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木垒县岩画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绘在岩石或崖壁上的岩画内容包罗万象,形象逼真生动。本文选取其中一幅岩画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岩画的凿刻手法、图像方向以及比例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垒县岩画,了解它的魅力。作为非常珍贵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艺术宝藏,是木垒地区的先民们遗留给后人的。这些存在于崇山峻岭之间与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它们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在无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它们体现出木垒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我们应该珍惜它、挖掘它、保护它。
关键词:木垒岩画;凿刻手法;图像方向;比例特征
一、新疆木垒县岩画概况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木垒”在清代又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木垒县独特的地势风貌,三面环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大量岩画的存在提供了基础。木垒县岩画内容与题材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涉及内容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的方面反映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小的方面反映舞蹈、表演、狩猎、村落、农业等。木垒县的岩画彰显出木垒地区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发掘。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博斯坦乡一带有大量岩画,它们沿山脉绵延几十千米,世所罕见,堪称“深山画廊”。许多岩画展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画的内容多以盘羊、鹿、马为主。
在木垒县地区发现的岩画,大部分作品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这些岩画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数量非常庞大,仅仅一个地区就有上万幅岩画。这些岩画由于自身滲出的矿物质侵蚀,经历数千年的时间变化,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如气候、风吹日晒,岩画呈现出赭红色的颜色,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神秘色彩。其中的动物形象逼真生动,角鹿、大角羊、猎狗等,姿态栩栩如生。岩画随着历史发展和变化,由早期的写实主义特点逐渐变为抽象化、图案化。原因是为了注重表达与描绘其内在精神,而不刻意刻画外在形态。
二、木垒县岩画分析
1.凿刻手法
新疆岩画的凿刻技法大致分为磨刻和敲凿两种。磨刻法可分通体磨刻和线条勾勒轮廓两种技法,即用坚硬石器凿出轮廓线连接起来形成图形;有的则再沿着轮廓线来回摩擦,通体磨平。这种磨刻岩画在新疆岩画中所占比例较少。敲凿法也可分线条勾勒和通体填充两种,即用坚硬石器或金属器一点一点凿刻,凿痕如麻点状,再由无数麻点形成边缘轮廓线,最后由轮廓线围成图像,从而成为线条勾勒式岩画。而大多数凿刻岩画则在边缘轮廓线围成的图像内通体敲凿,使之显出图像。对这些岩画的研究发现,由于创作技法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在不同的创作技法发展阶段,可清楚看到木垒县原始先民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过程。岩画中的山羊有的是经过敲凿法一点一点凿刻,通过凿刻的无数麻点形成边缘轮廓线,然后这些边缘轮廓线围起来组成山羊的图像,图片中左上角的山羊便是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在岩画画面中间最大的鹿,是采用第一种类似山羊的凿刻手法,由麻点形成的轮廓线所围成的图像。在岩画左上角山羊的下面,看到猎狗与猎人的图像。其中,对于猎人和猎狗的图像,均是采用凿刻边缘轮廓线进行通体敲凿而形成的图像。可看到猎狗的头部是经过边缘轮廓线以内通体敲凿的方式处理,耳朵也清晰可见。腿部的边缘轮廓线凿刻与身体的边缘轮廓线以内通体凿刻形成鲜明对比。猎人的头部、双臂、腹部等都是采用敲凿的麻点形成边缘轮廓线再进行通体敲凿,最后围成的图像。
新疆制作岩画的岩石为硬度约4—6度的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色彩以米红色、黑白色为主。花岗岩属酸性岩浆岩中的侵入岩,而凿刻在花岗岩石表面上的岩画,由于其本身质地疏松,再加上受到自然风蚀的严重影响,新疆木垒县大量岩画表面现已脱落,有的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2.图像方向
