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泉州南音在中国的重大历史性进步(1949年至今)

2021-11-26 12:38王一壬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音乐

王一壬

一、泉州南音“申遗”成功

“泉州南音”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南音起源于唐宋,在元明时期得以发展,至清朝发展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以下是不同学者对“泉州南音”做过的说明,例如周晓凡将“泉州南音”形容为,“一种以泉州方言演唱的古老音乐,并且带有闽南地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又称南曲、弦管、南乐等。它来自与中原地区的古代音乐,立足于泉州地区,后又在闽南地区、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区域流行,是中国目前现有的最具活力的古代音乐体系之一。泉州南音所特有的工尺谱及其润腔自成一派、其独特的演唱(奏)形式、独特的乐器及演奏、采用古代泉州地区的方言来演唱等方式有着独特的特质并兼容着传统的内涵。①”再如王珊所理解的“泉州南音”指的是“采用泉腔演唱的,在闽南的泉州、厦门和漳州地区广泛流行,甚至在东南亚及台湾地区存在的闽南华裔聚集地也十分盛行的一个古老乐种,也是我国传统古代音乐文化中保存的最为完整和丰富的乐种之一。②”

(一)国家政府的扶持

在民国时期,南音社团也会举办的一些活动,但是南音的音乐人们通过这些活动的收入很低,时常入不敷出。而在传播方面,南音也只能局限于在民间的一些茶馆中爱好者们的自娱自乐。1949年前,泉州南音没有官方的社团,曾一度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渐改变对于文化事业的态度,积极引导提倡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鉴于此,泉州南音成为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于1952年,泉州市政府组建第一支南音文化团体——南音研究社,1960年,成立泉州民间乐团,并编印《南音曲集》、《新南曲选集》等。至此,南音的演出形式才逐渐走上专业性的表演正轨,并且将南音的研究者纳入到了国家编制,南音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这也为其进一步的发展传承提供了保障。但受到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自1966年起南音乐团组织的活动一度中断。但在1985年,泉州民间乐团正式更名为泉州南音乐团恢复了正常的演出。综上所述,国家政府通过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以保证南音传承工作的顺利展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南音“申遗”成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大环境下,2002年5月泉州南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9月30日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在第四次会议中经过讨论和审议批准了“泉州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南音“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对于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南音艺术在如今展开了新的篇章。现在南音相关活动也日益增多,泉州的南音阁、文庙等地的晚上都经常有免费的表演活动供民众欣赏,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南音传承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南音这一传统艺术在现如今也能得以长足的发展。

二、专业科系的建立与南音课程设置

在整个南音文化的历史传承阶段中,主要形式为在馆阁中南音乐人的“口传心授”,这种传播过程就使得南音的发展与教学,只能依托社团组织的传播和传承。南音不仅局限于在闽南地区的传播,它的教学甚至已经在港澳台地区,乃至海外开展,这也培养了许多可以推动南音的传承与发展的出色人才。然而,这些主要以实践为主,重技艺的人才也使得南音的教学受到了某些局限。

(一)专业科系的建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已经逐渐发展以学校教育为主流。南音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依靠政府及专业团体的支持。因此早在1990年,泉州市政府就下发了文件,提出要推广南音教学,并在泉州市中小学音乐课本有所提及,还举办中小学南音比赛活动。泉州师范学院在2003年首次设立了有南音研究方向的音乐学本科专业;于2010年还成立了泉州南音学院;泉州师院还因为其南音方向的突出的办学成绩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使得泉州师院成为首批拥有硕士专业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之一。这一创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为南音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师资,使南音培养“从娃娃抓起”成为现实,并为南音的高层次文化传播奠定了人力基础。

(二)南音课程设置

在中小学南音课程的开设方面,主要以普通课和南音兴趣小组为主。南音兴趣小组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培养南音爱好者,进行重点教学,参加比赛等。如泉州西隅中心小学主要安排了以唱学为主的南音课程,并且由任课教师在每学期结束进行一次考核。另外还因材施教的针对南音重点学生开展兴趣班教育,为他们成立校南音艺术团,并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比赛,进行学习交流。而其他学校的南音课程,如培元中学和现代中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较为相似,分别有普通班授课和兴趣小组课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前者以南音鉴赏和普及为主,主要采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南音的兴趣;后者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南音专业性人才,并为了这些人才日后可以进入专业的表演团队或考入设有南音专业的大学。它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学习南音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一定的南音教学能力。并聘请了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教学讲座,如:乔建中、王耀华、郑长铃等。这使得南音教育传承从过去的民间“口传心授”教学逐渐纳入专业化教学轨道,并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为南音的后续教育及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专业团体的组建与国际演出活动

早在1949年以前,就有南音文化发展的痕迹,在厦门、安溪、南安、晋江、泉州等地都流传着一些民间南音文化社团。那时的南音组织地区分布不均衡,内在质量不高,且乐社成员没有固定的收入,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家或侨胞捐赠,但这些组织深受人民群众的青睐,为南音提供了社会生产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60年成立了“泉州民间乐团”,该乐团的成立标志着南音展演的专业化、体制化。

