规定除馆长外在博物馆工作的专业职员称为博物馆学艺员。学艺员的工作范围是负责资料收集、保管、陈列和调查研究及其他博物馆相关事业。博物馆在馆长、学艺员之外,可以设辅助学艺员及其他职员。在博物馆工作的学艺员的工作内容除了设计展览会、陈列和布展日常展览之外,还有展览前期的收集资料的田野作业和分析相关资料的研究工作。学艺员们负责去国外博物馆交流,有进修和参展的机会和责任。学艺员的工作和研究都与文化财的保护、保存和研究等直接、间接相关。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置于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机构之位,《博物馆法》则进一步明确正式职员的学艺员需要有国家资格。成为学艺员需要获得学艺员资格,博物馆法里规定获得这个国家级资格的获得有几个渠道:一是每年参加文化厅每年一次的学艺员资格国家考试;二是在大学学过2年,修得62学分以上、担任过三年以上辅助学艺员的人;三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履修了文部科学省规定的博物馆相关课程和学分、拿到学士学位的人。在大学学完四年,拿到规定数量的学分并参与一定的实习之后就可以拿到学艺员资格,因而获得在博物馆系统就职机会,被视为一个捷径。就这样,文化财保护和陈列、展示的工作与博物馆挂钩,获得博物馆正式职员的资格需要进入高校学习,形成了博物馆职员资格与大学有关教育的关系链。

日本博物馆法颁布之后,很多高校按照学艺员资格的需要调整和配套了相关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据2020年5月统计,日本全国现有高校795所(其中86所国立大学、94所公立大学、615所私立大学),而文化厅官网公布的2020年4月开讲学艺员课程的四年制高校有294所,其中国立大学56所,公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217所,设置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课程的大学占现有大学的近半数。而一般大学是多个院系、专业都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的。如果按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的专业计算,数量至少是大学数的3-4倍之多。各个院系在宣传自己时大多会挂一句:考入本校或本院系,可以拿到学艺员资格。足见学艺员资格是一个考生选择大学或院系的关注点。

据文化厅官网记载,取得学艺员资格的方法之一,是在大学修满文部省规定的有关博物馆课程的学分,拿到学士学位。具体学科课程和学分规定为:生涯学习论2学分;博物馆论2学分;博物馆经营论2学分;博物馆资料论2学分;博物馆资料保存论2学分;博物馆展示论2学分;博物馆教育论2学分;博物馆信息·媒体论2学分;博物馆实习3学分。

各大学遵照国家规定设置课程,突出本校特色尽量灵活多样地开设学艺员资格课程。有的设在历史系或考古学专业,很多设在文学院系但选修课包括数理化和生物、地理等课程。还有的大学直接跨学科,设置特别履修课程,培育学艺员的形式和专业多种多样。具体担任学艺员资格课程讲课的教员各自的研究课题不相同,讲课题目也因而各有特色。或突出地域研究或国外研究的特征,或偏重美术、雕刻或侧重民俗、演剧、口承文艺或考古、建筑史等。

例如东京都立大学文科开设的学艺员课程里,有民俗调查和民俗学特殊讲义课,授课内容包括外出田野调研、采访传承人、观察文化的传承变迁等。东京都立大学具体的学艺员资格需要履修的课程如下:必修课包括博物馆论A、B、博物馆资料论、自然博物馆学、美术馆资料论、博物馆经营论、博物馆信息论、博物馆资料保存论、博物馆展示论、博物馆教育论、终生学习概论Ⅰ、Ⅱ、博物馆实习Ⅰ、Ⅱ;选择必修课(4)日本高校的一种课程履修制度。不同于一般选修课程的可选可不选,“选择必修课”是学生选择自由度较高的履修方式,又是必须拿到一定学分的课程。在大学提供的每个“课程群”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需要的或是获得某些资格必须的课程。有些课程群提供有的课程群提供七八门或十几门课,学生则一般需要选取其中的两门或三门。包括文化史、美术史、考古学、自然科学史、民俗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实习选修课包括美术博物馆实习、民俗学实习、历史调查法、考古学实习、动物系统学野外实习、系统分类学实习、植物系统学野外实习、地理环境科学调查法Ⅰ、Ⅱ、Ⅲ、Ⅳ、Ⅴ。