木垒县岩画由于气候寒冷,岩画图像的方向偏于向阳的一侧,大部分岩画都是在向东或是向南的一面。有两个原因形成这样的图像,第一个原因很有可能是为了避开寒冷气候的袭击。因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县城距离乌鲁木齐市270公里。木垒县属于典型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1.8℃。所以,岩画图像的方向选择向东或向南一面。第二个原因,可能与太阳神崇拜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古印度人、古希腊人、墨西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中国人在内的许多民族。在远古时代,人们往往把畜牧的丰收、植被的茂盛以及居所的安定,都归功于上天的恩赐;而当遇到自然灾害、缺衣少食、居无定所时,都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普照大地,主宰万物。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上都绘有太阳的图案,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陶罐上也发现类似的图案。
3.比例特征
在新疆木垒岩画中表现动物形象常以侧身剪影为特征,尤其注意变现动物的头和角,并且加以夸张的手法处理。表现鹿突出其鹿角,拖至背部;表现山羊则突出短须和直角,甚至把角弯曲成圆形或半圆形,延伸至尾部。岩画形象完整,风格质朴,造型夸张,原始人们忠于自然,忠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把自然界中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生命的人物或动物,集中在一起,在岩画中都能各显其神态。如野山羊见到猎人或狼后惊恐奔跑逃窜的情景,鹿在奔逃时不断回顾的姿态,即使是凿刻静止的动物,也都是静中有动,刻画得栩栩如生。岩画画面中的羊是稍微有点动势的,脚向前。在表现羊的形体时,抓住了羊喜欢奔跑、整体很轻快的特点,把握其本质特征。所以,将其轻灵奔跑的动态展现出来。在岩画中最大的鹿,鹿角几乎和身体的长度一样,甚至略长于身体的长度,鹿的角与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一种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鹿的脖颈有做弯曲的变化处理,没有像山羊一样,脖颈处几乎是直线,从而突出了鹿在做抬头动作时的生命动态。而在岩画中左上角的山羊,同样以夸张的手法进行处理,山羊的羊角及头部表现十分突出。羊角弯曲呈现出一个弧度,形成一个半圆形,羊角的长度略小于身体的长度,山羊的腿部与身体的表现呈直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山羊的尾巴。岩画中,猎人与猎狗也进行了夸张处理。
在画面中可看到猎狗头部进行重点表现,头部较全身对比比例较大,猎狗的耳朵也表现得较为明显。但是腿部的边缘轮廓线凿刻与身体的边缘轮廓线以内通体凿刻形成鲜明对比,感觉四肢支撑不了沉重的身体一般。头部也做轮廓线以内通体凿刻的处理,猎狗的图像也是整体给人带来一种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在猎狗旁边的猎人的图像也做夸张的处理,双臂的宽度和上半身的宽度几乎一样,其中,猎人的右臂一部分岩画画面中没有显示。而不知是否与时间久远以及自然气候变化影响,下半身腿部的表现不是很清楚,略显模糊,依稀可以看到两条腿的存在,而猎人的腿部与左臂相比,明显较短,几乎接近左臂长度的一半。
新疆木垒县的岩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原始猎牧民的生产与生活场景,作为珍贵的艺术宝藏供后人去发现和珍藏。凿刻在山崖与峭壁上的一幅幅反映原始先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彰显其古老文明的木垒县岩画,不仅是木垒县人民的财富,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财富。我们应该将先民们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艺术财富珍惜好、保护好,去学习它、去发掘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作为原始艺术的岩画,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探索的奥秘,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与审美意识,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我们感叹岩画所具有的神秘内涵与需要不断发掘探索的研究意义,每一幅岩画几乎都有自己的时代标记,有它们自己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各个知识领域去解读它,进一步了解这些远古遗存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安福、叶巧玉.木垒的文化印记[J].党员之友(新疆),2020(12).
2.林敬民.漫步木垒 沟壑里都是故事[J].新疆人文地理,2017(11).
3.马鸣、杨小敏.新疆岩画中的动物[J].大自然,1992(2).
4.张建波.新疆岩画的艺术特色试探[J].齐鲁艺苑,2004(1).
5.南飞雁.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艺术[J].新美术,1992(4).
6.黄适远.新疆岩画艺术:游牧人的叙事“史诗”[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张婷,单位: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