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焦点问句赋能生命,提升心理课堂生命张力

2021-11-25 08:12朱赛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2期

朱赛飞

摘要:焦点解决的经典问句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相信被提问者本自具足,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尊重。实践证明,将焦点解决问句应用于心理课堂,改变传统提问的导向和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整体看待问题,促使学生不断从自身获得生命力量与资源,促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实施成效。

关键词:焦点解决问句;心理课堂;自我赋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2-0025-04

对一节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而言,学生不是受教者,而是主导者。在课堂中,学生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到每一个问题背后的期待,以“期待”促进观念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在改变中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并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在优势,调动已有资源,获得他人支持,从而逐渐成为为自己赋能的“专家”,这是有生命张力课堂的展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发展性的、成长性的、支持性的,这和焦点解决理念不谋而合。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相信来访者本自具足,尊重来访者的差异性、独特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将焦点解决最经典、最实用的问句应用于课堂的提問,改变传统的提问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的生命张力。焦点问句能引导学生以正面导向看待问题,促使学生不断从自身获得生命力量与有用资源,不仅能促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更能提高课堂的实施成效。

一、焦点问句提升课堂教学生命张力的路径

(一)改变问题导向,聚焦“本自具足”

在心理教育的传统课堂提问中,教师经常以“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来设置提问,这会让学生进行“问题导向”的思考。而遵循“问题导向”的思考,学生会更多地探究过去,探究这些问题是怎么会形成的及影响等,会更容易产生抱怨,形成消极的信念,因为学生一直在挖掘自己的缺点。当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心理阻抗。此时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堂顺理成章地变成:教师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去指导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变。此种情况下的改变必然是被动的,课堂的效果会打折扣。

焦点问句自带“未来导向”,它引导学生聚焦想要达成的目标,一开始就朝着方法和路径去思考,从自身“例外的经验”去探索和挖掘,这不仅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赋能的过程。在课堂中,问题的方向很重要,因为问题本身就带有暗示性,焦点问句带领学生聚焦于“本自具足”,让学生在探索中一步步相信自己原来有如此潜能,以此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成长。

(二)改进问题形式,促进自我赋能

传统解决问题的提问经常是“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提问的笼统性会导致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大同小异,或者可能没有之前的课堂环节,也能想出这些办法,而且关于这些办法,其实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但做不到,因为没有真正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解决之道。

焦点问句立足于个体,从个人的成功经验、个人问题解决后未来情境的具体描述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借焦点问句探寻到的方法,一定是自己的、可行的、有效的、我想要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确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也激发了想要改变、可以改变的动力。这也就顺理成章地让方法为己所用,知道并且可以做到,自我赋能由此实现。

二、焦点问句助力课堂教学生命张力的具体应用

(一)调动已有的资源——应对问句

应对问句是指关注当下的状态,询问来访者一些微小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与动力是怎么来的。应对问句通过帮助来访者转换知觉,或者说转换看待目前状况的角度,将焦点转移到应对策略上。例如,问“你采取了什么步骤,让事情没有变得更糟糕?”这个问句让当事人在很糟糕的境遇中,看到了自己已经在发挥的能力与取得的小成功,能帮助其重建对情绪与生活的掌控感。

在“顺与逆”的生命课上,课的开头有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一个高考状元,因为挂科多门而选择流浪多年。之前视频观看后的提问是:同样挂科,为什么他的结局会如此糟糕?之后学生们的讨论都局限于高考状元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个讨论带有一种浓浓的指责意味,很多学生也因此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类似问题,这让整堂课的氛围变得消极,导致团体工作阶段团体动力不足,无法达成课堂效果。

我运用应对问句,改变思路,提出两个问题:(1)既然他是状元,那么他本身就具备很优秀的能力和资源,你觉得他是怎么做到在流浪中生活10年的?(2)从流浪这个选择中可以看到高考状元身上背负的父母的压力,以及他多么不想让父母失望的心,你是否也有同样感受?第二个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忍不住喊道:“当然有了,我太难了。”对问题知觉的改变,瞬间改变了课堂的氛围,学生开始积极挖掘状元身上的优势。而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这些优势,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我也有这些优势,或者我可以朝着优势去努力。

(二)开发潜在的优势——例外问句

例外问句是指寻找问题行为的例外,并围绕例外继续探讨,使其变得比问题更强大。例外问句的应用,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外就像一个寻找优势、方法的放大镜,是帮助学生自我赋能的重要素材。学生能通过例外问句,去探讨过去生活及个人身上隐而未觉的例外,即问题未发生时的状态,从例外开发潜在的优势、资源、力量,并将其扩大。

例如“疫后天晴”这节课,主题是疫情后我们如何调整和面对学习生活。首先指出现实问题,疫情让我们整日不能出门,又需要适应网课学习。话锋一转,我问道: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那有没有例外呢?接下来,学生分享了疫情带来的很多“福利”:学会烧菜,好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开发家庭游戏,看到老师成为主播......学生分享了很多有趣的例外,而这些例外会带来解决之道,思考例外会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力量去处理问题,进而带动整个疫后心理状况的改变。

(三)转变思考的方向——奇迹问句

奇迹问句关注未来,它引导人们去想象问题都得到解决时的情境。当人们在详细描述美好愿景时,就会顺其自然联想到可能的行动方向,从而拓展知觉。当人们体验到改变后的种种感受时,就会产生一种观念: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例如“隔离疫情不隔离友情”这节课中,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恢复、调节疫情后人际关系。我在开头设计了一个奇迹问句,“假如人类发明了疫苗,疫情结束了,你的人际交往会有什么变化?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离后,学生之间会产生隔离感,这个目标导向的提问能帮助他们理清想要的人际关系状态,引导他们一步步达成目标。