自从1951年12月颁布的《博物馆法》里规定了“学艺员”制度和学艺员资格之后,高校陆续开设了学艺员资格的配套课程。整体上看已开设课程明显侧重收集、保存各种文化传统相关的物质资料或文字、或绘画、雕刻等形式的资料以及展示等博物馆的工作。

还要指出一点,日本的大学生有“资格履修”“资格储蓄”的倾向,以作为今后走入社会时的资本或改变生活方向时的备用资本。考入大学,在履修学分的同时可以取得多种资格,是该高校或专业的魅力之一。学艺员资格也是大学生们努力获取的资格之一。据资料统计和分析,每年拿到学艺员资格的人数不少,但是在博物馆类机构就职工作的人数并不多,除部分人用这个资格去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就职外,很多是资格储备了。很多学生都表示把学艺员资格考下后作为资格资本储蓄,留待日后需要时再用。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资格可以储蓄备用,也许这是学艺员课程常年履修学生不减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文化财学科与课程建构

前面指出,学艺员的工作接触的大多是文化财,学艺员资格课程讲授的内容很多也是与文化财收集、保护或研究相关。学艺员的系统教育课程为后来高校建构文化财学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方面和教学课程、教材和授课教员多角度的保障。也是日本高校在上个世纪末向开设文化财、文化遗产学科转向能够平稳实现的基础。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第一所大学里设置文化财专业(奈良大学,1976年),是应大学所在地古都奈良保护古寺院、古墓、古雕像等的人才需求。而后,1992年日本正式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日本各地的遗产检索遗产申报热潮急需懂得世界遗产登录、遗产保护和管理、运营的高层次人才。现有的学艺员资格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式的新需求。于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陆续有十几所四年制大学迅速开设了文化财或文化遗产专业,形成高校设置文化财专业热。

自1979年日本第一个文化财学科在奈良大学开设,至90年代后期,为适应社会和行政对能够承担申报、登录遗产、保护遗产的人才的需求,很多大学陆续追加开设文化财学科,很多大学学艺员资格课程被包容进新的学科。以下简要浏览日本高校文化财专业设置的历史和设置课程。

奈良大学1976年开设博物馆学艺员资格课程,1979年率先在文学部之下增设了文化财学科。奈良大学的官网上醒目地标识着本校拥有日本第一个文化财学科。据说这是日本第一个在高校设立的以文化财命名的专业。如果追溯日本高校建立文化财学科的历史从这里算,那已有45年历程了。这所第一个在四年制大学设立本科文化财课程的大学,要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理解文化财的基础,二年级要学习如何处理文化财资料和文化财专业知识,三年级学生需要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题目进入专业研究小组深入学习,四年级学生除了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外,要完成一部毕业论文。具体设置课程如下:必修科目,其中一年级有学问与社会、基础演习、文化财学研究法;二年级有考古学读讲、美术史读讲、史料学读讲、保存科学读讲、文化财演习;三年级有考古学实习、美术史实习、保存科学实习、考古学演习、美术史演习、史料学演习、保存科学演习;四年级主要是完成毕业论文。选修科目的年级组合比较复杂,这里统一排列在下面:A群有考古学概论、美术史概论、史料学概论、保存科学概论;B群有考古学特殊讲义、美术史特殊讲义、史料学特殊讲义、保存科学特殊讲义;C群有文化财信息学、文化财修景学、文化财分析学、文化财环境学、文化财修复学、先史考古学、历史考古学、世界考古学、东洋美术史、日本雕刻史、日本绘画史、文献史料学、建筑史;D有法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哲学概论、伦理学概论、宗教学概论、日本史、外国史。(5)A、B、C、D是奈良大学的选修课程群,各个大学的名称有所不同。

京都橘大学1997年在文学部下设除历史学科之外,专门设立了历史遗产学科,2002年研究生院历史学专业更名为历史学·文化财学专业。该大学明确该专业的设置目的:以日本和世界的物质遗产为对象,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被传承的意义,学习正确传达给后世的知识和保存方法,培养专业人才的分析能力和陈述讲解才能。该专业毕业后,可以获取博物馆学艺员的资格。

