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艳 张昌英
摘要: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围绕着犹太人莫里斯开的杂货店展开,阐述了“受难——救赎”这个犹太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元素,强调受难、诚实、仁爱、宽厚等精神是犹太人的立世之本,弃恶从善也是实现灵魂救赎的路径之一,本文将从非犹太裔年轻人弗兰克的困难经历入手,分析其人物特征、实现自我救赎的推动因素以及获得救赎后的表現。
关键词:马拉默德;《店员》;弗兰克:受难;救赎
《店员》是美国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7年,并于1958年获得了罗森塔尔奖,反映了在那个时代底层犹太人在美国的苦难经历。故事围绕着莫里斯所开的老式杂货店展开。犹太人莫里斯经营着一家杂货店长达20多年,但是生意却始终不温不火,他的女儿海伦兼职工作来贴补杂货店的日常运营。而且更加不幸的是,有一天两个歹徒到店里抢劫,将莫里斯打成重伤,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弗兰克的非犹太教小伙子来到杂货店,成为店员。小说主要讲述了弗兰克与店主人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海伦发生的命运纠葛,他所犯下的罪行和错误,以及如何踏上救赎之路。
1. 弗兰克人物性格的两面性
弗兰克是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人,身世悲惨,被至亲抛弃,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在收养家庭又备受虐待。他的人生底色是灰暗的,这给他的性格带来了阴鹜和邪恶的一面;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日子,使他不得不沾染上偷窃和占小便宜的习气;流浪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飘忽不定的性格。但是与此同时,弗兰克的性格也存在另外的一面。正是因为他身世悲惨、人生暗淡,才对于真、善、美和光明有着强烈的向往;正是因为他在夹缝中求生存,才更加明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他的流浪经历,才会无比憧憬稳定和安宁的生活。
因此,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弗兰克虽然跟随恶棍沃德打劫了莫里斯的店,但是却并没有做出暴力行为,后来更因为良心上的不安选择到杂货店工作;他在杂货店勤劳地工作,所求报酬甚少,每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但是却受到贪欲的诱惑,盗窃出纳柜里的钱;他真心爱慕店主的女儿海伦,但是却暴力侵害了她。这种性格和行为上的两面性在小说的叙述中比比皆是,充分地反映出了弗兰克的矛盾心理,内心善与恶的激烈交锋。
2. 弗兰克踏上“受难——救赎”之路的推动力
弗兰克的救赎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在与店主莫里斯一家人相处过程中渐进式向前的。他内心中善与恶的冲突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最终内心的善念和高尚压倒了恶意和卑劣,在这个过程中,莫里斯宛如慈父一般的精神指引和海伦的爱情鼓舞逐渐地感化了弗兰克。
在犹太教的观点中,“父”与“子”存在天然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子”对“父”在精神上、品德上、道义上的传承是维系家庭和社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难的父亲”形象在犹太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在《店员》这部小说中,弗兰克的生父将其抛弃,致使弗兰克在无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是处在动荡和匮乏的状态。犹太人莫里斯接纳了他,为流浪中的弗兰克提供了食物、衣服和住处,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而肉体得以安放。在二人相处的过程中,莫里斯勤劳、善良、诚实、忠厚的品质逐渐感染了弗兰克。逐渐地,弗兰克开始有了坦白抢劫罪行的想法,并且慢慢归还监守自盗得来的钱。莫里斯早年失去了儿子,他把对儿子的一部分思念的情感映射在了弗兰克的身上,对他爱护有加,虽然妻子艾达反复叮嘱莫里斯把这个非犹太教的年轻人打发走,但是莫里斯没有这么做,甚至在知道弗兰克就是抢劫杂货店的歹徒之一时,也没有赶走他。这种“父”与“子”之间的纽带,最终成为推动弗兰克完成自我救赎的因素。
海伦的出现点燃了弗兰克对于爱情的向往,几乎从没真正体会过爱与被爱的弗兰克在与海伦的相处中逐渐拥有了释放温暖和善意的能力。他会在暗淡的日子里默默的陪伴海伦,为她精心准备礼物,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海伦对待爱情有强烈原则性,不臣服于金钱和地位诱惑,虽然选择与富商的儿子路易斯或者法学院高材生耐特在一起会帮助她和她的家庭摆脱困境,实现阶层的跳跃,但她还是选择了一无所有的弗兰克,并且为他付出了无私的爱,甚至规划攒钱资助他接受高等教育。虽然弗兰克的暴力侵犯让他失去了挚爱海伦,但是在莫里斯生病期间和死后,弗兰克对杂货店付出的心血和对海伦受教育方面的资金支持,都是弗兰克自我救赎路上的甘愿吞下的苦难。
3. 弗兰克获得救赎的表现
店主莫里斯的死,标志着弗兰克“救赎”之路的正式启程。弗兰克意识到,“苦难就象一块料子,犹太人能用它裁一套衣服”。在葬礼上,弗兰克不慎踏入莫里斯的坟墓,踩到棺材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着弗兰克将继承杂货店,在杂货店里度过余生。
在弗兰克接手杂货店但难以维持之时,他理所当然地可以收回油漆匠的欠款,但是他们比他更窘迫的生活却激起了弗兰克的同情心,淡忘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反而想去帮助他们。也表明弗兰克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上得到了升华;而且在逾越节后他选择了割礼,象征着他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印证了马拉默德的著名观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犹太人”。
4. 结语
马拉默德通过《店员》这部小说,表现了犹太人对于“受难”和“救赎”的看法,“受难”和“救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受难”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是在苦难依然坚守人性的光辉,会带来命运的转机和灵魂的救赎,主人公弗兰克的转变,正是对这种关系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傅勇.寻求自我意识——论马拉默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当代外国文学,2007(2):140.
[2] 马拉默德(美国)著,叶封译.《伙计》[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赵稳稳. 马拉莫德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解析《店员》《装修工》:[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基金项目:天津商业大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受难的研究——解析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151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