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明
徐向前元帅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具有超群的指挥艺术和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1947年6月,徐向前抱病从延安到晋冀鲁豫军区,担负起内线作战、消灭国民党阎锡山军队、解放山西的重任。但是,当时的晋冀鲁豫军区面临着兵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随后的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从8月至12月,刘邓大军、陈谢兵团相继南进后,晋冀鲁豫军区仅留下少量正规部队。为解兵力不足之急,徐向前、薄一波、滕代远等人先后以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的地方武装组成新的野战部队。在此基础上,他灵活运用运动战、歼灭战、速决战、攻坚战等,从1947年10月到1949年4月,攻打运城、攻坚临汾、决战晋中、解放太原,歼灭国民党部队30余万人,解放了山西全境,为我军城市攻坚作战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解放的早日实现。
灵活指挥打活仗
徐向前始终注重从战争全局着眼,根据战争实际,灵活指挥。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将各种作战形式运用得炉火纯青,无论是运动战,还是城市攻坚战,他都把“活”字运用自如。
晋中战役是徐向前指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进行的运动战范例。1948年5月20日,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成立,徐向前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一兵团的任务是发起晋中战役,直至攻克太原。在晋中战役中,我军兵力、装备均不如敌人,阎锡山在晋中有13万人,而我军约6万人;在装备方面,阎军优于我军,且阎军有林立的碉堡、据点,攻取不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选择战场是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途径。徐向前指出,选择战场必须既有后方依托,又能抓住敌人。如果只考虑战场条件而忽视后方支持,不仅作战需要的物资供应不上,且易受制于敌,失去退路;如果仅考虑后方因素,敌人极易突围而逃。徐向前运筹帷幄,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取得了晋中战役的主动权。在战役进程中,我军给敌人的两次歼灭性打击,都与徐向前充分发挥运动战的灵活机动性、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战场有重要关系。第一次是晋中战役第一阶段中选择战场、抓住战机:我军主力东出,战场设在平遥、介休间,吸引河西敌“闪击兵团”主力第三十四军回援,在运动中歼灭之。第二次是晋中战役第二阶段中创造战场、请君入瓮:拦头切断敌人逃往太原的通道,并在预设战场聚歼敌赵承绶集团,取得了晋中战役的胜利。
晋中战役的胜利,体现了徐向前善于创造战场,抓住战机的作战指导思想和灵活机动打活仗的军事指挥艺术。在这场大规模运动战中,面对优势之敌,徐向前以弱兵作诱饵,以强兵击敌之弱,数次调动敌人,直至以重兵切断同蒲铁路,迫使敌庞大军队不得不离开交通线和可资依托的坚固阵地,陷入有利于我军的预设战场,被分割聚歼。正如徐向前所说:“驾驭这种作战形式,中心点在于一个‘活字,即高度的灵活机动性。如果说阵地防御战、城市攻坚战叫‘打死仗的话,那么,运动战就叫‘打活仗。离开了‘活字,便不成其为运动战,更谈不上保持战役战斗中的主动、优势地位,达到大规模歼敌制胜的目的。”
即使在破垒攻坚的攻城作战中,徐向前也把“活”字运用得灵活自如。“土行孙战法”是在徐向前指挥的攻坚战中发明的,实质上是通过挖地道至敌城墙底下,用爆破手段炸毁敌人坚厚的城墙、配合地面战斗部队突入敌城内的攻城战法。临汾攻坚战前,整个晋南只有临汾一座孤城被敌人盘踞。拔除这个据点对配合我军西北战场的作战、孤立晋中和太原的守敌有重要意义。当时的临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设防城市,一贯重视防守战法的阎锡山,称其为“攻不破的堡垒”。在临汾战役中,徐向前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用“土行孙战法”,破垒攻城。