该大学历史学科下设三个专业:历史遗产学专业、考古学专业、美术工艺史专业。看该大学网站公布的2021年4月开始的教程,可知历史学科的教程结构。首先有考入历史学科的学生无论哪个专业都可以通修的必修课、通识课,此外还有为三个专业各自的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设置的对口履修课程。其中历史遗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培养从事遗产事业的专业人才。这个专业一年级有研究入门和历史遗产综合演习;二年级有历史遗产学基础和历史遗产学实习;三年级有历史遗产学演习和历史遗产学实习;四年级有历史遗产学演习和毕业研究。而所有学生不分专业的前三年学的通识课,一年级有法学概论、政治学概论、哲学概论、伦理学概论、地理学概论、日本史概说、东洋史概说、西洋史概说、京都产业文化论、社会学概论、京都历史文化遗产等课程;二年级有经济学概论、宗教学概论、自然地理学、地志、人文地理学、近现代史特讲(日本)、日本史特讲、世界史特讲(东亚史、中亚史、西亚史)等课程;三年级有世界史特讲(欧洲史、美国史)近现代史特讲、京都观光论、京都产业文化论、京都综合演习。

而历史遗产学专业的选择必修课,一年级有日本美术史、东洋美术史、西洋美术史、文化财行政论、民俗学、文化遗产学、世界遗产论;二年级有考古学研究、建筑遗产研究、历史遗产研究、文献史料学、文化交流史特讲、历史遗产调查实习、工艺美术史研究;三年级有遗产信息演习、古文书学、出土文字资料论、古都学、保存科学、木简·金石文学、考古学研究;四年级有遗产信息演习、地域文化论、建筑遗产研究、遗产环境论。

广岛大学是日本第一家在一个专业里可同时履修佛教美术、工艺品、建筑、史迹、名胜等课程的大学。该大学1997年在文学部下新设了“文化财学”专业,学生在这里可以学习古建筑、佛教美术(绘画、雕刻)、绘卷、工艺品(金工、漆工、织染、陶瓷、刀剑、甲胄)、史迹名胜等课程。

鹤见大学文学部文化财学科设立于1998年4月。文化财学科除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外,还有设有实习科目。本科生必修课程有基础概论、文化财研究法、地理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博物馆概论、博物馆经营论、历史资料讲读。专业选修课程有文化财系列、文化财科学、文化财论1(遗迹、史迹)、文化财论2(日本的金工史、镜、刀剑等)、文化财论3(佛像的技法、材料与佛师)、文化财论4(博物馆的展示和保存史料)、文化财论5(漆工艺概说、从绳文时代到修复)、文化财论6(文化财保护现场人的讲述、校外博物馆实习)。2002年开始,鹤见大学又开设了文化财学专业的研究生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

德岛文理大学文学部只有三个学科:文化财学科、日本文学科、英语英美文化学科。文化财学科设置于1998年,主要课程有考古学、建筑史、地理学、美术史和文化财演习、博物馆实习等。

大正大学的文化财及考古学专业设在文学部的历史学科之下,具体设置时间没有明示,按文学部设置历史推测,可能是在2003年文学部改组重建之后。进入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文化财、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并可取得学艺员资格。据该大学网站介绍,文化财及考古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是博物馆、美术馆、资料馆的学艺员,文化财修复和调查机构,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员或相关教育机构,文化财保护方面的公务员,观光旅游机构或媒体、出版社等。

花园大学2008年4月在文学部里面新设了文化遗产学科,在这个学科里开设了考古学、美术史学、民俗学、地域文化、日本史和世界史、信息史学、博物馆学等课程。文化遗产学科专业的学生必修课需要修满40学分,选修课需要获得36学分才能毕业。该大学的课程强调与日本史学科的关联,可以考取博物馆学艺员、图书馆司书资格。该大学网站显示2016年以后不再招生。文学部(佛教学科、日本史学科、日本文学科)和福祉学部(社会福祉学科、临床心理学科、儿童福祉学科)各个专业都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也说明学艺员需要多学科知识。具体课程如下:必修科目有文化遗产学总论、文化遗产学基础演习、文化遗产学研究入门演习、文化遗产学演习A、文化遗产学演习B、毕业论文;必修选学科目有考古学概论、考古学研究、考古学实习、民俗学概论、民俗学研究、民俗学实习、美术史学概论、美术史学研究、美术史实习、信息史学概论、信息史学研究、信息史学实习、佛教考古学、佛教民俗学、佛教美术史、京都学概论;选修课有博物馆概论、博物馆经营论、博物馆资料论、日本禅宗史等。该大学的课程强调与日本史学科的关联,可以考取博物馆学艺员、图书馆司书资格。

