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昌置,梅映雪,刘建梅,罗仁发
(湄潭县果蔬工作站,贵州 湄潭 564100)
辣椒产业是贵州省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贵州省农业“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2019年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32.8万hm2,占全国辣椒种植面积(150万hm2)的21.87%,产量485万t,产值145亿元,产加销规模均居全国第1。黔北辣椒产业带是指遵义市辣椒产业示范带。遵义辣椒2019年种植13.33万hm2,产量160万t,产值60亿元,占全省产值的40.6%,是全省辣椒产加销最集中的示范区域。
“老干妈”以遵义辣椒(遵椒1号)为原料走向了全世界,贵州省果蔬工作站站长、业内专家张绍刚给遵义辣椒定位的是“香辣协调、品位温醇”。中国辣椒城坐落于遵义,遵义朝天椒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遵义正在打造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以实现供销全球的奋斗目标。从历史的角度,“遵义会议”让遵义成为了知名的红色城市,而今全产业链的辣椒产业让红色的遵义更加亮丽。
遵义辣椒的香味品质较好,很多加工企业用之做原料,其种植规模较大,对全国辣椒产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黔北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1.1 种植区域分布
黔北辣椒产业带集中分布在播州区2.33万hm2,绥阳县1.67万 hm2,湄潭县1.33万hm2,凤冈县1.07万hm2,正安县、道真县各0.86万hm2,汇川区、务川县、习水县各0.80万hm2,桐梓县、余庆县、新蒲新区各0.67万hm2,仁怀市、红花岗区、赤水市共0.80万hm2,形成13.33万hm2的黔北辣椒产业集中示范带。
1.1.2 品种布局情况及品种包容性
黔北辣椒产业带上,指形椒占比45%(干鲜两用型),线椒占比25%(鲜销为主,少量干制),圆形椒占比15%(泡椒为主,部分干制),菜椒占比5%(鲜销),其他占比10%(牛角椒、野山椒等)。黔北辣椒有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如湄潭县著名的泡椒品种“湄江明珠”是泡椒加工企业的最爱,绥阳县的“黄杨小米辣”“绥阳朝天椒1号”、播州区的“遵椒一号”,是油制辣椒加工企业的首选品种,这些地方优良品种稳定了黔北辣椒在全国辣椒产业的地位。
由于遵义辣椒品质受市场和消费者公认,很多辣椒品种被引种到遵义进行种植,部分品种表现优良,如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艳椒”系列(指形椒:艳椒425、艳椒435、艳椒408等),韩椒系列(指形椒:单身理想52、满天星等),博辣系列、辛香系列(线椒:博辣5号、辛香8号等),充分说明了遵义辣椒品种的包容性较强,只要具备丰产性好、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品质受市场欢迎等优势就可以在遵义推广种植。
黔北辣椒的加工企业众多,播州区有“老干妈”“贵三红”,湄潭县有“茯莹食品”“统之源”“野谷草”,绥阳县有“贵辣”“辣哈哈”等知名公司和品牌,产品涵盖油辣椒、辣椒酱、泡椒等领域。
全市拥有辣椒烘干生产线(平均日烘干量5 t/条以上)200余条,辣椒加工企业200余家,辣椒品牌商标30余个,已初步形成辣椒加工集群效应。
黔北辣椒加工企业满负荷生产,也只能加工现有规模总量的30%,60%通过鲜销到外省,10%经过干制从中国辣椒城销往全国。
黔北辣椒70%以上农户自行种植,市场随机收购;30%由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种植,统一组织销售或加工。黔北辣椒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育苗时间在1—3月进行,80%的区域集中在2月育苗。青椒在7月上市,红椒在8月上市,收获结束时间在10—11月。辣椒的种植及收获时间直接影响其产量和上市的优势。
黔北辣椒规模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3.33万hm2增加到2019年的13.33万hm2,平均667 m2产量从350 kg增加到800 kg,总产量从17.5万t增加到160万t,总产值从1.75亿元增加到60亿元。近10年来,辣椒产品未出现滞销情况,价格基本趋于稳定。
由于黔北特定的自然环境所孕育的辣椒产品具有独特的香辣风格,从气候看,黔北辣椒产地环境没有强光,从温湿度看,每年达35 ℃的天气不足5 d,相对湿度在整个辣椒生产季节均在60%~80%,而且丘陵、半高山、平坝相间,森林覆盖率在40%~60%,相同的品种在黔北种植,其纤维素含量大大提高,为29%~40%。黔北干辣椒制品辣度适中、香味十足,用它制成的调味品、加工成的油辣椒制品等,都是贵州人喜爱的食品,也是世界食辣人群特别肯定的产品;黔北泡椒制品香脆可口、颜色鲜艳,是重庆火锅、成都火锅的专用调味品;黔北辣椒的品质优越,特别是果皮油润透亮、香味独特,从食辣人群的口碑反映,遵义辣椒好吃、香味足,品质优势突出。
黔北辣椒除满足当地企业的加工需求外,干椒还通过黔北的“中国辣椒城”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鲜椒销往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区。黔北辣椒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品质优于其他地区,从中国辣椒城的数据调查结果看到,平均干椒价格高出4.6元/kg,平均鲜椒价格高出1.2元/kg。综合来看,黔北辣椒平均单价比省外干辣椒高出25%,市场优势明显。