为此,徐向前命令部队从城东和城南挖掘多条坑道接近城墙,准备爆破登城。于是,敌我双方展开坑道决战,最后,我军有3条完好无损的主坑道下穿城壕,直抵城墙墙基。总攻发起后,在解放军炮火轰击和坑道爆破下,东城墙被炸开两个各三四十米宽的缺口,为突击队登城和后续部队展开巷战全歼守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汾战役的胜利,党中央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在1948年6月1日的电报中指出:“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9个旅(其中只有2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2万人,费去72天时间,付出1.5万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9个旅约7万人都取得攻坚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
在晋中战役中,徐向前创造战场、造势歼敌;在临汾战役中,他以“土行孙战法”破垒攻城、克敌制胜,都集中体现了他“驾驭全局、灵活指挥、善于打活仗”的卓越军事指挥艺术。
“狠”字当先打硬仗
在复杂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徐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军事胆略,认为“打仗要有股狠劲、硬劲”,他敢于打大仗、硬仗且屢战屡胜,注重培育所指挥部队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
打运城,面对完备而坚固的城防体系,在部队激战两天两夜还未攻克的危急时刻,他“下死命令,坚持最后5分钟”,指挥部队拔除了晋西南战略要地运城;打临汾,面对城高墙厚、易守难攻的临汾城,他以顽强意志和超群智慧,带领部队鏖战72天,破城歼敌,为我军其后的城市攻坚战提供了经验;打晋中,他面对优势之敌,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以顽强的斗志,指挥部队全歼强敌;打太原,面对坚固城防,他率领部队以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成功取得阵地攻坚战的胜利,歼敌13.8万余人。
“攻坚是啃硬骨头”。徐向前指出,攻坚战是拼消耗、比作风、斗勇气的硬仗,我军要有啃“硬骨头”的充分准备。敌人的阵地工事越坚固,我军越需要拥有攻克敌坚固堡垒的过硬作风。运城、临汾、太原城的阵地工事十分坚固。运城城防,外围以高碉、低碉、野战工事组成交叉火力网,内外部署了3道防御阵地。城内主要街道还筑有巷战工事,可谓是坚固完备。正如徐向前所说,运城“城墙坚固、堡垒密布,火力甚强,粮食储备又多,比较难啃”。临汾城防,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日军一直在临汾驻扎重兵,修筑了坚固工事;日本投降后,胡宗南部队在原有工事上又修建加固;阎锡山部队接防后,继续完善城防工事,从而形成6层防御工事。临汾守城总指挥梁培璜将其吹嘘为山西的“马奇诺防线”。太原城防,阎锡山以太原为中心在四周大规模修建碉堡,形成北起周家山、南达武宿、西起石千峰、东至罕山的所谓“百里防线”,防线内共筑有碉堡5600余座,控制太原周边全部交通要点及瞰制阵地。徐向前指出,面对敌人的坚固城墙,部队在攻坚过程中,要不怕苦难,不怕伤亡,不怕敌人顽固据守。要沉着耐心,同敌人比意志,比耐心,比消耗,始终保持攻城部队的顽强性,坚持到底。
在攻坚阶段中,徐向前认为,敌我双方在消耗中,互有伤亡,而我方必须以较小的伤亡与消耗,来换取敌人较大的伤亡与消耗。他要求指战员在指挥战斗时,遇到最为难啃的硬骨头,即敌我双方争夺处于紧张胶着的关键时刻,要发扬“敌硬我更硬”的精神,以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的勇气与敌人作战到底,争取战斗的胜利。在攻打运城时,他指示前线司令员:“攻下运城是一定要付代价的,只要能全歼敌人,我们就不怕付出代价。”在攻打临汾时,他要求部队有“敌人硬,我们更硬”的精神,不拿下临汾,誓不收兵,在长达72天的时间里我军共消耗炸药10万斤、炮弹10万发、手榴弹20万个、子弹100多万发,部队伤亡达13500人,占总兵力的四分之一,最终将阎锡山的“铜墙铁壁”彻底摧毁,守敌悉数被歼。在晋中战役中,为阻止赵承绶残部沿铁路北逃,他给坚守阵地的刘忠和肖文玖部下命令:“要‘钉在那里,坚守到底,决不能让敌人跑掉!”坚守董村的太岳第四十一团,打退优势敌人的多次进攻,有个连打得只剩下9个人,依然坚守阵地。在我军形成对敌包围后,面对敌人疯狂反扑,第四十三团一个连坚守魁星阁,最后拼得只剩下一个班,阵地依然在手。在太原战役中,四大要塞争夺战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恶战,打了17个昼夜,敌我双方的主力部队均先后投入战斗。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我军指战员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攻坚破垒,不拿下东山誓不甘休。每占领一块阵地,要经过一次、两次、三次以上的突击;巩固一块阵地,要打退敌人五次、六次、七次以上的反扑。有些阵地时而被我攻取,时而被敌夺回,反复拉锯。