別府大学2009年增设文化财学科,设在文学部下。文化财学科学生们一、二年级学习文学部其他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有关文化遗产的专业课程。三年级课程包括环境历史学专门演习、博物馆实习、美术工艺论、历史地理、人类学总论的、博物馆资料论、博物馆信息论、博物馆经营论、环境历史学文化遗产学实习(村落遗迹调查法、民俗学调查法)、民俗学特讲、环境史学特讲。四年级课程包括地方行政论、地方自治论、毕业演习(环境历史学、文化遗产学、传统修复方法)、观光地理学和毕业论文。

关西大学文学部的文化遗产学与日本史共同构成一个专业。这个专业以培养学生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以及传承至今的传统仪礼和习俗的发掘、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文化遗产学科讲授日高本和世界的文化遗产,学习各地保存至今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

龙谷大学文学部的历史学科2016年4月新设了文化遗产学专业,目的是培养可以承担寺院及佛像等文化财的调研并能参与保护保存事业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去向是博物馆就职做学艺员或行政部门的教育委员会等。开设的课程有:文化财行政特论、文化遗产学演习、博物馆实习等。此外还有考古发掘、博物馆学、美术史学等课程。作为设在京都的大学,课程关注寺院佛像保护等。

东北工艺工科大学是日本少见的开设历史遗产学科的工科大学。除了考古、历史和民俗学知识和实习之外,还设有文化遗产运营课程。该课程以“学自地域,支援地域”为目标,一年级要理解该地域状况,二年级要学会调研,三年级担当调查研究的主体,四年级深化研究并用毕业论文、毕业展览的方式表述各自的研究结果。

以上例举的是设置文化财或文化遗产本科生课程的大学之事例,有些大学在开设本科文化遗产类专业数年后,接着又增设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以下几所大学直接开设文化遗产专业研究生课程:

2000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开设了“文化资源学专业”硕士课程,2015年整合为文化资源学和文化经营学两个学科。东京大学不用“文化财”“文化遗产”等固定概念、固语词汇,而用“文化资源学”(Cultural Resources Studies)命名该专业,意义在于着眼未来,面向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研究范围。硕士生毕业后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或就职。就职方向有财团、基金会、各地的美术馆、艺术中心、博物馆、地方公务员等。此外,该专业还接受对口机构或组织的在职人员考研。据该专业的官网介绍,所谓已经入学的由对口的在职人员考入的“社会人硕士”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国会图书馆,横滨美术馆,奈良县立美术馆,高知县立美术馆,横滨市役所,东京都厅,镰仓市役所,藤冈市役所,小学馆、凸版印刷、集英社等出版社,等等。这显示出研究生层次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需求具有高度对口性。

筑波大学人间综合研究科于2003年开设了“世界文化遗产学”硕士课程和博士課程,目的是通过实施与保护遗产相关的众多领域的课程教育,培养一批能担当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专业人士。世界文化遗产学专业下分设“国际遗产学”“遗产评价与保存”“遗产运营与规划”三个小专业。担当这个专业教学的教员们本身的研究题目包括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世界考古、美术史、观光地理学、景观生态保存、旅游开发等。2020年度(6)日本的行政、财政和大学新学期入学都按照“年度”推进,具体为每年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世界文化遗产学硕士课程包括世界遗产论、世界遗产特别演习、世界遗产特别研究、文化遗产论、文化遗产演习、自然遗产论、世界遗产特别讲义、世界遗产学实习、国际遗产论、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与国际合作、世界遗产与市民参加、世界遗产与持续可能性、国际机构的作用、国际条约论、世界遗产演习、建筑遗产论、建筑遗产演习、美术遗产论、美术遗产演习、保存科学概论、保存科学演习、遗产整理计划论、遗产整理计划演习、文化景观论、遗产观光论、规划演习、解说概论。2020年度世界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在上述所有硕士课程相同名称的课程外,还添加了宗教论、无形遗产论、遗产保护行政论、世界遗产学实习课程。

