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常态化防控期间一起人偏肺病毒感染疫情调查分析*

2021-11-25 06:44杨静静申井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校医病例病毒

杨静静 林 浩 申井强

1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5100; 2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人民医院

2001年,荷兰学者从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副黏病毒,将其定义为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偏肺病毒属,简称为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aneumo virua,hMPV)[1],成为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中的新成员。我国自2003年有hMPV报道[2]。有研究显示,hMPV是儿科呼吸道疾病中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RSV)的第2位病因[3],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因此治疗及预防儿童hMPV感染有着积极意义。2020年12月份新冠常态化防控期间,苏州市相城区某小学发生一起hMPV感染,调查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0年12月相城区某小学发生一起疑似流感样疫情,疫情处理人员接到校医报告后,立即奔赴现场,对校医、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进行问询或电话问询、采样。

1.2 病例定义、结案标准 现场处置时,参考《国家卫生委疾控局关于印发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中规定的“流感样病例”定义: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出现发热的时间应在本次急性发热病程内,体温认定包括患者自测体温和医疗机构检测体温。结案标准为最后1例病例发病之日起1个最长潜伏期(6d)[4]后再无新发病例,即可达到疫情结案的标准。

1.3 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疫情的基本信息,发生的小学班级的分布情况、卫生条件及教学方式,近期有无开展集体活动情况,以及班级每日消毒情况。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并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咽拭子样本送样至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进行核酸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甲型H3N2流感病毒、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hMPV、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博卡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2010,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出现疫情的学校为一所乡镇小学,共有6个年级44个班级,学生1 928名、教职工250名,校医2名,均为走读生,无住宿生。一年级所在的教学楼分布呈井字形,设置在一、二层。发病班级为一(2)班,班级位于教学楼一层。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后,该校冬季每日对班级通风3次以上,每日20min左右。每日公共场所如厕所、楼梯等消毒2次;学校有食堂,提供中餐,就餐由配餐员送至各个班级;每个班级1个饮水机,学生自带水杯。因防控新冠疫情需要,该校近3个月未组织集体活动。

2.2 病例搜索 12月16日上午,疫情处理人员检查因病缺课台账、晨午检记录本以及整理学生家长群消息,当日共搜索到9例病例。12月17日、18日校医陆续报告2例病例,共计11例。其中9例到医院就诊。9例就诊病例中,7例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支气管肺炎;经现场询问以及电话流调收集病例临床症状,显示所有病例均有发热,最高为39℃;鼻塞流涕8例(72.73%);咳嗽7例(63.64%);咽痛6例(54.55%);乏力、头痛5例(45.45%);腹泻1例(9.10%);均无肌肉酸痛。11例发热时间最短为2d,最长为7d,平均发热时间(4.09±1.38)d。其中首发病例发热时长为5d。首发病例为该班的一名男学生,发病时间为12月13日晚10点(当时体温38℃),同时出现咳嗽、鼻塞流涕症状。家长自行给予阿奇霉素和布洛芬混悬液,体温暂时降至正常。次日仍然上学,家长也未向老师报告学生异常症状。12月14日中午又出现发热,体温38.5℃,回家休息。后前往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该病例于12月18日体温降至37.3℃,有咳嗽未愈外,其他正常。

2.3 三间分布 人群分布:从首发病例至最后一名病例出现后7d,共有11例病例,均为一(2)班学生。该班共42名小学生,总体罹患率为26.19%。男生22名,患病7名(31.82%),女生20名,患病4名(20.00%),男女性别比为1.75∶1,不同性别的罹患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17,P=0.74)。时间分布:11名病例的发病时间从12月13日开始,至12月18日,持续5d;如图1显示,发病高峰集中在12月16日,当日发病6例。

图1 2020年12月苏州市某小学hMPV感染疫情发病时间分布

2.4 样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共采集11例中6例的咽拭子样本,检出hMPV 6例,阳性率为100%,其他呼吸道多病原检测均为阴性。

2.5 防控措施 根据病例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可确定为1起hMPV感染疫情。目前尚无针对此类疫情的处置规范,所有防控措施均参照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处置规范: (1)隔离传染源。建议对一(2)班采取停课观察的措施,停课时间为4d,停课前学校下发告家长书,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停课期间校方确定专人每天联系学生家长,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所有病例应在体温正常后2d或发病后7d方可复课。(2)加强病例监测。校医通过家长QQ或者微信群关注本班或者其他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健康状况,发现病例要及时报告。(3)落实消毒措施。对一(2)班开展1次教师、卫生间等终末消毒,以及所在楼层的公共区域的消毒。(4)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健康宣传,提高卫生意识。(5)加强信息沟通。每天上午9点之前向当地卫生院报告新增病例情况以及既往病例转归情况,直至本次疫情结案。

3 讨论

本次疫情由于首发病例出现症状后,没有及时被隔离。带病上学后通过共同班级教学,造成的hMPV传播。该起疫情提示,hMPV感染传染性较强,潜伏期显示时间为2~5d,短于文献报道中的5~6d[5]。及时采取停课、消毒等措施后,仅出现2例续发病例,疫情持续时间较短,从首发病例发病到疫情结案共11d,与已有的文献报告一致[6-7]。本起疫情中病例的临床症状主要由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发热症状100%,发热时长为(4.09±1.38)d,均为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MPV感染无特殊性症状提示[8]。续发病例仅有2例,说明采取停课、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6]。hMPV感染全年均可发病,流行季节多在冬季晚期、春季和夏季早期[9-10]。2006—2009年监测苏州地区病毒流行情况,表明hMPV是引起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第2位的病毒病原,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上海[11]、江西省[12]的研究均显示,hMPV是引起上海地区和江西省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0.74%,因此可见,由hMPV造成的儿童疾病负担仍然不容小觑。

hMPV感染多发于婴幼儿,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可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症和肺炎,常见有咳嗽、发热、喘息、鼻塞流涕、肺部啰音等,少数患儿也无明显症状[9],且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仍主要以抗病毒、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为主。此外,有研究表明,任何人群均可检测到hMPV抗体,可能再次感染和反复感染[6,13]。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hMPV感染,因而防控难度仍然较大。

目前,此类疑似流感样病例疫情暴发后,校医及时上报,公共卫生人员及时建议停课、加强公共场所消毒频次,从而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比较有效的防控办法[6]。新冠疫情后,各学校都采取了一些防控措施,如戴口罩、在厕所和班级提供免洗手消毒液、不扎堆玩耍、减少集体活动次数等,同时,学生、教师防病意识得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毒传播的概率,减少了疑似流感样疫情暴发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患病学生家长为了让学生正常上学,会谎报或瞒报患病情况,往往由此造成了整个班级的疾病传播,因此班主任应每日在上课前询问学生本人,包括当日和前日,有无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如有异常要及时报告给校医。新冠常态化防控期间,校医更要加强责任意识和增强疾病敏感性,熟知疫情的处理措施,一旦出现聚集苗头,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一线公共卫生人员也应该加强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型病毒感染。

猜你喜欢
校医病例病毒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有效发挥校医的前哨作用,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职能
浅谈校医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校医对职校生的行为习惯的影响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