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策略初探

2021-11-25 22:04林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红色文本

林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篇目在不断增加。尽管红色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教育性。但是这些作品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因此,对于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为例,从立足文本,注重关键词句品析;适度拓展,促进思维的提升;以朗读与批注为抓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化精神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红色经典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34

一、研究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主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篇目也在不断增加。所谓“红色经典”,从广义上来看,泛指“1942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号召或规约下创作的曾产生空前广泛影响的涉及文学、音乐、戏曲、美术等门类的文艺作品”。

本文所研究的“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指部编版教材中的能反映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有关内容的篇目。

随着教材篇目的增加,研究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方法是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紧密契合国家时代的变化,对学生感受历史,感受传统革命精神,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产生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有着极大益处。

二、问题的提出

由于红色经典文本在政治上具有教育性和革命性。同时,作品形成时间距现在有些遥远,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对教师而言,如果对于文本的把控性不够,了解不深入,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能将作品背景讲解妥当,容易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作为受教育者,没有经历过红色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无法产生共鸣感,对文本缺失阅读的兴趣,无法深刻认识红色经典作品内涵。所以,在教师层面上,对于红色经典作品,应当如何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感受传统革命精神;真正落实到语文核心素养中,对于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这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此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为例,进行红色经典作品教学策略的初探。

三、具体教学策略

1.立足文本,注重关键词句品析

红色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师如果过分注重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很容易脱离文本,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在语文课堂中,应该立足于文本,从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出发,注重“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从而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并从人物形象中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与情感。只有这样通过语言的运用,才能够真正做到既有语文味,又兼顾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笔者在讲授时,重点品读前两个事例。在讲授第一个事例:松骨峰战斗时,重点分析动作描写,抓住“摔、扑、抱”等一系列的动词,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场面,以及志愿军战士身上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这些动词身上不仅看出志愿军的顽强品质,还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敌人的痛恨和对朝鲜人民的爱。再讲授第二个事例:火中救小孩的过程中,抓住环境描写“火又盛,烟又大”“满屋子灰洞洞的”等语句,让学生明白马玉祥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危险的。同时,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等相关语句。让学生了解志愿军身上不仅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包含着对朝鲜人民深沉的爱。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得出结论:志愿军战士马玉祥历经困难,英勇救出朝鲜小孩。

2.适度拓展,促进思维的提升

在红色经典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语文学科知识点,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认识,比如:小组讨论、小组模拟、小组表演等。这些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亦可拓展课外相关的内容,如与文本相关或相类似的文章或段落。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感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马玉祥火中救小孩,教师在讲授这个片段的过程中,除了抓住描写动作的几个动詞之外,可以让学生仿照当时的情景,进行马玉祥动作的模拟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危机状况,进而感受英雄人物伟大而高尚的品质与国际主义精神。另外,在拓展环节,还可以用作业的形式拓展阅读《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一文。让学生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结合中考考点,让学生思考如文章1、2段提到哪些历史上最可爱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与中考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发散自己的思维,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3.以朗读与批注为抓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红色经典篇目在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来建构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文本中所要传递的情怀,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还可以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用“批注”的形式,对于文中的好词好句或者有疑惑的部分,进行赏析或者质疑评价。教师在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批注中有疑惑的部分进行答疑或者展示学生的赏析,提高学生对于红色经典作品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设计,让学生自读文中的精彩片段,如松骨峰战斗。再通过小组朗读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松骨峰战斗的激烈情况,进而让学生思考分析志愿军战士们的崇高精神品质。在课前预习中,布置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圈点批注,并针对课后思考题,进行思考。在课上,针对学生批注中的问题以及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全面分析。如:本文思考探究的第三题,让学生在文段中找出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后再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化精神

由于红色经典作品大多距我们所处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中的情境,感受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所以教师在导入部分,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要尽可能详细。同时,还可以结合近几年发生的相关事件,向学生作具体介绍,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笔者在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导入部分时,花了较多时间进行铺垫。在作者和背景介绍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了中印边境冲突的视频。在视频中,英雄团长祁发宝面对外军,他张开双臂阻拦。身前是重围,身后是祖国,他和战友们一同用生命捍卫和守护祖国的边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边防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让他们从内心中对军人产生敬佩心理。接着,再让学生谈谈本文的写作背景——抗美援朝战争。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学生可以制作ppt,在课上进行展示,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学生介绍不充分的地方,笔者再进行补充说明。

总之,对于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作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立足文本,注重关键词句品析;适度拓展,促进思维的提升;以朗读与批注为抓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解文化精神。真正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红色经典文本教学的实处。

参考文献:

[1] 周洛《核心素养之惑》,《新课程改革》2017年第10期。

[2] 李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言文字教学研究》,扬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3] 褚树荣《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红色文本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追忆红色浪漫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