帝京大学文学研究科与日本史并列设置了文化财学科。除史学课程之外设地理学、民俗学、地域比较史等课程,然后还有实习科目。2020年的具体课程包括历史和文化财学的方法论、综合研究、比较地域学方法论、多摩地域学序说(7)帝京大学校址在东京西部郊区,位于被称作“多摩地域”的地区,说明该大学的文化财专业课程设置关注校园周边地域的研究。、日本古代中世史研究、日本近世近代史研究、日本现代史研究、日本古代资料学演习、日本古文书学演习、日本近现代史料论演习、美术史研究、美术史演习、先史考古学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比较考古学研究、文化财科学、先古考古学演习、历史考古学演习、外国考古学演习、文化财科学演习、考古学综合演习、文化财科学实习、地理学研究、民俗学研究、亚洲地域比较史研究、美洲地域比较史研究、比较思想史论、日本思想史演习。

设置于上世纪50年代初并实施了几十年的日本高校学艺员资格课程的结果,是日本高校培养出既掌握相关知识和资格,又具备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博物馆或其他保存保护各类文化遗产技能的人员。系统化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成为20世纪90年代大批建构文化财学科的坚实的高校的教学基础。政府《社会教育法》《博物馆法》《文化财保护法》的连续制定和实施,使保护传统文化、传统美术、艺术以及培育专业人才这些重要事项在法规和构建教育学科的层次上相互衔接,当下日本高校的学艺员资格课程和文化遗产教育也仍然呈环环相扣、相互链接之势,与上述几个法令相关。

三、日本高校文化财学科建构的特点及反思

以下,对上述日本高校的学艺员教程和非遗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做简要回顾并做若干反思。

(一)文化财保护与高校教育结合,注重与博物馆和在地的关联

日本高校教育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调节课程设置或学科的建构,这从前述博物馆法颁布后各个高校的学艺员资格课程建构的历史可以获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本国各类遗产的保护和申报的关注度加大,对相关的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度相应提高。高校又在学艺员课程的基础上扩展出文化财专业教育,大学生们在文化财学科里学习各类文化财保护现场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同时取得学艺员资格。

日本高校文化财学科的设置,最初出现在留存大量古寺院、古建筑、各类遗迹和雕刻、典籍类较多的奈良的大学并非偶然,社会的需求促进了高校调整学科和课程构建。位于京都的几所公立、私立大学在90年代先后成立了文化财学科或文化遗产专业。继1979年奈良大学之后,1997年京都橘大学设立历史遗产学科,同样位于京都的花园大学2008年4月在文学部里新设了文化遗产学科。选修课程的佛教考古学、佛教民俗学、佛教美术史以及京都学概论,都是密切结合所在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位于京都市的龙谷大学于2016年新设历史学科文化遗产学专业,目的是培养可以承担寺院及佛像等文化财的调研并能参与文化财保护、保存事业的专业人才。作为设在古都的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艺员课程和文化财专业都十分注重学以致用,课程设置上除一般历史课程之外,偏重关注古迹保存、寺院佛像保护等。重视有形文化财即物质文化遗产的倾向,与京都的古迹、遗迹多、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知识技能人员有关。奈良、京都的高校建立的文化财、文化遗产学科较多,反映了该地区对这类人员的需求度高。

虽然中日两国国情不同,但文化遗产的陈列与展演的技能无疑是从事非遗研究人员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日本的高校文化财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可以作为我国非遗保护以多种形式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的参考。高校的非遗教学课程可以导入部分博物馆展示等知识,笔者认为或许我国的大学非遗课程暂不需要太多的博物馆论课程。

高校对口培养当地和周边地区需要的人才,保证专业人员毕业后的出路,是高等教育与在地需求结合的可参考做法。顺应社会需求及时调节大学学科建构,以资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满足时代和社会所需。高校培育非遗人才,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的应对性和可调整、补充或者置换的机制。

京都橘大学1997年设置的历史遗产学科的课程中,有京都产业文化论,京都历史文化遗产、京都观光论以及京都综合演习课程,而京都的花园大学开设京都学概论课,这都表现出课程设置对大学所在地古文化的关注和为当地培养人才的明确目标。可以参照京都学等有关的课程,设置大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地方学”课程,以资遗产保护理论与在地文化的保护或研究实践结合。

(二)课程设置着眼于培养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日本的博物馆有各种形式和形态,综合性的如历史博物馆、某省某市博物馆;单项的如自行车博物馆、茶叶博物馆、酱油博物馆、拉面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天文博物馆,或某某类艺术馆、某某个人或财团美术馆、某某个人文学馆等等。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对学艺员的知识结构和擅长的研究课题的要求也多种多样,需要学艺员具备文科、理科、工科等各种不同的能力和知识。《文化财保护法》的对象包括极广,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是多角度、多学科的。对大学文科专业学艺员进行的文化财课程教育,史学和民俗学科的课程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又不是唯一的教育课程。工科或理科出身的学艺员更多在文物管理和实施具体文化遗产保护时发挥其理科或工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美术院系学生的美术史、艺术史知识和保护艺术遗产的技能也会在古雕像等工艺类、美术类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时发挥作用,这也是理科工科学生也可取得学艺员资格的理由之一。