对敌作战最后时刻,面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徐向前主张部队“坚持最后5分钟”,要求部队发挥最后的顽强性以歼灭敌人。在第二次攻打运城后,他在总结失利原因时指出:“敌人装备好,突击力强,我军火力差,缺乏打硬仗的准备,顽强性不够。”第三次攻打运城,他及时向攻城部队发出“坚持最后5分钟”的战斗号令,号令很快传达到运城前线每支部队、每个指战员,八纵二十三旅从城北突破,王震纵队从城西突破,部队攻入城内,经一夜巷战,歼灭万余守敌,取得攻坚运城的重大胜利。
临汾攻坚战是徐向前指挥部队发扬“坚持最后5分钟”战斗作风的典范,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拿下最难啃的骨头——临汾城。对于临汾守敌,他曾回忆道:“我们面对的敌人,是个‘硬核桃,你决心不大,牙齿不够硬,就甭想咬碎它。”在临汾决战即将展开之际,他颁发解放临汾的《紧急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坚持最后5分钟”的作风去争取胜利。他指出:“全体指战员以百倍紧张的精神紧急动员起来,扫除一切倦怠、松懈、烦腻、迟疑的现象,坚决、勇敢、积极、顽强,坚持最后5分钟,争取解放临汾的最后胜利!”这一政治动员令极大地鼓舞了临汾前线的全体指战员,加快了战斗进程,1948年5月17日19时,他下达爆破临汾城墙的命令;战至24时,战斗基本结束。
严格训练出奇效
徐向前带兵有道,治军有方。他非常重视根据作战需要,严格训练部队,不断提高指战员的杀敌本领,争取战场上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战争需要什么,军队就训练什么。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打赢战争,要实现这一目的,训练内容就必须适应战争需要。早在攻打运城时,因部队缺乏攻坚经验,他就要求:“战前深入动员,周密准备,反复进行坑道作业、爆破、组织火力、诱敌出击、登城破堡等演练,力争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在二打运城失利后,他号召大家加紧训练,积极进行第三次攻打运城的准备。随后,部队全力投入到攻城训练中。1948年2月21日至23日,徐向前在翼城召开营以上干部动员大会。会议最后一天,他作了攻打临汾的动员报告,指出:“本军区今后的作战任务,在本区说来,就是要肃清内线的残余敌人及其残留的据点。在全国范围来说,要配合外线作战,同时把晋冀鲁豫军区的野战军培养成为专门的攻坚部队。”25日,他组织与会的全体干部,观看第八纵队组织的火力、坑道爆破、突击这一“三结合”战术的实战演习,检查了模拟的临汾城墙被破坏的程度,并在现场对各部队领导作了指示。会后,各部队立即展开练兵活动,积极进行攻打临汾的各项准备工作。太原战役前,1948年7月21日,徐向前在给中央军委和华北局、军区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根据上述情况,在攻取太原作战以前,必须经过一个适当休整准备阶段,完成下述工作:补充兵员(争取俘虏,我方伤员归队),整顿组织,调整装备,后方准备,弹药准备,及攻坚战术技术训练等工作。”同年9月,兵团的整训补充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兵团举办的炮训队轮训了2000多名干部,连队有70%以上的战士掌握了爆破技术,部队的战术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临汾战役中,徐向前组织的战地练兵对战役取胜起了重要作用。临汾战役是场十分艰巨的攻坚战役,整个临汾前线许多部队是临汾战役发起前升级、组建的。许多部队人员新、装备差,更缺乏攻坚经验。为解决这一困难,徐向前确定一条方针,狠抓战前战中的训练和教育,要在战场上开展攻坚训练和新式整军运动。他说,实践出真知,战场本身是最好的课堂,要实行战地练兵,从攻坚中学习攻坚。在攻打临汾东关时,每次战斗他都要在高地上进行观察,战斗结束后把参加战斗的突击班、排长和战斗小组长召集到他的住地,听他们详细汇报,并和他们一道总结经验教训。过些时候把团以上干部集合起来开会,由他作总结报告,详细分析战斗成败原因。就这样,在临汾战役中,徐向前始终贯彻边打边练的原则,使部队攻坚能力不断提高,不仅攻克了设防坚固的临汾城,而且很快又在晋中战役中消灭阎锡山正规军7万人、地方军3万人。
依靠人民打胜仗
