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你好李焕英为研究范本分析并探讨女性影视中呈现的视觉环境变化,观察性别意识形态和情感叙事在影视作品中的变化起伏。剖析不同性别下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差异,探讨女性影视对女性“主体”形象的重构问题。
[关键词]女性凝视;女性影视;电影叙事
作为让导演贾玲一举拿下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的一部小成本家庭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和口碑都奠定了这一女性电影所获得的成功;女性导演、女性题材、女性故事的结合给大众呈现了一出精彩的表演。本文就以此电影为范本,分析并探讨女性影视中所呈现的女性凝视视角下,性别意识形态及情感叙事中的变化,同时浅析女性影视对女性“主体”形象的重构意义。
在这部具有鲜明女性色彩的电影当中,张小斐所饰演的李焕英和贾玲所饰演的贾晓玲在不同时空转换中,拥有母女和姐妹两种不同的关系构成;其中李焕英青年时期为故事主线并以多线程的视角进行讲述。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女性电影是以女性目光引导的影像与女性思想书写的文本汇集,并以此创造属于女性自身的电影文本与意义。传统影视文化中,以男性为主体的叙事模式长期占据大众传媒文化的主要地位;而女性形象在其中被禁锢在男性凝视的权力构建中。从90年代初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开始,影视文本不断塑造男权社会、封建理想的完美女性形象,她们以家庭和亲人为生活中心,凡事以他人利益为重;这类女性因为获得广大男性观众喜爱而被认可。而在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角色塑造中,恰恰与传统影视文化中的男权主导视角相反,片中人物如母子似姐妹的叙事手法,抛开了父亲形象在其中的塑造,突破了“母亲”这一女性形象在传统家庭构成中的异化;青年李焕英的人物形象并不通过围绕男性所建立,而是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人物。导演在故事情节中加入青年李焕英被厂长儿子看中却拒绝这一“大好事”的行为举动,在这样的人物行为设置的背后,可以看出女性成为行为中的主体,男性转为客体的人物关系,男性处在了一种可以被选择的地位;并且人物在情感选择中始终保持理智的态度,这也与传统影视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大相径庭。
电影中对于“母亲”角色青年时期的塑造上,强化了女性个人的身份感。片中的“母亲”年轻时是活力自信又朴实的劳动者,热爱运动、乐于助人;树立了一个正面积极的女性形象,但这一形象又不是单薄片面的,人物身上所具有些许圆滑世故和争强好胜的特质丰满了形象的同时也引出女性导演在刻画女性关系之间的不同。当我们将视线聚焦片中女性之间关系时不难发现,影片中似乎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女性话语的探索和表达;李焕英和“死对头”王琴之间彼此看不顺眼又结下过许多过节,但当厂长儿子追求李焕英时,王琴这一人物改变了以往影视形象里常见的心有不甘、争风妒嫉的形象。在陈旧传统的男性凝视视角下,优秀的男人身边常常簇拥几个女性,男人左拥右抱,以爱情为幌子,游刃于家庭和情人之间;而女性则为男人你争我夺,争风吃醋,好像丧失了独立的价值和尊严。李焕英和王琴这一对“欢喜冤家”的人物形象在女性导演视角的安排下,她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体现在排球比赛的胜负和打拼事业等等情节之下,这样的行为恰恰是以往女性叙事当中缺少的,同时也是脱离男性化叙事视角的。
影视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看的实践”,同时也在背后显露初隐含的欲望关系、性别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关系,即“凝视的快感”。穆尔维曾提出“看的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而摄影机就是一套完美的机器,使女性的再现是在男性的控制中。影片你好李焕英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表达不仅是在人物同辈女性互帮互助、互相竞争的良性关系中呈现;片中对于“母亲”形象的意义和家庭关系的探讨打破了女性在家庭伦理叙事中的束缚。贾晓玲作为女儿愿意以自身存在消失来促成母亲和他人的结合,原因仅仅是希望母亲能获得更好的人生轨迹;李焕英作为母亲,坚持自己的意识和思想,真心认可自己原本的生活轨迹;不管是母亲还是女儿的形象,似乎都突破了陈旧的性别观念和意识。电影本身在艺术结构和情感上,放弃将女性建构为婚姻、家庭、社会稳定的代表,同时也放弃了男性形象使女性形象完整的人物构建行为。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模式突出了女性地位,突出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自由和权利;这种模式不仅是将女性作为主要叙事对象,而是关注女性自身的内心感受、自我意识和内在要求,并基于自由平等的人权要求,不去做过多的道德判断。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提高,女性导演温柔细腻和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成为了女性创作的独特写照。女性视角下所见的女性内心情感的把握和刻画,是对男权影视的反抗。更多女性影視的诞生,似乎让女性之间汇聚起共同的声音,这种觉醒让女性同性之间更好的和男权社会对话与抗争;更是打破传统男性凝视下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性别禁锢,有利于塑造更多脱离“他者”形象外的女性主体。
参考文献
[1]王虹.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题中剥离与重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8):203-209.
[2]王利丽.男权话语中的道德化诉求——近年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倾向【J】.当代电视,2006(04):31-32.
[3]李东.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D】.辽宁:辽宁大学,2010.
[4][美]E·安·卡普兰,姚晓濛. 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情节剧和妇女影片(1910—1940)中的母性【J】.当代电影,1988(06)
[5]李霞.爱情的构建:解读影视传媒种的社会性别符号【J】.学术界,2004(06):72-87
作者简介:
廖珣(1997-)女,汉族,湖北,学历硕士,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