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摘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西方不少人借此认为它宣告了列宁、斯大林开创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破产,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在一国建成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众所周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固然存在不少问题,但绝不可否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对这一理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
一、理论意蕴
(一)指明了社会主义“一国建成”和“最终胜利”的区别
斯大林认为,在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在苏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战胜本‘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问题是战胜世界资产阶级的问题。”在其看来,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能够形成工农联盟从经济上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单在苏联一国就能够达到消灭剥削的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在他看来,苏联有一定数量的大工业,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有领导无产阶级的政党,因此完全具备建成这个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可能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无产者的同情和支持下,但无需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取得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来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关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指出,由于苏联还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存在着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从而产生资本主义武装干涉的危险,因而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若干国家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或者更好是在几个国家的无产者取得胜利以后,才能够有免除武装干涉的完全保障……才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这里,斯大林把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彻底胜利同其他国家的革命胜利联系在一起,寄希望得到其他国家革命胜利的支持与帮助。
(二)阐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
斯大林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需要国内和国际两个条件。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内条件即组织起包括工业和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已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这就具备了建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即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本问题,这不仅是阶级基础问题,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此,必须采取符合工农群众利益要求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农民合作社把小农经济纳人社会主义发展轨道。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即一国能否有一个摆脱战争的“喘息”时期。斯大林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趋于稳定,但是矛盾仍然错综复杂,表现在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极有可能形成一个苏联社会主义政权能够与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给苏联赢得一个能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对和平的“喘息”时期。
(三)提出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即苏联无产阶级依靠本身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他指出,这种战胜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政治上战胜资产阶级,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是从经济上战胜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斯大林认为前者已经实现,他特别强调要尽快实现后者。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借以产生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导致阶级消灭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结合。他还指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具体途径,他认为:“为了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化的工业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有巨大的产品分配机关网,巨大的合作机关网,即消费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机关网。”只有这样,才能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巩固苏维埃政权。
二、现实启示
(一)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我们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邓小平曾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值得自豪的是,改革开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国人骄傲,世人瞩目。这必将进一步坚定广大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二)坚持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而社会主义中国却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斐然,国际地位稳步提升,而且成功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党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
(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但这一理论后来却被斯大林绝对化,降低了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并认为建成社会主义可以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完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斯大林忽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实施了一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措施,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此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片面地理解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也不同程度地犯了超越阶段、急于过渡的错误。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稳步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四)团结国际积极力量,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斯大林在苏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之时,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历史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固然是众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渗透无疑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外因。 因此,当前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是应当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还须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支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毛泽东从年起就确立了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邓小平也指出,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对外开放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2]张一兵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俞良早:《经典作家东方学说的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