徐向前深知群众疾苦,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太行、太岳山区本来就穷,8年抗战消耗又大,群众生活艰苦至极。”他关心人民、热爱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如要论功行赏,那第一功应该归功于后方的支援”。
在解放山西的战争中,徐向前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的力量。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着眼人民战争力量的生成和发挥,创造性地提出创造“人山”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进一步指出:“一切依靠群众,不仅在平时,尤其在战斗中,均须取得人民群众的配合和帮助。”“人民解放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为打仗而打仗的。它不仅是一支消灭敌人武装的强大军事力量,也是一支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改造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他通过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加强群众军事和政治的训练,動员群众帮助与配合军队作战,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解放山西全境的重大胜利是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与配合下取得的。在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取胜原因时,徐向前强调指出:“各解放区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调动了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掀起参军、支前、生产的热潮,为支持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源泉。”
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向前在接见新华社晋南前线记者时说:“此次临汾作战所以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主要是由于人民的支援。”“临汾周围上百公里的村落里,门板全部献出,群众‘夜不闭户,情景十分感人。”人民群众的支援、后方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顺利作战,“攻不破”的堡垒临汾城被攻克。统计数据显示:在临汾战役中,广大民兵、民工直接参加战勤工作,支前民兵达20万人,群众自发捐献门板26万块、梁木10万根,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
晋中战役胜利后,徐向前指出:“晋中战役的胜利,是广大军民共同谱写的一曲人民战争的凯歌。”据战后统计,一个月的后勤供应,即消耗粮食近1000万斤、烧柴600万斤、民工523万个工作日。在战役的最后阶段,群众也参与到战斗中,追击敌人,捉拿俘虏,缴获战利品。清源县(今属清徐县)有个老农,拿着扁担,一下缴了19个敌人的枪。晋中战役中,我党政军民齐动员,密切配合作战,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这是太原战役中,晋中人民喊出的支前口号,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援,人民解放军才能攻克太原,彻底推翻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反动统治。战役开始前,晋中人民在短时间内,即筹集大小檩子30余万根、门板30多万块、麻袋30余万条。华北军区调来的800余万斤炸药,以及部队日常所需的粮食、蔬菜、油盐等,主要靠民工运输,每天出动民工不下10万人,牲口3万余头。
在山西解放战争中,徐向前坚持严格训练、组织战地练兵、边打边建,把一支基础薄弱、战斗骨干缺乏、武器装备极差的队伍,铸成了具有坚强攻坚能力和野战能力的铁军——第十八兵团;在党的领导下,徐向前灵活指挥,“狠”字当先,打活仗,打硬仗,依靠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出色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内线作战、消灭阎锡山军队、解放山西的战略战役任务。
(责编 王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