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自然观

2021-11-25 09:42王菁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摘要: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包括人们关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演变的以及人与自然该如何自处等方面的根本看法。中国古代的人们常常用“天”来象征自然,著名学者冯友兰认为天有多种分类,例如道德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我国古代,自然观就主要表现为天人观,古代先哲们常常借用天人关系来阐释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看法。人们常常用“天人合一”四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自然观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一、儒家的自然观:顺应自然

儒家的这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在以农为本的社会生产中,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据《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就是说,夫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是由于用渔网捕鱼会破坏生态平衡;夫子从来不用箭射归巢栖息的鸟儿,因为归巢的鸟儿可能要养育雏鸟。孔子这样做是告诉人们,人类不应该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应当顺应自然的生存法则,要对大自然心存仁爱,凡事应该讲究一个度,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部分。

孟子深受孔子的影响,提出“君子之于万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人要仁爱,对于世间万物要爱惜,从这些可以看出孟子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爱护自然上升到了伦理的层次。这些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均衡和和谐,反映出了儒家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汉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人来源于天,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来源,并强调“天人感应”,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人是自然的摹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这时候,“天人合一”的思想愈加突出。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儒家衍生出“中庸之道”,这成为中国人交往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国人在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社会交往方面都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不喜欢走极端,做事留有余地,凡事把握住一个度,有自己的分寸,讲求“和为贵”、“与人为善”。儒家的自然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这种谦逊仁爱的性格是和西方大相径庭的。

二、道家的自然观:回归自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世间万物的法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那什么是“道”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应该以大地为准则,地则要遵循“天”,“天”又应该效法“道”,而“道”取法于自然。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老子将天、地、人、道、自然排了一个序,将自然放在顶端,人反而处于最低的位置,他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可见一斑。老子认为,在天地之间,人与自然受到的是同样的待遇、同样的恩泽。老子在效法自然方面, 以人道依附于天道,以天道推演人道,以求天人和谐,达到了极致。老子认为自然就是最好的法则,回归自然就是遵循“道”,只有不刻意地进行人为干扰,方能安身立命。

庄子在继承老子的学说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天地宇宙与人类是同根同源、同生同在的,人类可以在“忘我”的状态下,直接将人和世间万物“绑”在一起,追求对自然本性的回归。

道家和儒家对于自然的观点实质上是殊途同归,都主张对自然的顺从与和谐。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古代先哲对于自然的看法,对于人生哲学的见解,对于世界的认知,代表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他们的思想和学说一直深深影响着后来的人们。

三、佛家的自然观:融于自然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顿悟,就预示着佛家与自然有了不解之缘。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并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界与佛的境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后来的禅宗更加推崇自然,常常借用自然山水来阐释“禅”的真谛。

佛教是一个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的宗教,自古以来,佛教的寺院建筑大多建立在深山密林之间,力图与山林互相融合、和谐相处。僧人修行追求淡泊宁静和简约朴实,他们不仅吃素食、忌酒、禁止杀生,还会定时放生。对于佛家来说,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没有任何人为的掺杂和干预,是多么自然的景象,与佛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相契合,可以看出佛家对大自然的喜爱。

唐宋时期,禅宗进一步突出并强化了这种自然观。禅宗注重对人内心的体认,重视个人的内心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个体在自然之间觉悟的境界。禅宗主张在自己坐禅的过程中,放弃声色名利、跳出尘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互相融合的境界,这就是佛家所推崇的“禅”的境界。修行的人通过悟禅或入定的方式,等到自身摒弃杂念、与大自然合二为一之时,身上的佛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正是由于佛家对自然的向往和崇尚,修行之人才愿意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进行静思默察,灭绝人欲,以求顿悟。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充满灵气的,万物皆有灵,皆有佛性。

禅宗常说的三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都用大自然的事物作比喻,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世间的真理所在。佛家还将自然万物化作神,如佛家经典中的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虫鱼鸟兽,都能够成为佛教徒悟道修行的契机,因此佛教十分尊重和爱护大自然,也尽量维持大自然本来的面貌。

魏晋时期,人与自然的融合更是达到了一种顶峰。中国文人将注意力转向了山水之间,欣赏山水之美,画家们、诗人亲近地走进大自然,对当时的山水田园诗、山水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画的绝大部分素材都取之于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这几类。山水画所表现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用艺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时期人们的自然观影响了我国古代崇尚自然美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自然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天人合一”的内核是始终不变的。中国古代的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一直都希望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自然观,一直延续着,一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217

[2]董仲舒.春秋繁露.[M]中华书局.2012[2]

[3]贾文龙、张卓艳.中西自然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愿景探析[J]《黑河学刊》2017

[4]张晓霞.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J]《新西部》2009.24期

[5]石海兵、刘继平.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中西自然观的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9):79-81

[6]张传辉、赵金玲.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第25卷第2期

作者简介:

王菁(1997-),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学科语文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陕西西安 邮编:710199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