例如在“顺与逆”一课中,学生观看视频《苍蝇一分钟的生命》,视频大致内容是:苍蝇在有限的一分钟生命里,拼命完成从天而降的“人生清单”,直到结束生命。对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思考苍蝇的生命有意义吗,为什么?(2)奇迹发生,苍蝇的生命变成了3天,你如何设置人生清单?本环节是变相借用了“奇迹问句”,引导学生通过“人生清单”来发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期望,这也就是本节课的目标。

(四)获取外在的支持——关系问句

关系问句能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外在支持系统,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惯有的立场,从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激发支持力和现实感,发现更多资源、目标、行动的反思与执行。

例如,在听了“生与死——生命价值”课中“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个故事之后,一个女生忍不住偷偷抹眼泪。她自述,自从奶奶离世后,没办法独自完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整理衣服、按时起床不迟到等。出门上学和回到家中,没有奶奶的身影让她很痛苦,奶奶的失去让她发现自己是个很没用的人,连生活自理都做不到。我们可以看到,女生通过奶奶为她做的事来证明她离不开奶奶,来怀念奶奶,但她忽视了自己已经在做的努力和改变。

从焦点解决的角度,我们需要帮助该女生看到自己已有的改变,所以我问:“如果你奶奶在天上看着你,她会发现现在的你有些什么不同,她会对你说些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问句。该女生马上说出了好几个改变,都是她奶奶还在世时,自己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尽管奶奶已经离开了,但奶奶一直都是支持她的可贵力量,我引導她从奶奶的角度思考,让该女生找到激励自我的力量。

关系问句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一个安全距离。对于高中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关系问句可以让他们不用先谈自己的看法,而是先说出别人的看法。

(五)创造改变的动能——赞美

我们平时也经常会用到赞美,但焦点解决理论中的赞美技术与此不同。我们惯用的赞美经常是针对那些明显的特长特点优势,例如你成绩很优秀,你多才多艺,你的人际关系很好等。但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经常和同学吵架,甚至动手打架的学生,你能看到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并赞美吗?或者说,你认同对这样的他进行赞美吗?焦点解决中的赞美技术就要求“充分地”赞美,就是看到对方所有的努力与优势,进行“对等”的赞美。比如前面那个吵架打架的学生又一次和人发生争执,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又闹事了,但你是否看到在这两次闹事之间的几天中,他是没有打人的。对他不打人这几天的小进步进行赞美和强化,询问他是怎么做到的,那么这个学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例如,在“顺与逆”一课中,学生画自己的人生曲线,这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活动,但有不少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会引发低落的情绪,因为他们想起了不少低潮事件。于是我增加了两个步骤,一是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曲线赞美自己;二是轮流分享,分享后请赞美你的同学。要求赞美是符合事实的,不涉及对未来的期待,使用正向积极的词汇,符合心理健康更符合伦理。尽管画的过程中,氛围会略低沉,但分享的时候能看到学生脸上受到赞美时的真心笑容。其实赞美技术不是给人戴高帽,而是真正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努力和不容易。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进行自我赞美,或赞美他人,引导学生用赞美的眼光看人看事,非常有益于提升课堂成效。

三、焦点问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一)学会改变,不生搬硬套

焦点问句应用于课堂的例子还有很多,从大量例子中发现,这些问句需要稍加改变,使其更符合课堂实际的内容,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拿来主义,不然就会让提问显得生硬和突兀,学生也无从答起。

例如,对于奇迹产生的方式,也可以加入多种元素。例如在危机干预一课中,我就将奇迹的形式具体化为“生命的时光机”,请大家回到主角小林出事之前,去探讨如何识别危机并进行干预。

焦点问句的使用一定要融入课程设计,要反复斟酌,才能让提问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二)学会铺垫,不为用而用

焦点问句在使用前需要有铺垫,问句不是突然出现的。课堂中任何一个提问的出现需满足两个要求:第一,有具体目标,我提这个问题是希望从学生身上获得什么样的回答,答案在自己心中须有预设,再去思考使用什么提问方式比较合适;第二,有前后的铺垫,这个铺垫包括课程设计的前后连贯,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特点、认识发展程度的了解。如此,焦点问句的使用才能成为挖掘学生潜在优势资源的工具。

(三)关键是焦点的思维方式

使用焦点问句的关键是,你有焦点的思维方式。在使用焦点问句的同时,我们的关注点是“解决之道”,面对学生,我们需要接纳并深刻去体悟焦点解决理论的一些观点,相信学生拥有资源、力量、经验和智慧去改变现状,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困境已经付出的努力,能看到学生问题背后积极的期待等。只有持有这样的焦点理念,才能将焦点问句顺利地用到课堂中,否则当学生回答“我不知道”“不清楚”时,你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挖掘了。

在“我与他”讲人际关系的课中,我问学生:和朋友发生矛盾时,你是怎么做到忍耐情绪,不正面和朋友发生冲突的?学生直接回答:我不知道。我回应道:从你忍耐情绪的行为可以看到,你其实很在乎和朋友的友谊,是吗?学生听到这句话,用力点点头。这就是焦点的观念,问题肯定有正向积极的一面,问题背后一定有对美好的期待,要永远能看到学生面对问题时已经付出的努力。持有焦点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焦点问句在心理课堂上的效用。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