黔北各县已实现县县通高速,遵义城际铁路、飞机通往全国,鲜椒的外运非常快捷和方便,干椒都集中到“中国辣椒城”再发送至全国各地,黔北辣椒具有一定的外运优势。
辣椒是黔北第1大蔬菜产业,贵州省把辣椒产业作为农业产业革命进行项目扶持和发展,遵义市委、市政府对该产业进行平台建设和技术攻坚,在基地建设、销售平台建设、品种选育、企业扶持等方面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黔北辣椒的品种选育相对滞后,目前还没有自己选育的主推品种。虽然近年来黔北辣椒选育工作的速度在加快,贵州省辣椒研究所、遵义市农业科学院也都相继推出优良品种,但仍缺乏既适应市场需求,又优质丰产的主导品种作为当家品种。
黔北劳动力成本和农资成本较高,又没有完全形成优质优价的辣椒市场格局,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连作障碍等都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3]。黔北辣椒平均667 m2生产成本为1 650元(不含收获成本),辣椒种植虽然比其他粮经作物种植效益要高,但效益提升并不明显。
现行的辣椒加工企业多数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也没有向种植户增加订单的意愿,这就导致加工与基地不配套,缺乏统一的生产和产品标准,同时产品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很多辣椒加工企业都成长为龙头企业,但工业附加值的增加并没有回馈到生产中去,缺乏带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辣椒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但体量不大,同时由于经验和资金的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此外,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的动机不纯,也给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障碍。
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按黔北各县、镇从事辣椒技术推广人员计算,每1 000 hm2不足1.5个,辣椒新技术的推广缓慢,普及率不高。
根据黔北辣椒的生产小气候及产品的内在品质,制定相应的生产、加工标准,申请地理标识保护,创建和升级属于黔北的辣椒知名品牌,因为只有具备统一的生产标准,才能获得符合加工企业需求的产品标准,而企业也需要制定加工标准,才能满足所加工的产品达到形和味的统一。标准是生产和加工的前提,更是创建品牌的基础保障,而标准和品牌就是提升效益的关键。
黔北特色辣椒就是不同于北方、有别于南方、内在品质优良、香辣可口、营养丰富、商品性好、经济效益高的主导品种。贵州省辣椒研究所、遵义市农业科学院是黔北境内有实力的辣椒科研机构,加大黔北辣椒特色品种的选育工作,就是要用当地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与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和选育,在“十四五”期间选育出当地的特色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只有具备了自己的优良特色主推品种,才能突显黔北辣椒的特色,更能保障椒农的收益,稳定黔北辣椒在全国辣椒产业的地位。
建设一支自愿奉献农业、甘愿扎根基层、潜心钻研业务的技术队伍,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是保障农产品优良品质和丰产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科学之路;而实际情况是科技人员普遍不足,各级政府领导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可从各大专院校招聘或引进本专业的年轻人才从事辣椒产业指导和研究,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安心于产业的工作。
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轻简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基地的建设和示范带动离不开合作组织的加入,应加大对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包括技术和资金的投入,避免盲目种植带来的各种风险,农业项目资金要倾斜,要帮助基地建设基础设施、配置农业机械,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积极与加工企业及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最终形成订单农业。
在最适宜的区域种植最适宜的品种,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既不要把辣椒基地规划到低洼的大田大坝,特别是容易出现涝灾的区域,又要考虑可以调节轮作的区域。创建知名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要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生产和加工,基地应组装高产的、绿色的辣椒栽培体系,加工企业应进行产品升级和新食品的创建和研究,加大产品的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辣椒产品博览会和辣椒产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