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敬肖
摘 要:受某些因素影响,学生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就是所谓副课,对本课程的作业认真做的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道德与法治课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课程。道德与法治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知识与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改变学生对本学科的轻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创新型作业;课标;因材施教
相比初中的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们的眼里,受学校课时安排、以及学校氛围引导等因素影响,学生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就是所谓副课,对本课程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的多,认真做的少。教师在布置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时,忽视道德与法治课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课程,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通常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时,需要对教材配套练习题进行有效的考虑,并将他们通过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这些作业的内容及形式的主要依据为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道德与法治知识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知识与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行发展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改变学生对本学科的轻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贯彻、执行、落实,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开始进行教育部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创新型课后作业设计和应用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和生活实践的外显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要开展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立足核心素养进行设计,从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意识角度展开研究。”[1]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对待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态度及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作业态度不认真、对作业不感兴趣、不重视的原因。并和其他道德与法治老师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教师在布置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时,考虑的是与教材配套的练习,是考试要考的题目,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和实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改变学生对本学科的轻视。
课后作业设计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立足生活。教师不应该还传统地让学生反复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背诵、抄写、巩固,设计内容、形式新颖的作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
例如当前,学生在家自主学习,针对这种实际,我做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及班主任就布置了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的实践作业,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给父母洗一次脚或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这种作业增加了亲子之间的了解,学生初步体悟到了创新作业的乐趣。开学后在此基础上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让家更美好》利用创新作业形式,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收到了与第一次有很大不同的效果后,道德与法治课的每节课作业布置采取创新作业形式:课前老师布置导学案,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课前自己看书思考、查阅文献、上网、思考、遇到难题时可以与同学合作探究;遇到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做个醒目的记号,随时向老师请教;鼓励学生每天看新闻,每天定时来个新闻播报,比一比谁播得好。学生更深一步体会到完成创新作业的成就感。
但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具体做法:作业分层。作业一般由必做题、选做题和拔高题组成,要求C层学生只完成必做题,B层学生要完成选做题,A层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拔高题。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促使每个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调动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总之,做为现阶段的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以教材《道德與法治》课程为契机,以新课改对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布置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布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的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易产生兴趣的作业,使学生主动去完成作业,挖掘自身的潜力,并在完成作业中体验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刘支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新课程研究.2020(07)
[2] 朱九月.设计创新作业,激发学习兴趣[J].知识窗(教师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