(一)专业团体的组建

1960年,南音表演水平最高的乐团由泉州市文化局组建的泉州南音乐团为代表,在1985年,其改名为“泉州南音乐团”。经过了这50年的发展,乐团成员已从最初编制的20人增加至50人,知名成员如:马香缎、黄淑英、苏诗咏、杨双英、李白燕、庄丽芬等。除了乐团成员的教育培养,乐团还不断出版录制音像制品,形式多样,卡拉0K伴唱版、CD、VCD、DVD等各类音像都有录制,如:由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发行,泉州市文化局制作的《中国泉州南音指套·为君去时一纸相思》(第一辑)、《中国泉州南音四大名谱·百鸟归巢》(第二辑)、《中国泉州南音选曲·随君出来》(第三辑)等,这些都完整、系统地记载了泉州南音的指、曲、谱的表演特点。

(二)国际演出活动

乐团成立初期,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民族民间音乐创新基地③”,这不仅满足了国民的文化需求,还为南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演出形式主要有:基层演出、交流演出、接待演出、国际演出等。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南音艺术的发展,特别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南音社团由过去的传统民间艺术转变为专业的南音文化。1980年以后,随着首届“国际南音歌咏大赛”的举办,南音社团从传统区域性交流扩大到国际交流。之后,1985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之音”福建南音音乐会,2004年参与第37届国际传统音乐宴会表演,并在2004年去法国参加了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等。这些演出的成功举办,使南音在广大学者和观众中心中留下了良好印象,并称南音“格调高雅,旋律优美,风格柔婉”,也为泉州南音成功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研究机构的设立与相关学术成果

1949年前,南音活动还仅限于民间馆阁的自娱自乐,并未发现有关南音研究的专业研究所以及学术活动。由于表演艺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音乐理论素养,使得南音技艺和理论出现了脱节状态。1949年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先后设立了南安南音协会、福建艺术研究所、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南音中心、泉州市南音协会等。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南音传承积累了丰富知识,在推动南音及各类演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研究机构的设立

南音研究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有政府统管,如高等院校(泉州师范学院)、研究所(福建艺术研究所);另一种由政府发起组织的南音研究机构,如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南音中心、泉州市南音协会、南安南音协会等。为了更好的推进南音学术理论构建,这些协会还集结了各类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活动,如开展各种类型的会议和研讨会。在会议中,专家学者以南音为主题,从音乐学等角度进行发言交流。如国际会议:“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新加坡国际南音研讨会(2000)、2007两岸南音艺术研讨会(2007)等。

(二)相关学术成果

南音研究成果涉及多学科领域,内容丰富,包括:南音语言、文学、历史的研究(《对泉州南音历史源流的几点思考》袁静芳);南音保护、传承、传播的研究(《中国南音的保护和传承》王耀华);南音学校教育的研究(《关于高校设置南音专业的构想》王珊);南音唱腔、曲牌与旋律音调的研究(《福建传统音乐的旋律音调类别及其溯源》王耀华);南音器乐理论与演奏法的研究(《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黄忠钊);南音曲集与曲谱研究(《指谱大全》、《南曲选集》);南音舞蹈的研究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王耀华与刘春曙于1989年出版的《福建南音初探》,这是中国第一本论述泉州南音的理论著作。该书就南音本体进行分析,对其曲牌、曲名、唱腔、记谱法等都有所研究,不仅让人领略到南音的风格柔婉、格调优雅,还使人看到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乐种研究的重要性。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南音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动下,还出现了工乂谱输入软件并直译五线谱、简谱软件等新型科技研究领域。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南音的基本学术范式,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范式,还为广大学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保护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结 语

我国是南音的集中地和发祥地,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各类文化艺术事业也开始迎来了春天,政府开始出台相关的文化保护政策,这对于南音文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南音文化的发展也随着国家的提倡开始源源不断地进步着,有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1949年至今,南音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上,开始从民间社团的自娱自乐慢慢转变为专业群体化表演,表演形式也从传统馆阁“上四管”的形式发展到丰富多彩的南音新作。2012年和2018年,南音名角李白燕老师和南音演员庄丽芬先后获得中国曲艺牡丹江表演奖,这无疑是对南音艺术文化的肯定。在日常教学上,从传统的师徒制口传心授教学慢慢发展至兴趣班、职业学校的建立,甚至在高校设独立科系培养专业人才。在广大南音爱好者的努力下,南音的影响力已逐渐从闽南地域向全球扩散,并从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向专业化教学传承衍变。综上所述,南音文化的深层含义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的,保护和传承南音文化,这是摆在所有传统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 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

② 王珊.泉州南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3.

③ 王今生.南音——民族的艺术瑰宝[J].泉州南音艺术,1988,(03):10-11.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音乐
泉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