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脱贫体系逐渐完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反贫困成绩。四十多年来中国的贫困治理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综合扶贫和精准扶贫等阶段,实现了由区域性综合扶贫到区域和精准扶贫的结合,形成了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准扶贫、扶贫攻坚
一、引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贫困是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扶贫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体系成规模的反贫困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2021年我们国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可以说,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减贫领域的“人间奇迹”。本文试图系统回顾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治理贫困的的历程和经验,以期望对2021年后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工作提出一些借鉴。
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贫困治理历程
1、以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调整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要发展首先是要摆脱贫穷。对于农村普遍贫困问题,党中央认识到,农村落后的经济体制是造成生产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农村原有的集体经营制度极大地限制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979年,中国开始在农村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的改革,通过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集体经营,使得农民从集体中解放出来,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管理权,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率得到了提升,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外,党中央也通过放宽农产品价格、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等政策措施,直接或间接的释放农村经济活力,从农工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4]从1978年-1985年间贫困人口呈大幅度减少态势,贫困人口分布范围逐渐减小,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举措为以后转型期国家的扶贫工作提供了良好示范和参考作用。
2、规模性开发扶贫:解决温饱(1986-1993)
通过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改革等举措,农村的贫困状况大大改善。但是边远山区、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发展能力等限制,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水平大大落后于平原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间的贫富差别逐渐拉大。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小组成立,专门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规划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针对贫困地区进行规模性开发扶贫,减贫成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缓解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扶贫,1986-1989年三年时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设立了330多个,省级贫困县370多个,接近70%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县。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开发,从整体上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了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同时,国家通过对县一级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扶贫项目,也降低了扶贫工作的管理成本。在这个阶段,中央政府继续执行上一阶段的各项资金扶持政策,扩大了资金的规模[5]。通过大规模县级扶贫,这一阶段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3、“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此计划提出力争在20世纪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自此,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重点攻坚式扶贫阶段。199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的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发挥各自部门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人力、物力、技术支持。1994年,中央政府明确建立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1996年,中央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正式启动。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京、津、沪三个直辖市,沿海6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4个计划单列市,分别对口帮扶西部10个省、自治区,在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之外,国家还广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采取多元化的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扶贫开发的方式与内容。到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4、综合扶贫阶段:巩固温饱(2001-2012)
进入21世纪,我国大范围普遍贫困已经和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是贫困从单一的物质性贫困渐渐转向健康、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对于这一阶段的反贫困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我国贫困新特征,在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任务后,2001年5月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l~2010年)》,对21世纪的头十年国家的扶贫工作进行指导,主要工作重点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更加注重科教文卫体事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7年农村9年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到2012 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较2000 年减少了78.6%,贫困发生率为 10.2%。
5、精准扶贫阶段:全面小康(2013-2021)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提出。十九大后,精準扶贫成为国家扶贫方略,农村扶贫进入了新阶段。2011年底,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综合了之前的所有扶贫经验。《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扭转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之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倡提出“精准脱贫”。于是在2016年,我国启动了精准脱贫五年专项计划,坚持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该阶段,我国扶贫事业逐渐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扶贫新格局,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扶贫工作机制。中国农村脱贫攻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三、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反贫困历史进程的总结梳理,能够发现在治理贫困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因时而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利用不同的反贫困方法、选定不同的针对对象、出台专门的政策,从建国初期的救助式扶贫到发展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再到最后的精准式扶贫,中国政府实现了由非专业反贫困到专业反贫困、由普遍性扶贫到具有针对性,由借鉴他国政策经验到出台创新政策。中国政府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并且通过这几十年的反贫困工作,中国的反贫困成就已经在世界上赢得尊重,为世界反贫困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超,刘俊霞.中国反贫困工作40年历史演进——基于1979~2018中国反贫困政策的量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2期.
[2]左停,徐卫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3]樊怀玉,郭志仪等.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吴克领:《社会转型与城市新型贫困的空间聚集化》,《学海》,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