遗产保护需要拥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不是某一个固有的专业或学科可以完全包容的,大学的非遗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多样性,如同一名称的课程每期开讲不同小题目,实施灵活多样的非遗教育等。

社会要求非遗人才具有多方面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处理问题、修改或制定政策的能力,因此本科生阶段不宜过于单独深入学习某一个专业。根据国情和学科特长可调节偏重度,以某一学科为主导入其他学科课程,实施综合教育,以培育多功能型人才。如果课程设置分主科、副科,或课程多样化、复层建构,本科生在各自的专业里(如物理、化学、历史、艺术、宗教、民俗等)学习两年,三、四年级专攻文化遗产专业。这样可以保证生源来自多种学科和专业,以培养拥有不同基础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回答社会的广视角的遗产保护人才需求。

(三)非遗人才培养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

前述的许多设置了本科文化财专业的大学,日后多增设了研究生院。如奈良大学1976年第一个开设大学的学艺员资格课程,1979年在文学部之下增设文化财学科即本科生文化财专业课程。15年后的1993年,在前述日本正式加入公约的第二年增设了“文化财史料学”专业硕士课程,1995又增设“文化财史料学“专业博士课程。鹤见大学文学部文化财本科课程设立于1998年4月,四年后2002年开设了文化财学专业研究生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大阪大谷大学2000年在文学部内设置了文化财学科的本科课程,四年后增设了文化财学科硕士课程、博士课程。此外,別府大学文学部2009年增设的文化财学科,于10年后的2019年改为文化遗产学专业,用名称更直接表现该专业的现代化性质。

也有发生逆向变化的事例。如花园大学的文化遗产学科设立于2008年,而现在该大学官网上不加任何解释地标着“2016年文化遗产学科停止招生”一行字。大阪大谷大学2000年在文学部设置了文化财学科,2004年增设文学科文化财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之后,2014年本科文化财专业改称为历史文化学科,2018年研究生文化财专业改名为历史文化学专业。曾经独立的文化财专业重新回归到历史学科之内。类似的文化财专业独立设置数年之后再次编入文学或历史等专业内的事例还有一些,这里不一一例举。

从某种意义看,这说明单纯的文化遗产本科教育潜藏着生源不足、对毕业生需求量不高等负性因素。日本高校的文化财和非遗专业的独立或转型的成功和失败事例也告诉我们,高校的某个专业完全单独承担培养非遗人才似乎不是最佳形式,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复合型多功能的非遗人才。

筑波大学和东京大学、帝京大学直接构建研究生层次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以新思维培养新一代遗产研究人才,这样的回应社会新需求而开拓更高教育层次、逐步提升培养水准的尝试,提示了今后的方向。筑波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只开设硕士、博士课程,用英语日语双语教学,“国际遗产学”“遗产评价与保存”“遗产运营与规划”的专业名称直接道明学习的目的和成为什么人才。前面罗列的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也多是接轨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感觉直接培养把握世界遗产登录、保护动向的高层次人才应该是今后的优先目标。

东京大学文化资源学专业没有本科课程,只设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该专业的生源,来自“社会人”学生即在职的社会人。硕士研究生来自的工作单位有各类图书馆、各地市役所、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等。这里培养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和需求单位具有高度对口性。参考东京大学的做法,对口培养从事非遗保护保存和研究的在职人员也是一个可行方向,即保证生源,也保证学生毕业后回到第一线,及时地学能所用。

高校设置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参与培养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形势所求、势在必行。但如何“行”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还需要缜密的探讨。当然,在实行过程中参考他国的经验教训,边“行”边修改或调整也不失是一种方法。希望本文给我国“且行且完善”地构建非遗教育的过程提供一些参照。

猜你喜欢
学艺资格遗产
资格、应得还是权利?——评诺奇克的资格正义
遗产怎么分
小熊学艺
千万遗产
郑人学艺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老虎学艺
背叛的资格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